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子风流 下章
第四百七十二章:建文天子
 自然,对朱棣来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儿子骄横一些,不是坏事,辛辛苦苦打江山,不就是为了随心所

 汉王的子,很像自己,或许换作自己,或许也会这样做。

 汉王骄横,是出了名的,隔三差五都有御史来告状,而朱棣为此,也只是一笑而过罢了。

 明知自己儿子就是这么个人,这个儿子无论是性格还是相貌都酷似自己,朱棣理应,更加疼爱才是,一个知府打了也就打了,可问题没有这样的简单,因为这里头牵涉到的,却是朱棣的一件心事。

 朱棣派汉王去边镇的目的,可不是让汉王去和边将们联谊,而是整肃边军的,也就是说,边将渐骄横,这不但使在面对关外威胁时,大明的边关出致命破绽,更重要的是,朱棣绝不容忍这样的事发生。

 可是,汉王没有去整肃军纪,他去了那里,理应知道边镇的诸多恶迹,偏偏,他不但没有去理会,反而是和这些丘八厮混一起,如鱼得水。

 他想做什么?

 朱棣可以容忍汉王任何一个毛病,因为这是他的儿子,自己的儿子做什么事,当爹的理应都能忍受,偏偏这一点,却是朱棣决不能容忍的。

 朱棣反反复复,将奏疏看了许多遍,拿起来又丢掉,丢了又捡起来,反复的在权衡,无休止的在沉着什么。

 有一种可能,如灵光乍现一般出现在他的脑海深处,渐渐的开始挥之不去了。

 这个人…

 不,这个儿子,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无望,是不是已经预感到了什么,所以…要效仿自己么?

 边镇数十万兵,而汉王与边镇的关系又最是亲密,边镇上下。都巴望着汉王能够克继大统,况且这几,朝廷中所释放出来的信号,分明是要好好整顿边镇,这就意味着,会有许多的人头即将落地,这些人狗急跳墙。与汉王勾搭一起…

 不敢想象,不敢想象啊。

 朱棣其实从不担心有人效仿自己当年靖难的行径,因为在他看来,他不是建文,有人想反到造反的祖师爷头上,朱棣会毫不犹豫将这人的脑袋拧下来。

 可是…

 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的至亲。

 朱棣眼眸微微眯着,冷冽又温柔,复杂无比。

 他长长叹了口气,正在这时,却有人来报:“陛下,通政司新近送来的两份加急奏疏,恳请陛下立即过目。”

 朱棣听罢。端坐御案之后,手抚案牍,慢悠悠的道:“拿来。”

 两份奏疏递上,这第一份,又让朱棣有些头疼,却是锦衣卫的事,说是指挥使同知,为郝风楼所杀。已有御史捕风捉影,具实弹劾,只是具体内情,却是不祥。

 朱棣看了奏疏,却也只是笑了笑,便搁置一边了。

 这种事,说大很大。同知都敢杀,真是胆大包天了。

 不过朱棣还是决定将此事暂先下,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朱棣知道,郝风楼看似鲁莽,却绝不是一个无的放矢之人,他既然敢动手,那么就说明,这家伙肯定会有后招,肯定有足够的理由。

 关于这一点,朱棣很是自信,既然如此,若是自己兴师问罪,反而显得他这天子,不能知人善任,到时候寻个机会,随口一问便是,不必如此大张旗鼓。

 况且…

 朱棣是个很踏实的人,或许在别人眼里,这种事难以接受,他却相信,郝风楼敢这么做,正因为是了解自己,而郝风楼所了解的,必定是要做大事,也就是说,郝风楼虽然只是暂代锦衣卫,可是很明显,他想切切实实的做出一番大事来,要做大事,首要的就是整肃内部,使上下一心,铲除掉内部的掣肘,方才能团结一致,挥如臂使,随心所的发挥自己的才干。

 在这一点上,朱棣不有些惆怅,自己那儿子,堂堂的汉王,不能做到的事,郝风楼的表现却是如此的果决,在这一点上,汉王和郝风楼相比,远远不如。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朱棣做的就是大事,当然懂,既然懂,那就不要多问,到时候只看这个家伙,最后会把锦衣卫折腾成什么样子,岂不是更好?

 想到这里,朱棣竟有几分期待了,他不由莞尔,心情没有沉重,反而舒服了不少。

 郝风楼这个家伙,做人和做事,总是透着那么一股子神秘,不到最后一刻,即便连朱棣也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惊喜,每每想到这些,朱棣这沉闷的帝王生活,就朵了几许期待。

 “由着他去吧,且看他又要玩出什么来。”朱棣莞尔,将奏疏束之高阁。

 倒是这第二份奏疏,让朱棣猛地心惊。

 他打开一看,便见奏疏上写道:“臣福建漳州知府奏陈,漳州左近,有三平寺,香火旺盛,近来却多有形迹可疑之人,出入其间,微臣听闻奏报,不敢携带,命差役人等,前去查探,探出一年之前,有僧人姓黄,用的乃是建文三年的度牒,此和尚有随扈十余人,虽是僧人打扮,面色却俱都不善,行迹尤为可疑,遇有差役,便出惶然之,微臣不敢怠慢,命人拿捕,本以为只是区区蟊贼,谁知拿捕之后,才知事有蹊跷,其中内情,微臣不敢尽言,事出突然,微臣亦是无措,此事牵涉甚大,微臣不敢闻,也不敢继续问,如今已将黄姓僧人人等,俱都解送入京,恳请陛下圣裁。”

 朱棣的脸色,骤然变了,建文三年的度牒…黄姓僧人…不敢闻不敢去问…

 这个僧人是谁?

 其实朱棣不用去问,就已明白。

 当时建文出逃,坊间早有传闻,说是扮作了僧人,紧急出走,朱棣曾命人分析过,觉得确实可信,所以朱棣命人前去鸿胪寺,命人前去调了太常寺所有僧人的资料,尤其是靖难时期颁发了度牒地僧人,命人四处查探,便是想借此,查出一点蛛丝马迹。

 只是可惜,虽然绝大多数都已经摸清了底细,可是依旧有不少漏网之鱼,一时之间,也差不出什么出处,盖因为那时候太常寺着火,许多存档,俱都不见了踪影。

 这就更加印证了朱棣的猜想,当时靖难已经接近大功告成,建文大惊失,必定有心腹之人,谋划后事,一方面紧急在太常寺颁发了诸多度牒,与此同时,放了一把火,将所有的踪迹抹去。、

 这些度牒在外,依旧成了身份的证明,可是朝廷这边却又断了线索。

 而现在…这个人出现了,想不到他出现在漳州,聊来是本打算坐船出海,可是朝廷决心下西洋之后,觉得不妙,便决心先在漳州隐藏。

 寺庙确实是最好的容身之所,一方面,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轻易查访,又可隐匿于山野,了无踪迹,只是想不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朱棣不由激动起来,一时之间,竟是一下子将所有的烦恼抛之脑后,激动的站起来,背着手,来回踱步走动。

 终于…要了却一桩心事了么?

 看着那銮椅,朱棣一时失神。

 叔侄之间,看来是要来个了断了,朱棣突然很想见到那个人,不知道那个人怎么样了,是不是依旧还怀着国破家亡的愤恨,又或者在逃亡之中,风声鹤唳,早已下破了胆子。

 不过…朱棣意识到,眼下自己还有许多事要安排,这件事,首先必须不能让人轻易知道,同时,还要确认这个人的真正身份。

 而能办这件事的,只有两个衙门…厂卫。

 王安已经完了,东厂现在也已混乱,眼下,似乎只有锦衣卫了。

 朱棣突然想到了郝风楼,想到郝风楼,朱棣放心了一些,他不微微一笑,抿抿嘴,道:“来…来人…”

 一个内官快速进来,道:“陛下有何吩咐?”

 朱棣背着手,目光幽幽,却并不急着开头,似乎还在思量着什么,足足盯了这小内官很久,以至于这小内官跪在地上,不敢抬头,这时候朱棣才道:“命郝风楼立即入宫,明白了么?立即!”

 “遵旨。”

 朱棣又想起什么,又道:“漳州知府纪灵,朕久闻他的贤名,教化地方,颇有功劳,下条子给礼部,敕他入京,胜任户部郎中,快马加急送去,让他速速入京述职,不得有误。”

 小内官得了旨意,不敢怠慢,飞也似地去了。

 朱棣这才长长松了口气,却又不摇头,似乎是在想,自己是否有什么疏漏,在确定了方才的话能万无一失之后,才重新回到了御案之后,看着那奏疏,又陷入了深思。

 “朱允文啊朱允文,朕的好侄儿,你我看来就要见面了!”

 ………

 第一章送到,恳求月票。
上章 公子风流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