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桃木梳
扶着于霁的胳膊,于小灵笑得花枝
颤,犹如一旁绽开的黄花美人蕉,花大而柔软,随着风儿,四下晃动。
“哥哥你可真会说笑。灵儿可想不出来那样的法子,若是娘亲知道了,定要打我的。”
于霁一听妹妹并非自己那样作想,放下心来,接着又有些不好意思,讷讷地说不出话来。
“哥哥,灵儿是想让哥哥带了粥水过去,放到瓷瓶里,一来也不太算得吃食,二来也不容易被发现了去,旁人问起,就说是娘亲命你吃的药水,哥哥说怎么样?”她睫
煽动,灵气十足,说出来的话让于霁眼睛一亮。
“当真好办法!”于霁拍手道,低头又瞧见妹妹朝她笑,补充道:“届时吃完粥水,再喝了茶水,保证谁都瞧不出来。”
于霁到底没做个这样的事,既忐忑又兴奋,嘴巴里念叨个不停。
于小灵捂了嘴巴笑,又提醒他:“回头让灶上给你炖得烂烂的才好呢。只哥哥喝完一定收好,别让旁人瞧见了。”
于霁点头连声说好,那边正房也开了门,逢
出来,唤了他们兄妹二人过去。
于清杨自是坐在椅子上喝茶了,神采奕奕地,等着儿女给他问安。
于霁牵着妹妹给父亲请了安,就见妹妹
了他的手往父亲那里跑去了,还张着手要父亲抱。
而父亲也不似对他那般板正,笑着抱了妹妹,把她放在膝头,轻声细语地问她昨晚睡得如何,然后才把她放了,转了头朝自己招手。
于霁觉得他虽不如妹妹那样,可以得到父母没有顾及的宠爱,可至少父母对他是慈爱的,而不是严苛。
他上了彭氏族学才知道,大多数人家,对待子孙都是相当严厉的,大概就同祖父那般。
还是如今这样好些,尤其是妹妹病好了以后,她开朗了不少,爱说爱笑的,父亲母亲脸上也跟着多了笑影。
于小灵又跑到了程氏面前,她刚把最后一个簪子
到黑亮浓密的头发上,脸上带着一抹慵懒的笑意,见女儿过来,又拿起了桃木雕花梳与她顺了顺额前细细的绒
。
看她这副模样,哪里还有前几
的苦大仇深,这倒也是于清杨的本事了。
如此甚好,若能今早怀上孩子,她悬着的心就能放下了。
想到这,于小灵突然愣住了。
她转世过来不是给人家当女儿的么,怎么
的却是一颗当娘的心呢?一会要替程氏遮风挡雨,一会要提醒她哪条路好走,连带着于霁,她都想着如何让他活泼起来。
“真真是
碎了心了。”于小灵暗道。
可没办法,日子就得这样过,谁叫她长了人家二百岁呢?
碎了心的于小灵还要顾及着自家的学业。
程氏专门让识了字的逢
顺带着教她认些字,待认上两个月,便由程氏先给她起个蒙,待到明岁正是入学,也不至于抓瞎。
这
于小灵刚识完字,出去走了两步,就见于霁快步过来了,脸上洋溢着喜气,见于小灵在这儿,朝她招手。
“灵儿的法子甚好,我试了三
都没被先生发现。如今,倒也不必担心饿得难受了。”他笑道。
于小灵也跟着高兴,又听他只提到先生,没提到有无被同窗发现,便歪了头问他:“可有被同窗发现么?”
说到这个,于霁不好意思地笑了:“倒被谦石给看出来了。不过他与我极好,还要学着我这般也回去弄呢,必不会告诉先生的。”
“谦石是谁呀?”
于霁解释道:“谦石是黄御史黄大人的次子,与我同岁,正巧也今秋入的彭氏族学。我俩坐在一起,所以被他发现了。”
于小灵点点头,她也不晓得这个黄谦石靠谱不靠谱,便提醒于霁道:“若只哥哥和那位黄家哥哥如此作为也就罢了,也别传的人尽皆知。到时候人人都说要喝药水,岂不好笑了?”
于小灵说着,想到那番场景,不由笑了两声。
确实好笑,先生问起,还不知如何作答呢。被那一本正经的先生知晓了原委,估计胡子都要气歪了。那时候,罪魁祸首的于霁,可不就要回家挨骂了?
于霁想着妹妹提醒的极是,在心里默念着明
上学莫忘了提醒黄谦石。
想到这里,又觉得黄谦石夸赞妹妹聪慧的话很有道理。
那
黄谦石发现了他的小秘密,便把他拉出去问话。他想着谦石与他极好,不该隐瞒了去,便把前后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谦石一听,大赞妙计,又听说是他家小妹所想的法子,赞叹道:“你家妹妹当真聪慧,竟能想出这般好法子,可叹我们家的妹妹,只会指着奴婢们帮她做花裙子玩,哪里会帮兄长出主意。哎…”“灵儿毕竟痴长令妹一岁呢,别叹气了。”于霁被他夸的不好意思,
口安慰道。
“那倒是。”黄谦石道,忽的又想起什么,眼睛睁得老大,说道:“你妹妹叫灵儿啊,果然人如其名呢!”
这话倒是让于霁不知说什么好。女儿家的闺名哪里好随意传给男子的,虽然黄谦石也不过七岁罢了,可到底算是外男。
此话不敢再接,只好被他哼哼哈哈混了过去。
看着妹妹编成小团子的细发,还有两分小孩子的发黄颜色,想着自己倒是痴长了妹妹两岁,还不如她脑子转了快,当真有些不好意思。
以后可不能一味地惆怅了,有问题,还想办法解决才是,他可不能让妹妹小瞧了他,应该是母亲说的那般,当妹妹的靠山才行…
于霁如何作想于小灵不知道,她只知道,没过多久今岁秋闱便出了结果,于清杨终于一展身手,迈进了举人的队伍里。
也正像魏嬷嬷说的一样,于清杨唯恐自己考个同进士回来,便收了手,要安心地再读三年书,准备下一场
闱。
于家到处都洋溢着家中又出了一位举人老爷的喜气。这样舒心的日子过了两个月,当于小灵随着父母到正房给祖父祖母请安时,忽然听崔氏提起了一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