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殿前奏对
竖
,虽然觉得角娘娘这个号有些怪异,但是元歌却又觉得它很特别,让人听一次就记住。因此便决定,以此为号了。
得知这个号后的柳嬷嬷,神色很是有些微妙。可能是她想太多,但是听到角娘娘这三个字,她心里就冒出了另三个字。
角先生。
嗯,一定是她想太多了。端庄的主子,怎么可能知道这样yin
的物件,一定是她弄错了。
宫中人从前提起皇贵妃,总是带着一股掩不住的嫉妒。而如今提起寿
宫里的那位,虽然还是有些嫉妒,但是更多的是奚落。
如
中天的皇贵妃,眼下也只落得一个病卧在
,与后位失之
臂的结果。
不过谁也不知道,她们以为命不久矣的皇贵妃,并没有像她们想像的那样落魄,而是
快的成了一名写话本的皇贵妃。
很快,殿试也就近在眼前了。
能够参加殿试的,也就只有一甲三人,和二甲的前十五人。今天便是决定,他们以后道路最重要的一天。若是能够让皇上记住,那么便算是半只脚踏上了青云路。
不过若是出了差错,可就不只是名次下降,而是触即以龙颜祸罪严惩了。
实际上,这十八人的生平家世,早在出榜之时,就已经呈到了启元帝的面前。当他在看到一甲的第三名,名唤董兴学时,心里就有些预感了。
之后看了其原籍,便彻底明白,这个姓董的,竟然真的是元哥儿生母外祖家的子弟。所以说,又是一个表哥出现了么。
站在殿中的董兴学,总觉得皇上在看着这边,不过他不能抬头去看,也就无从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了。
殿试又称殿选,分为俩个部分,一是当殿按题写出一篇文章,二是回答皇上的问题。只要表现上佳,说不定就会直接授官了。
榜首是一名年近三十的男子,虽然应对并不算很出色,但是却极为稳重踏实,言之有物而不是纸上谈兵。榜眼则是略年轻一些的文弱男子,所阐述的观点则太高了些,不免有些眼高手低的感觉。
董兴学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不过谈吐间并不比另俩人逊
,其清雅的面容此得百官们的好感。
长的好看就是占便宜。
最终没有意外的,三人的名次彻底定了下来。
启元帝扫了一眼董兴学,轻笑着道:“今年的探花郎也是不负此称,也不知谁家姑娘有幸,能够得到探花郎的亲睐呢?”
董兴学愣了一下,皇上这是要赐婚?想到这里,他连忙回禀道:“启禀皇上,微臣家中已经定下了婚约,此番榜上有名,终于有颜面去
娶了。”
原来算是已经有家室了啊,启元帝听了满意点头:“原来如此,那朕便不多事了。”
原来还真打算当媒人啊,李青志忍不住怪异的看过去一眼,心想皇上既无未嫁的姐妹,膝下也没有女儿,那本来是想把谁家的女儿嫁过去?
启元帝在心里想,以后谁家想把女儿
给他当皇后,他就找些青年才俊,给他们赐婚!
殿试之后,启元帝按例赐下琼林晚宴,正待离开此处,突然董兴学
起袍角便跪了下去。
“皇上,微臣有冤屈启奏。”
李青志眼皮一跳,心想这下要来了。
启元帝眼神微微一沉,这个董兴学是有什么冤屈,非要在今天这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不过听听也无妨,回去后可以说给元哥儿听。
“有何冤屈,只管说来。”
董兴学拼命压抑着
中翻滚的情绪,他咬着牙从嘴里挤出来了几个字。
“微臣是董家人,百多年前的那个董家的后人!”
百多年前的董家是怎么回事?
满殿的百官,除了家中有些底蕴的,其他的都是一脸的茫然,不懂这个董家是怎么回事。
启元帝闻言愕然了。
他当然知道这个董家是怎么回事,只是却没有想到,这个董兴学竟然就是百多年前的那个董家。
一时间满殿无声。
董兴学声音压抑的道:“百多年前董家女眷死伤无数,老祖宗带着董家人离开京城,辗转多年后定成于青州汉
。”
“这么多年,董家后人一
不敢忘记老祖宗的话,那就是终有一
要回到京城,洗刷掉我董家女眷的
辱,让她们堂堂正正的立于人前!”
皇室中
传下来一封世祖长公主的手书,那里面写着若是有一
,董家后人出现,越氏子孙必须厚待之。
就算没有那封手书,启元帝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因为在旁的人,还在回想董家往昔时,他已经先一步想到,董家同元哥儿的关系。
若是今天在这里,他不将董家的事情给定下,明
就会有人诟病他的元哥儿,也
着董家的血!
启元帝站起来,快步从龙椅上走下来,在众人奇异的目光下,弯下
亲自将董兴学扶了起来。他长长的叹了一声,满是欣慰的道:“终于出现了,董家的后人啊,越氏子孙已经等的太久了!”
啊。
这下换董兴学一脸茫然了,他不记得祖父说起越氏,对董家人是如此的宽厚啊。要是知道的话,他们也不必等到现在,早就已经站出来了。
启元帝不顾董兴学呆怔的神情,自顾自说的感慨道:“百多年前,前朝末帝昏庸无能,导致
世战火连连,世祖不忍黎明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终于挥师南上,一举攻破京城改周立武!”
“董家的事不是不知道,只是天下初定,前朝
军四处作
,世祖无暇去管,待回过神后,董家已经分崩离析,接着董府便空无一人了。”
“之后世祖心中愧疚,将此事说于太平长公主。太平长公主亲自写下手书,
于高祖帝,如今这封手书,便在朕的手里。”
启元帝长长的一席话,表明了越氏对董家后人的态度。他看着董兴学,轻声叹道:“朕不曾想到,在朕有生之年,终是等到了董家的后人。”
“刘无庸,去将那封手书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