首页 黄帝内经 下章
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歧伯答曰:手之六,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从手至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从足至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榖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在腑则脉不和,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气盛矣。气太盛,则脉不利,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气盛矣。气太盛则气不能荣也,故曰关。气太盛,则气弗能荣也,故曰格。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也?歧伯答曰:跷脉者,少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股,入,上循里,入缺盆,上出人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歧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如月之行不休,故脉荣其脏,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跷脉有,何脉当其数?歧伯曰:男子数其,女子数其,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译文

 黄帝说:我想知道经脉的长度。

 岐伯回答说:两手的六条经,从手至头,每条脉长五尺,五六共三丈。两手的六条经,从手至,每条脉长三尺五寸,三六共是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共计二丈一尺。两足的六条经,从足至头,每条脉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两足的六条经,从足至,每条经脉长六尺五寸,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共计三丈九尺。左右两蹻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共计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共计九尺。以上这些经脉,总长一十六丈二尺,这就是脉气流行的较大的经隧。

 经脉循行在机体的里面,从经脉分支而横行的是络脉,络脉别出散行的是孙络。孙络盛满而有淤血的,应当赶快治疗,气盛的,可用泻法,正气虚的,应该饮服汤药进行调补。五脏的气,常从体内经历于面部而上通于七窍。肺气通于鼻,肺气和调,鼻子就能辨别香臭。心气通于舌,心气和调,舌头就能辨别五味。肝气通于眼,肝气和调,眼就能辨别五。脾气通于口,脾气和调,口就能辨别五谷之香。肾气通于耳,肾气和调,耳朵就能听清五音。如果五脏不和,七窍就会不通;六腑不和,气血就会留滞而结为痈肿。所以气在腑,属的经脉就不和;脉不和,气就会留滞;气滞,脉就会偏盛。气在五脏,属的经脉就会不利;脉不利,气就会留滞;气滞,脉就会偏盛。气太盛,使气不能运行,这叫做关。气太盛,使气不能运行,这叫做格。都盛,不能相互营运,这叫做关格。关格的人活不到应有的年纪就要早死。

 黄帝问:蹻脉从哪里起到哪里止,是借助哪条经脉之气而使它运行的呢?

 岐伯回答说:蹻脉是足少肾经的别脉,起始于然骨后的照海处,上行内踝的上方,直向上行,沿着股内侧入器,再上行于里入缺盆,上出人的前方,入颧骨部,连于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脉会合而上行。蹻和蹻二气相接,并行环绕于目,盛则目泪濡盛则目不能闭合。

 黄帝问:脉之气独行于五脏,而不运行于六腑,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脉气的运行是没有停息的,就象水的动、月的运行一样,永不休止。所以脉运行于五脏,脉运行于六腑,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地运行着。其溢的脉气,在内灌溉五脏六腑,在外则濡润肌表皮肤。

 黄帝问:蹻脉有,究竟哪条蹻脉相当于以前所说的一丈五尺的数值呢?

 岐伯回答说:男子的数值,是指蹻,女子的数值,是指蹻,相当于脉度总数之内的,称为经,不包括在内的,称为络。
上章 黄帝内经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