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卑鄙的圣人:曹操8 下章
第十四章 朝议九州制,曹操代汉野心
 铜雀赛诗

 惩治贪贿不得而终,董昭入京杳无音讯,西边马超、韩遂尚未殄灭,南面孙权又要起干戈。似乎是烦心事甚多,亦或是忙中偷闲,曹想要换换心情,带领邺城群僚及众多子侄登临铜雀台观览景致。一时间大袖翩翩揖动如云,幕府仕宦齐会楼台。

 铜雀台坐落于邺城西北苑囿之内,自建安十五年冬开工,至今已有两年,主体建筑已修起,周匝建筑还在建造之中,但仅就现在的规模已不亚于昔日的洛云台。这座台高达十丈,仅夯土台基就将近两丈,又筑五层高楼,飞阁重檐,楼宇连阙,雕梁画栋,气势磅礴。

 从十丈高台望去,北面是广袤无垠的原野和田地,天壤相接令人神往,风吹麦田绿,极目之处似乎还有踏青郊游之人;东边是一片繁茂的山林,松涛阵阵如翠屏叠嶂,时有獐狍野鹿嬉戏相逐;南面是密似棋盘的邺城街巷,士农工商各司其业,熙熙攘攘往来穿梭;再往外便是湍湍东的漳河,岸边桑柳榆槐扶风摇曳,说不尽的秀美;而西面就是占地广阔的幕府——两座庞大的正堂巍峨耸立熠熠生光,各处院落或严肃齐整,或曲径通幽,仪门、司马门、止车门甲士环伺兵戈闪耀,实比许都皇宫还要气派。阳光照得西苑芙蓉池水清亮,粼粼波光映着远处的楼台殿阁,美轮美奂紫翠辉;西苑的百花早已盛开,粉红黛绿各自峥嵘,那花香时淡时浓随风而来,沁人心脾甚是宜人。再抬头观看,蓝天白云似乎近在咫尺,还有鸟儿自眼前翱过,真宛如仙境一般。

 曹顿觉神清气,霎时间把先前征发并州民役的牢都忘了,不笑道:“有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我看说铜雀台丝毫不为过。这台修得好,看来卞秉没少下功夫…他没来吗?”

 一个幅巾公子从人群中挤出来:“启禀丞相,家父身染疾病不能来赴会,命孩儿前来伺候。”原来是卞秉之子卞兰。卞秉那受曹斥责又气又恨,回到府中口吐鲜血大病一场,哪还来得了?只得打发儿子来陪。莫看卞秉出身卑微嬉闹不羁,卞兰却颇好习学恭谨守礼,倒像个小书呆子。

 “哦。”曹也知先前那番训教严苛了些,眼珠一转“少时老夫与诸位就在这台上饮宴,你带一份酒食给你父亲送过去吧。另外告诉他,这座台修得好,老夫甚是满意,以后的工程还要多多倚仗他。”这就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丞相赐食,孩儿代父亲谢过…”卞兰再拜稽首施以大礼——其实都是亲戚,即便他来句“谢谢姨丈!”谁又能挑他错?可这小子偏要搞得繁文缛节。

 曹哭笑不得扬了扬手:“兰儿啊,你可真不像你爹!瞎客套什么,快去吧…诸位,咱们也就坐吧。”

 那位什么都管的骑都尉孔桂早张罗好了,天不亮就带着赶着一帮幕府仆僮搬了几案来,搬上十丈高台,按听政殿上的格局设摆妥当,甚至还有几扇屏风。曹当先入座,荀攸、国渊、崔琰、玠、徐宣等臣在西席落座;东面则是曹丕、曹彰、曹植、曹彪、曹玹、曹均、曹林、曹据、曹整等大小公子,以及曹真、曹休、曹泰、曹馥、夏侯尚、夏侯楙等亲戚族侄,就连尹氏之子何晏、杜氏之子秦朗,这两个“拖油瓶”都来了。大家一起举酒齐敬丞相,曹也笑而颔首,众人又互敬一番这才饮下,哪知入口才觉淡而无味——原来是水!

 曹见大家一脸窘态,噗哧一笑:“哈哈,修建此台花费不少,不久又要南征,我等仕宦不宜奢侈,自今酒节粮以资军戎。咱就以水代酒吧!”

 大家愣了片刻,祭酒繁钦率先逢道:“丞相勤俭爱民实乃盛德,南征之际必然将士用命马到功成,我看这水比酒好!请饮请饮!”他既挑头说了好话,大家都得跟着说好,全都满脸堆笑往肚里灌凉水,心下却道——耗费资财修了这么奢侈的一座高台,却在饮酒这种小事上做文章,真是舍本逐末。

 其实他们也不尽了解曹的心思,修建铜雀台固然是喜好所致,但也是曹有意彰显邺城的文化地位,使之超越许都另树一帜。这是关乎曹家地位的大事,故而一向勤俭的他却不能在这方面省钱,无法开源只能节。水过三巡菜过五味,忽听四下响起悠扬的乐曲,众人大骇举目四望,却见高台四下尽是亭榭秀木,哪里有人奏乐?曹也觉诧异:“桂儿啊,你安排乐工了吗?”不知从何时起,曹开始唤孔桂为“桂儿”这称呼既像是对子侄,又像是称呼仆从,透着一股亲近,但对于一个骑都尉来说却有些不伦不类。

 孔桂谄笑道:“今登台之人尽是朝廷栋梁,岂能少了雅乐?小的特请祭酒杜夔带他那帮弟子们来为丞相和列位大人助兴。”杜夔非但是幕府祭酒,还在朝廷挂有参太乐署的头衔。

 按理说太乐是专供皇家之用,曹擅自享用就是僭越,他却毫不在意,左顾右盼:“杜公良来了?老夫为何不见?”

 孔桂手指楼板:“台上格局有限,我把他们安排在下面一层了。”

 众人细听,果然声音源自脚下。那丝竹编钟之音悠悠升起,还真是别有一番‮趣情‬,恐怕连历代帝王都不曾这样享受过。美景宜人雅乐绵长,也是水不醉人人自醉,曹越发有了兴致。他打量着东席上的儿子们开了口:“为父虽生在公侯之家,少年时也曾颇遭变故,历尽艰险方有今之位。可你们这些孩子却是天生有福的,食终无所用心。为父近些年东征西讨在外用兵,也不曾督促你等习学。人言少小就当立志,未知你等平生有何志向?”

 此言一出方才还嬉笑耳语的公子们立时收敛多了,各自拘谨,瞅着案上的菜肴不敢再言。曹却道:“你看你们,一提到正经事就都无言以对了。子文,你先说,你平生有何志愿?”

 曹丕一怔——我是长子,为何不先问我?

 曹彰可不管那么多,正攥着只鸡腿大嚼,听父亲点到自己,大马金刀站了起来:“孩儿愿为将!”

 曹略一蹙眉:“汝不读书而好弓马,此匹夫之勇,何足贵乎?”

 “读书?”曹彰满脸不屑“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场,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何能作博士耶?”

 这番话虽不中曹心意,却颇具豪气:“嗯,你这么想也不辱没我曹家之名。不过你言道为将,可知为将者当如何?”

 曹彰拍拍脯,厉声答道:“披坚执锐,临难不惧,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哈哈哈…”曹仰面大笑“且不问你才智如何,单凭此论倒是有些为将的潜质。”曹丕却心中暗笑——傻兄弟,就凭你这番话,将来的位子就没你的份。

 “坐坐坐。”曹摆了摆手“朱虎,你平生志向呢?”

 朱虎是曹彪的小名,众庶子之中他年纪较长,才智较高;不过他闻听点到自己,还是有些忐忑,想了想才起身道:“孩儿年小德薄疏少才智,辅国为政有父亲与几位兄长。孩儿唯尊圣人教化,敬父以孝事兄以悌,恭谨守礼而已。”

 曹彪这话看似消极,却是老谋深算。他自知有曹丕、曹植在上,这位子不易落到自己头上。而除去卞氏三子,最有希望的就是自己,实是最佳替补之人。所以来一个“敬父以孝事兄以悌”谁都不得罪,既表明毫无野心,又给自己留了后路,说不定将来几个哥哥斗得不可开,还能天上掉馅饼呢!这孩子面上敦厚,其实心机也不浅。

 曹玹、曹均等庶子皆年近弱冠,岁长而无殊才,曹彪此言不啻为他们心头所想,赶紧起身随着道:“朱虎所论也是孩儿所思。”

 曹一阵点头又一阵摇头,只道:“恭谨守礼虽然不错,但世事多舛,也未必能平安一生。”至于曹林、曹据、曹宇等子尚幼,还不懂什么平生志愿,索也不再问了,唯独隔过了曹丕、曹植。

 曹丕自知先前的事还没完,又见不问自己,心中正不自安,曹却又提议:“我平观你们文章,唯子桓、子建文采最佳。今登台临会,又有雅乐相伴,你们各作诗赋一首,与列位大人同。谁作得好,为父有赏。”

 曹丕满腹心事,哪有心思诗弄赋?可仆僮们可不管那么多,立时撤去残席,端来笔墨竹简——看来是早预备好的。曹丕有意推,却见父亲满脸不容回绝的神色,曹植已搦管在手文不加点写起来,只得硬着头皮也写道:“建安十七年游西园,登铜雀台,命余兄弟并作。其词曰…”只写了这个小序便卡住了,急得冷汗直

 群臣都感觉到曹是故意考较二子才华,却不便点破,有的先聊风雅,有的举箸细嚼,有的斟“酒”自酌,却都不由自主低声音,好让两位公子静静思考。

 不过片刻的工夫曹植挥笔而就,吹了吹墨迹,恭恭敬敬呈到父亲面前;曹口中默念,时而颔首时而微笑,却没有加以评论。曹丕更慌神了,眼见群臣都瞅着自己,赶紧强自思索,但也只搪了几句就再也想不出来了,只得咬了咬牙,也把竹简递到父亲案边;曹看罢也笑了,不过却是冷笑。

 “王仲宣、刘公幹出列!”

 王粲与刘桢赶紧起身避席:“属下在。”

 曹把两份竹简并列放在案上:“你二人素来善赋,来评判一下这两篇孰优孰劣。”

 刘桢是个没心机的,只要热闹就好,过去就要拿;王粲却躬身道:“我等不过文墨小吏,何敢擅论五官中郎将与平原侯诗文?”

 曹不容他推:“不必怕,你等评过老夫自有决断,再者还有诸位大人呢!”

 王粲只得领命,以长幼为序先拿起曹丕的那篇,默念道:

 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

 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

 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

 溪谷纡以错,草木郁其相连。

 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

 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

 王粲览罢微微一笑:“飞阁承天溪谷错,中郎将笔法倒也精细。”这不过是句场面话,算不得什么好评;说罢又与刘桢。

 刘桢是直子人,有什么说什么,接过来只瞟了一眼便蹙眉道:“此赋模山范水疏少情致,唯独最后一句似有抒怀。惜乎浅尝辄止启而未发,根本没舒展开嘛!中郎将平素遣词造句反复锤炼最是妙,今为何未能尽善?”

 “惭愧惭愧!”曹丕连连摇头——他心思哪在诗作赋上?

 “再看看平原侯的。”刘桢犹如饿鬼见佳肴,猴急地从王粲手中夺过曹植那份,抢先看了起来;王粲情知这不是个好差事,无论如何都得得罪一个,索由着他抢。

 “噫!”刘桢惊呼一声“此真千古之杰作。”赞罢也不向曹请命,转身向群臣朗诵道: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这篇《登楼赋》辞藻华美,气魄宏大,慷慨扬,寄喻深远,加之刘桢读得抑扬顿挫,真有直抒臆之感。群僚纷纷颔首口称赞,绝不是谬赞逢,这篇赋确实堪称杰作。

 “怎么样?哪篇更好啊?”曹偏偏要问这一句。

 刘桢诚惶诚恐:“属下以为平原侯所作较五官中郎将更佳,仲宣你也这么看吧?”

 “嗯。”王粲一个字都不愿多说。

 “好!”曹站了起来“公幹之言亦合老夫之意,这场比试子建获胜。为父说到做到,子建过来,有东西赏你。”说罢他朝孔桂挥挥手,孔桂立时从屏风后捧出一把宝刀来。

 曹丕一见此刀不一口凉气——那不是百辟刀吗?当初他拜为五官中郎将,父亲赐给百辟刀,并坦言寄予厚望。如今三弟也得到一把同样的刀,这又有何寓意呢?

 曹植跪地接刀千恩万谢,孔桂却见针道:“中郎将今诗文虽然稍逊,但毕竟作赋承,丞相是不是也加赏赐?”曹丕那点儿钱还真没白花。

 曹却道:“胜便是胜输就是输,如果胜负都一样,那还比什么?”

 “是是是。”孔桂诺诺连声,偷偷朝曹丕吐了吐舌头——我也算帮你说话了,爱莫能助。

 在座的都是精明人,皆感到这气氛有些吊诡,却又不能说什么。这时就见坐于末席的令史司马懿挥手指道:“列公快看,有一群鸿雁。丞相庆贺新台,连鸿雁都来拜谒,这真是祥瑞啊!”大伙扭头一看,倒是有七八只雁列队飞过,绝没有司马懿说得那么乎,不过这何尝不是转移视听的办法?群臣纷纷附和,连曹也不离席观看。阮瑀却与繁钦、荀纬信手拿起那两篇诗赋观看。

 荀纬未及而立,因长于文章辞赋刚从县令的位置上调进幕府,比众记室年纪更轻,算是文坛后辈;捧着曹植的诗赋爱不释手:“平原侯行文之洒,虽前辈文雅之士不能及。似这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即便是蔡伯喈复生、边文礼再世也不过如此了吧。”

 繁钦更是赞道:“我看这句‘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最妙!想丞相之盖世功劳,齐桓晋文又何能及?”他虽是文坛高手却生最谄,大拍曹

 阮瑀却连连摇头,拿过曹丕那篇道:“自桓、灵之世以来,文人多慕浮华之风,而少质朴之意。昔张衡、杜笃诗作赋皆蕴涵深意启人心智,可后人渐空乏,但求词句之美。似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边让的《章华赋》,美则美矣,然动辄千言却一味堆砌辞藻,并非出于肺腑臆。相较平原侯而言,中郎将这一篇虽难言精彩,倒也中规中矩并无夸张。这句‘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之通川’颇有壮志难酬之意,中郎将临川踌躇,怕是有什么心事吧!”

 一语未罢忽听有人搭茬:“哼,你倒是颇能解他心意!”不知何时曹已踱至他们身后。

 繁钦连忙凑趣:“我等才疏学浅妄论几句诗词,叫丞相笑…”

 曹理都不理他,却死死盯着阮瑀:“你言道他有心事,难道你就没什么心事?”

 阮瑀万没料到说了几句话就引火上身,赶紧辩解道:“属下品评诗文不过信口胡言,不当之处请丞相见谅。”

 曹根本没把他的话看做是单纯的品评,冷笑道:“信口胡言?我看你是有心为之。就凭着你与子桓的交往,自然要昧着良心说他的诗赋好。我问你,出征关中的前一晚你和窦辅那帮人在中郎将府谈些什么?南皮之游有没有你?”

 阮瑀越发惊惧:“属下与刘桢是曾与中郎将颇多来往,不过…”

 “你少要牵连旁人。刘桢嬉笑怒骂疏无心,你和他一样吗?我看你是一心巴望着当佐命功臣吧?”

 阮瑀真是百口莫辩,他乃一介文人,固然与曹丕走动近了些,却从没参与过那些是是非非,曹把这么大的罪名扣到他头上,他如何承受得了?立时跪倒在地:“属下不敢!我不过与中郎将论文会友,绝无不轨之处。”

 曹毫不动容:“你不过舞文弄墨一介书吏,干问政事尚不可,何况老夫家事乎?今天若不拿你作法,只怕也难震慑住那些希图幸进之人!”

 父子恩怨书生何罪?可阮瑀纵有满腹冤屈也不敢往外道了,只能连连叩首:“丞相开恩,丞相开恩啊…”陈琳、王粲、应玚等赶忙求情:“我等与阮元瑜相伴,知他乐善喜并无心机,还望丞相宽恕。”刘桢情知这事说大了也有自己一份,想劝又不敢劝,愣得像块木头。幸亏曹植诗赋高了一筹,若是今断出曹丕获胜,这事还真麻烦了!

 国渊、徐宣等也谏道:“阮元瑜受学蔡伯喈,文采之名播于四方。望丞相看在此人微末名声予以宽恕。”

 不劝还好,这一劝曹立时瞪眼:“王允杀得蔡邕,难道老夫就杀不得一介记室?”

 “父亲息怒…”事不可解之际曹植不紧不慢开了口“父亲宽仁之德于天下,又素有爱贤之名。先前《求贤令》有云‘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想这阮瑀位不过区区书佐,智不过寻章摘句,即便内怀幸进之心,身犯交通之罪又有何患?今若加罪虽理所应当,只恐伤父亲爱才之名,使后进之士望而却步。昔晋文公恕寺人披追杀之罪,遂避吕郤之;楚庄王宽唐狡绝缨之过,遂有伐郑之功。阮瑀生死事小,父亲明德事大,孩儿恳请您三思。”曹植这番话并不否认阮瑀有罪,也不谈他是否有名,却拿《求贤令》上的话做文章,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又将父亲比附秋霸主,拐着弯拍了马。看似轻描淡写,却句句说在曹心坎里,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国渊、陈琳等无不侧目——好精明的奏对,亏这位三公子怎么想出来的!

 “吾儿言之有理。”曹火气消了几分,又看了阮瑀一眼“看在平原侯面上,老夫留你性命,不过罚你三内作檄文一篇发往江东。若逾期不成,治你个二罪并罚!”

 “谢丞相…谢平原侯…”阮瑀泣涕横,磕头如捣蒜一般。

 曹丕怔怔地站在一旁,半句话都没有说,也不敢说。杀骇猴,整治阮瑀还不是冲他吗?较量诗赋又输了,到这会儿谁都看得出来,曹对曹植的器重已超过他这个嫡长子了…

 中郎掾属

 曹丕没想到父亲会在这么一个漆黑的夜晚召见自己,更没想到召见地点会选在幕府的西院正堂。自幕府翻修伊始曹就传下命令,一应军政事务皆在东院听政堂办理,西院只有处理重大事件时开放,但幕府扩建完工已两年多,西院却一次都没开放过,更没人涉足过西院正堂。

 不过曹丕心里很清楚,经过河间叛、刘勋遭审等一系列事件,父亲要给自己下最后通牒了。他未带一个从人,揣着满腹忐忑来到幕府西院大门——这道与东侧司马门一模一样的门楼唤作“止车门”无论何等官爵何等身份,只要从门前经过必须下马下车,以示对丞相的尊重。寻常日子这道门也是不开的,但今不同,偌大的止车门敞开了半扇,许褚亲自挑着一盏灯守在门前;看得出来,他是奉命在此等候。

 许褚只是向曹丕问候了一声,便再不说半个字,领着他往里走。东西院虽大小相等格局相似,但相较而言西院更宽阔,中间只有一道仪门,左右也没有鳞次栉比的掾属房,尤其在这黑黢黢的夜晚,越发显得空旷寂静。穿过仪门就是正堂大院,非但这座院落比东侧宽敞得多,就连正堂的高大雄伟也非听政堂可比。

 不过此时此刻,大堂上只零星点着几支摇曳的烛火,幽幽暗暗,寂静无声,门口只有一个顶盔冠甲的卫兵,显得森森的。许褚走到阶边便停下了脚步:“没有丞相吩咐卑职不能进去。中郎将请!”说罢转身而去。

 曹丕忽然打了一个寒颤,难料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命运。难道父亲会废了自己五官中郎将的职位?孔桂究竟有没有为自己美言?事到临头再想也没有用了,他壮了壮胆子,提起袍襟快步上堂,端然跪倒在堂口:“孩儿参见父亲。”

 隔了片刻才听里面答道:“进来吧。”

 “诺。”曹丕连头都没敢抬,提袍迈过门槛,赶忙二次跪倒。

 曹并没叫他起身,而是缓缓道:“你抬起头来。”

 “诺。”曹丕依言而行,这才发现原来不止父亲一个人,还有三人也在堂内。其中两位似乎上了年纪,坐在阴暗的角落里,身边放着拐杖;还有一人似乎很年轻,垂手侍立于二人身后。但是光线太暗,只能看个大致轮廓,根本辨不清面孔。而在帅案的烛台之后,曹正满脸颓然闷坐在那里,脸上挂着愁苦无奈的神情,幽暗的烛火照清了他的每一道皱纹、每一丝白发。

 这一瞬间曹丕倏然感到,父亲已如此疲惫,如此苍老。他压抑着心头的沉重不安,强笑道:“天色已不早了,父亲把孩儿唤来有何吩咐?”

 “时事不顺心中烦闷,为父怎得入眠?”曹拿起帅案上的一只小青瓷瓶,打开瓶轻轻地抿了一口,一边咂摸滋味一边审视着儿子。

 曹丕顿感紧张,没话找话:“父亲又在服用什么开顺气的良药?”

 “这是鸩酒。”

 曹丕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东西?”

 “鸩酒。”曹不慌不忙又重复了一遍。

 “父亲您…”曹丕惊得一跃而起;一旁稳坐的两位老先生也吓得直摸拐杖,颤颤巍巍半天没站起来。

 “嘿嘿嘿…”曹笑了“你们慌什么?世人皆知鸩酒乃有毒之物,殊不知天下凡能医病之物皆有毒。而野葛、鸩酒、马钱等物虽有毒,少食之也可养生。”

 曹丕一头冷汗:“父亲切莫如此草率,还是不要再饮这类东西。”

 “放心吧,李珰之精通药,他也说少饮无害。而且常年饮用便可适应,以后即便有人想毒害老夫也不能得手,这就叫以毒攻毒!”曹把玩着小瓶子,表情显得格外森“比方说你犯的那些过错,也未尝就是坏事。”

 曹丕听他话归正题,赶忙低头道:“孩儿知错。”

 曹长叹一声,起身踱着步子:“老夫纵横天下数十载,虽不敢称英明一世,也算无愧于心。只是乾坤未宁老之将近,希望得一佳儿以传戎马之业。怎奈子修横死,仓舒夭亡,这重担才落到你肩上。”时至今他提起曹昂、曹冲依旧含怀念“惜乎你才智不广,德行不厚,又行事不谨,实在有负我期望。所以我有意废掉你五官中郎将之职,另择他人以承嗣位。”

 “父亲!”曹丕只觉天昏地暗,仿佛浑身的血都被干了,重重跪倒在方砖上“孩儿知错,孩儿知错了!还望父亲收回成命…”

 “不过…”曹又提高了嗓门“不教而杀谓之,不戒视成谓之暴。况且你身居嫡长之位,实在不宜轻易舍弃,所以…为父再给你一次机会。”

 曹丕几乎瘫倒在地:“谢、谢父亲,孩儿一定…一定…”

 “我不想再听那些信誓旦旦的话。”曹不为所动“先前我赐给你一把百辟刀,如今又赐给子建一把,什么意思你应该明白。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他伸手指向自己的帅位“这个位子归谁坐,要看他有多大的才能,付出多大努力,而不在有多少人说他的好话。你明白吗?”

 “孩儿明白。”曹丕嘴上明白。

 “凉茂乃一代良臣贤士,我本让他教导于你,惜乎他生太过良善柔弱,不能替我管教儿子。所以我选了两位久经沧海处事老练,能镇得住你的人…”

 两位坐在一旁的老先生拄杖而起,曹丕这才看清,原来是邴原与张范。邴原字矩,北海有德之士,曾在辽东隐居近二十载,曹在孔融帮助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请回中原,在幕府担任征事。张范字公仪,河内名士,也被曹征辟多年,直至赤壁之战以后才得北归,在朝廷有侍中之衔,在幕府挂着参军之衔。这两位是前辈的清之士,年纪也大了,虽身在仕途却从来不处理实务,只管斧正朝风。

 曹起身,信步走到曹丕面前:“为父决定请邴先生屈尊到你府中任长史。张先生虽年迈多病,但也可参你府中诸事。从今以后你做的每件事都要向这两位老前辈请教。”

 这两位老先生可都是眼里不沙子的人,当初曹冲夭折适逢邴原也有个小女儿去世,曹提议将两个孩子合葬结为亲。若换了别人巴结还巴结不上呢,邴原却于攀高枝,死活不肯结这门“鬼亲戚”连曹的面子都不买,何况曹丕?至于张范更是老而弥辣之人,挂着朝廷、幕府两头的高官,坐而论道养尊处优,曹尚让他三分。把这么俩老头指派给曹丕,曹明摆着是要他们替自己管儿子。曹丕心中暗暗叫苦,却只能对他们大礼参拜:“晚生年少德薄,后多多倚仗两位老先生。”

 邴、张二老行动不便,只是点点头,示意他赶快起来。曹又道:“你身边乌七八糟的人太多,忒不成体统。为父再给你一个行正派的伙伴…叔业,快过来见见中郎将!”

 “小可拜见中郎将。”那年轻人走过来朝曹丕深施一礼。

 曹丕一怔,才发现那个年轻人正是鲍信之子鲍勋,腻歪透了,却还得昧着良心寒暄:“原来是叔业贤弟,以后咱们要多亲多近。”

 鲍勋正道:“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晚生与将军虽乃世,然位则上下,但求时时守礼,万不敢僭越。”他还是那副满口道义的书呆子德行。

 曹却很满意,拍着鲍勋的肩膀道:“叔业不愧是鲍二郎之子,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德行方正言行守礼…子桓,从今以后他就到你府里任职。”

 “诺…”曹丕无可奈何应了一声。

 邴、张二老就坐,鲍勋退归他们身后,曹更近一步凑到曹丕耳边:“常言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你二十六岁了,为父本不愿过问你友之事。但只怕有些人把你教坏了,不得不管。那个令史吴质整在你身边说三道四,早就该治罪。不过老夫念他还有些微末才干不忍加诛,恰好朝歌县令出缺,我打发他外任,不准再滞留邺城。至于阮瑀,我已罚他起草给孙权的檄文,以后也不能随便到你府中去了。”

 曹丕更加不安——窦辅战死渭水,刘威犯法输作左校,吴质外任县令,阮瑀挨了罚,一干密友尽皆离散,自己府上门可罗雀,只恐以后的日子更不好过了。哪知还未想清曹又接着道:“还有那个假司马朱铄…府中侍女郭氏是他帮你从幕府弄过去的吧?”

 曹丕如遭霹雳,万没料到如此私密之事父亲都知道,赶忙再次伏倒:“孩儿有罪…”

 意想不到的是,曹只是冷冷一笑:“一个侍女算得了什么?”其实曹自己何尝不是风场中人?他从没把女人当成多大不了的事,但他不能容忍的是军中司马涉足家事“当年为父就不喜欢这个朱铄,你却偏偏亲信这小子。既然你那么看好他,自今起我罢黜他一切职位,叫他到你府里安安心心当奴才吧!”

 曹丕满面死灰,除了顿首谢罪已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你做的任何事我都清楚,你身边的那些人我也知道。”说着话曹向守在门口的那个小兵招了招手,转而问曹丕“这个人你认识吗?”

 曹丕初始没太注意,仔细看了半天才想起,原来是自己主持军中事务时,把守行辕中军帐的一个卫兵;顷刻间恍然大悟——难怪程昱对自己说的那些话,还有偷纳郭氏之事父亲会知道,原来隔墙有耳!想至此越发悚然,就连身边一个普通小兵都可能是眼线,这邺城何等可怕?

 曹冷笑道:“他叫刘肇,不过是普通小卒,但是他效忠于我,敢于把听到的事告诉我。因而我要提拔他为校事,以后与卢洪、赵达他们一起为老夫办事。”

 这种态度无异于助长告密之风,刘肇可不管那么多,立刻跪倒谢恩:“蒙丞相提拔,小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曹笑着嘱咐道:“你的主子只有老夫一人。先前做得很好,千万记住,无论任何人办了任何错事,都要汇报给老夫!”说到这儿他别有用心地瞥了曹丕一眼,瞥得曹丕直打寒颤——父子之间尚且如此防备,更何况他人?曹也觉得这些明里暗里的警告足够了,朝儿子扬了扬手:“起来吧。下个月为父就要南下征讨孙权了,这次你随军出征,子建留守邺城。”

 曹丕心下越发茫然——前番我留守,三弟随军;这次三弟留守,我却随军,父亲是在比较我俩孰优孰劣啊!心下这么琢磨,口上敷衍道:“西征归来不到半载,如今又要南下,父亲多保重身体。”

 “来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天下未宁只得奔忙啊!”曹茫然踱到堂口“前番征讨关中全为除后顾之忧以征孙权。如今孙权却已抢先一步分兵江北。兵法曰:‘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戈不伐,贼人将来。’这一仗不能再拖了。我本等有些事办完了再出发,可…”曹说到这儿戛然而止,举目眺望着西南方,他深邃的目光仿佛透过了茫茫夜幕,一直投向遥远的许都。他迟迟没有发兵,一直在等待却没有等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当曹丕迈出大堂的那一刻,不拭去额头的冷汗。以往的过失算是一笔勾销了,但他身为五官中郎将的优势都已然无存,明天开始他又要与曹植站在同一起点上,争位的斗争又要重新开始。他哀怨地回头张望了一眼,只这一望之下不惊奇;来时没有注意到,不知何时起西园正堂竟挂上了匾额,工工整整写着三个篆字——文昌殿。

 不是“堂”而是“殿”只有天子和王公才能用殿!

 曹丕怀着沉重的心情出了幕府,失魂落魄踩着棉花一般回归自己府邸。他的心情也宛如这朦朦黑夜,前方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呢?至今他尚未想明白,父亲何以如此折磨自己。河间叛自己都把责任揽过去了,但父亲依旧不放过自己,偏偏紧抓着赠送锦缎、南皮之游那些蒜皮的小事不放,父亲到底在想些什么…不知不觉已回到自己府门前,曹丕正抬头望着“五官中郎将府”的匾额发愣,忽听阴暗角落里有个声音呼唤道:“大公子,您回来了。”

 “季重?”曹丕已成了惊弓之鸟,赶忙凑上去捂住吴质的嘴“隔墙有耳,切莫多言啊!”吴质却轻轻推开他手:“公子无需害怕,我明早就要赴朝歌任县令了,特意向您辞行。君子坦,小人常戚戚。我说的话不怕旁人听,即便听去也不会对公子有伤。”

 曹丕还是不放心,左右张望了半天才发出一声叹息:“唉…我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一步呢!”

 吴质依旧那么平心静气:“我早就跟您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您身为丞相嫡长子,自当把心思用在家国大事上。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何愁后之事?越是多多求越会招致令尊猜忌,到头来只会适得其反。”

 曹丕连连摇头:“我不明白,我就是不明白,我究竟错在哪里?”

 “在下斗胆问一句,公子以为令尊乃何许人也?”

 曹丕不解:“季重此言何意?”

 吴质微然一笑:“令尊不仅是当朝丞相,还是当世之雄杰。尔虞我诈,纵横捭阖,且不论他赫赫战功,即便为政之道、诗赋之才世间又有几人可比肩?他才智冠于天下,又思慕九五之事,虽然年过五旬仍满心壮志,可谓秋鼎盛。如此才智非常、大权在握之辈,岂容别人在他眼皮底下结营私?公子错就错在邀买人心自树声名,还要夺营擅权,这不是开门祸吗?须知公子之于丞相,非独为父子,说穿了还是君臣。君臣之间岂能循寻常父子之道?”

 这席话真有醍醐灌顶之效,曹丕猛然醒悟——原来如此!难怪我招揽的友士越多,父亲越猜忌自己;替我说好话的臣僚越多,他越要敲打我。生在这个君不君臣不臣的家族,看来一切都不能按常理揣摩啊!想明白这点,曹丕不苦笑:“惜乎窦辅已死,刘威蒙罪,阮瑀遭,如今连你也要走了。以后我可怎么办?”

 吴质拉住他的说,缓缓道:“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其实公子只需内尽人子之孝,外行宽厚之德,您稳居嫡长之位,到时候自然会有忠良之臣为您出头。老子有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曹丕深悔自己急功近利,没有早纳吴质之言:“你说得对,不过倘若有人要谗害于我呢?”

 “救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公子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又何必在乎别人图谋什么?若实在事不可解…”吴质凑到他耳边“在下虽去,尚有司马懿在邺,此人聪慧不弱于我,公子可私下问计于他。”说罢拱了拱手“在下明早就要离开邺城了,望公子多多珍重,后定有再会之期。”

 曹丕还想再挽留他一阵,吴质却转身而去,不多时便消失在漆黑的夜幕中。

 无力回天

 相较邺城的听政堂而言,许都皇宫的朝堂就显得寒酸多了。群臣似泥胎偶像般端坐两列,正进行着一场沉闷而忐忑的朝会。他们岂止像泥胎偶像,根本就是一群毫无实权的傀儡!

 太常徐璆、宗正刘艾、大司农王邑、光禄勋蒯越、大鸿胪韩嵩、少府耿纪、中尉邢贞,这些列卿有的是清名士,有的是名臣之后,有的是地方势力代表,他们又怎么可能真的掌握实权,只不过是曹装点朝堂的道具罢了。卫尉卿马腾及其子骑都尉马铁、奉车都尉马休早已下狱,连坐席都被撤去。谏议大夫杨彪没有来,他也根本不打算再到这个充满屈辱的地方来,反正儿子都已上了曹家的船,时代已经变了,他这个先朝旧臣还出来蹚什么浑水?他不在,另一位谏议大夫刘琮却在,这个被捧上高位的年轻人身体清瘦,面貌白皙,满脸唯唯诺诺的窝囊神色,仿佛只要一阵风就能吹倒。御史大夫郗虑坐于群臣之首,他满头白发,手握牙笏,目光呆滞地望着前方,宛如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而就在他对面,还有张虚设的坐榻,那便是丞相曹的。曹人虽不在威慑力却在,这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充斥着朝堂,充斥着许都,也充斥着全天下每个地方。仿佛没有一个角落能躲避他的目光,没有丝毫声音能逃过他的耳朵。

 大殿上宁静至极,连外面铜壶滴漏的回声都听得见,凝重的气氛使每个人都神经紧绷,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天要讨论什么——这是决定大汉王朝生死的一次朝会!

 尚书令荀彧按捺着心绪,紧紧攥着手中的笏板,双目直勾勾望着御座上的天子。这样仰面直视天子是很失礼的,但荀彧已顾不了这么多,只想再好好端详一下这个年轻人,仿佛要把十几年的感慨和愧意化作目光,远远向他投去。天子刘协如今三十二岁了,蓄起了修长的胡须,他已是六个皇子的父亲。圣人有云“三十而立”不过这位天子莫说实权,连自由都没有。或许他能拥有锦衣玉食,而且毕生都不会为生计发愁,可这并不能使刘协感到足,荀彧太了解他了。自曹迁都以来,荀彧一直守候在他身边,并与侍中荀悦一起入宫侍讲,教天子读书——没人比荀彧更清楚,刘协是一个多么仁慈、多么贤明的可造之材。他本可以成为一代英明有为的君主,本可以乾纲独断,本可以挽回人心重整天下,本可以引领汉室走向复兴之业…但到了今天这步田地,一切都不可能了。

 董昭再次提出恢复禹贡九州之议,但这次与七年前不同,他背后有曹全力支持,这是谁都抗拒不了的。荀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依旧竭力反对。因为事态越来越清楚,恢复九州不过是第一步,九州一旦恢复,曹立刻便会恢复五等爵,进而谋取王公之位。

 从地域上看,九州中不存在幽州与并州,毫无疑问这两个州都将并入冀州,成为曹直接控制的领地。但事情绝不仅仅扩大地盘这么简单,《汉书》有云“州从《禹贡》为九,爵从周氏为五”九州制的恢复与五等侯似乎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恢复九州只是设立五等侯的前奏。所谓五等侯,即公、侯、伯、子、男,而大汉实行的却是王、侯两级爵位。

 汉高祖剪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规定非刘姓宗室不得封王,王国辖境相当于一郡。有功之臣只封侯,功高者为县侯,食一县封邑,小者为乡侯、亭侯;另有关内侯,有食俸而无具体封国。公爵一级虽然也存在,但只是象征的。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光武帝封周朝后裔姬常为卫公、殷商后裔孔安为宋公,卫、宋两国实际被视为汉宾,封国等同一郡。在大汉四百年历史中,唯一一个有实权的公爵就是安汉公王莽,而且他也曾改十三州为九州,结果连汉室的江山社稷都篡了。如今曹这一系列步骤,岂不是明摆着要走王莽的老路?

 汉室天下岌岌可危,通过关中之战曹稳住了阵脚、重振了声势,他篡夺汉家社稷的脚步已越来越快。一旦他恢复九州,超登公位,不但官位远迈百官,就是爵位也绝无仅有,汉天子还坐得稳吗?出于对汉室天下的维护,对傀儡天子的同情,也出于对曹最后的感化,荀彧决定横下心来“打这一仗”不惜一切代价阻挡曹氏崛起。

 经过几番争执,台阁迟迟不发诏书,董昭不能得手,干脆直接给荀彧写了信:

 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

 很明显,董昭已没耐再对荀彧遮遮掩掩,绕过表象直触问题的本质,将曹比附于周公、吕望,挑明了要让其超越臣子地位。毫无疑问曹要晋位为公爵,可是这样一个公国的建立必然要仿造朝廷设立百官列卿,那岂不是出现了国中国?更确切点儿说,是国上之国。

 荀彧依旧不理不睬,台阁政令遥遥无期,董昭终于按捺不住了,他已经不可能在曹南征之前完成九州之事,若再拖下去实在没法待,因而必须要在这次朝会上解决问题。

 百官大朝会一开始,他便跳了出来,向天子及群臣申述:“昔三代以上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敷土刊木,奠高山大川。此圣人之道,万世之宗也。今天下战稍定,当复九州以别民籍,上应先皇治世之道,下恤黎民离之苦。此亦丞相良苦仁爱之心,望陛下与群臣以社稷为重,从善如早行此议。天下幸甚,百姓幸甚…”谁都听得出来,董昭所言有轻有重,有虚有实。似“上应先皇治世之道,下恤黎民离之苦”就是毫无道理的话,难道不恢复九州,天下百姓就搞不清籍贯了吗?真正震撼人心的只有那句“此亦丞相良苦仁爱之心”他拐弯抹角告诉刘协和百官——这是曹丞相的意思,你们能反对吗?

 董昭慷慨陈词已毕,那些附和的声音还未来得及响起,荀彧立刻出班举笏:“董大夫所言差矣!观数百年之政,周行分封,秦立郡县,自我孝武皇帝始分天下为十三州,沿袭至今。千百年来未有划九州者,何言复之?”他精通历代典籍制度,这番批驳有理有据。

 董昭心中暗恨,却矜持着强词夺理道:“圣人为政自有其道,我辈后人当仰其至德。”

 荀彧又道:“考《尚书·禹贡》乃东周之士托夏禹所作,非出于三代贤明之主,岂可为据?”《禹贡》并非《尚书》原文,乃是战国之士的伪作,其用意是设想天下大一统后该如何划分治理。荀彧抓住这一点发难。

 董昭的理论依据都被人家驳倒了,索把脸撕破,直言道:“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观当今朝野,曹丞相者,奉天子以讨不臣,武功赫赫,乃非常之人也;九州之制,上合天道下应苍生,非常之事也;复兴汉室者,非常之功也。我辈士人自当助此非常之人,行此非常之事,以图复兴之功。”这番话其实没什么道理,完全是拿曹荀彧。

 可荀彧偏偏不吃这一套,连看都不看他一眼,朝上奏道:“圣人治国自有常理,《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昔孝武更替高帝之法,盗贼半于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大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何况伪托圣人之言?望陛下三思。”

 天子固然是傀儡,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君主,在道义上还是着曹三分。董昭之学识不输于荀彧,但这场辩论从一开始他就不占理,完全是承曹之意而为,哪能说得过人家?见此情形他也顾不得人臣之理了,提高嗓门道:“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天下哪有万世不变的道理?”此言一出满座骇然,这场辩论已不仅仅拘泥于是否行九州之制了。

 荀彧冷冷瞟他一眼:“董大夫,你说是无万世不变之法,还是说无万世不变之朝?”

 董昭肠子都悔青了,一时不慎说出这么句话,叫人家抓住了把柄。朝堂上他岂能坦言自古无不灭之朝,曹氏当兴刘氏当亡?荀彧祭出一件不容置疑的法宝,他只能跪倒向天子请罪:“臣一时不慎口不择言,望陛下恕罪。”

 刘协见董昭被荀彧驳得体无完肤叩头请罪,心下暗暗称快。但他也知董昭乃曹心腹,岂敢草草治罪?只能昧着良心道:“董爱卿无心之言,不必自责,你退下吧。”

 天子命令董昭退下,可他哪有退路?被荀彧拖了好几个月,回到曹营如何向丞相待?看来荀彧是无可撼动了,无奈之际他把目光转向群臣:“列位大人,你们怎么看?难道你们也不能采纳九州之议吗?”

 群臣甚是为难,既不敢违拗曹又不愿为虎作伥,只能低下头装聋作哑。董昭猛然抬头,恶狠狠瞪了郗虑一眼:“郗公,您老人家怎么看?”

 郗虑一丝不动坐在那里,望着董昭森森的目光,有气无力说:“老朽年迈德薄,董大人但与他人商议,老朽从之便是。”他已经给曹当刀子诛害了孔融,搞得声名狼藉,再不愿蹚一点浑水了。

 董昭威胁郗虑无效,又把严厉的目光扫过其他大臣,徐璆、刘艾、王邑、韩嵩、耿纪等都低头看着手中玉笏,假装没瞧见。董昭却不着急,只要耐心寻找,一群羊里总会有最软弱的一只。当他的目光视到新任谏议大夫刘琮时,这个懦弱的年轻人不瑟瑟发抖。

 “刘大夫,令尊割据荆州十余年,蒙丞相宽宏饶恕其罪,您才能身在朝堂。如今连您也要违背他老人家的意思吗?”董昭的声音中带着三分恐吓。

 刘琮本怯懦又少不更事,听他翻出昔日旧账,吓得体似筛糠诺诺连声:“下官唯丞相马首是瞻。”身为谏议大夫,当着天子说出这样的话实在可悲至极。

 蒯越受刘表遗命保护刘琮,虽然如今已无主臣之别,但昔日情分还在,见此情形连忙话:“刘大夫,此番所论之事乃是改易九州,今朝堂之上并无丞相,您这样贸然表态恐怕不妥吧。”表面上是批评刘琮,实际是怕这孩子沾上恶名,要他赶紧闭嘴。刘琮会意,赶紧低下头不言语了。

 董昭暗怨蒯越多事,却无法争辩,只能暗暗叫苦。荀彧松了口气,轻蔑地看着董昭,一字一顿道:“圣人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还望董大夫不要执不悟…”这话明是对董昭,实是对曹而论。

 不想就在此时一个谦和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氛围,侍中华歆华子鱼起身出班:“《吕览》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更易九州上为社稷下恤百姓,顺应时政有何不可?”

 他站出来横一杠,荀彧既感意外又觉愤。意外的是华歆毕竟是当代名士,受朝廷几番征辟才来到许都的,竟然会在这个关键时刻与自己唱反调;愤的是昔日华歆为豫章太守,就曾献地于孙策,有人说他惧怕强权没骨气,看来并非无理。当年他对孙策逆来顺受,如今又万事听命曹了。华歆的话虽简短,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把争论的主题从九州之制是否合理转移到国家该不该变祖宗之法的层面上,这样一来荀彧的道理便显单薄了。荀彧无可奈何把牙一咬,索挑明:“华公所言甚善,但九州之制非国家根本大政。昔日王莽改制也曾合并九州,易郡县之名,为害不浅,岂可不慎乎?”

 荀彧终于亲口说出了这个名字,言下之意很明确,谁要是改了九州制,谁就是当今的王莽,谁就是篡夺汉室江山的野心家!你们不就是要让曹一步步走向皇位吗?何必虚虚假假隔着窗纱说话,有胆子就敞开明说。

 董昭满腹怨气,华歆一脸尴尬,但在这么感的措辞之前,都不敢再说什么,谁也担不起这么大的罪名啊!正思量该如何应对,偏偏在此时又有一个中年官员不紧不慢站了起来:“令君何必如此拘泥?武王不讨殷商,何以开周朝八百年之世?高祖不胜项籍,何以定大汉今之业?难道这些都是开天辟地就有的?莫说九州制当复,以曹丞相今之功,又岂能屈居列侯之位?今曹氏三子已为县侯,自古子不可同于父,以下官之见,九州制之后当复五等爵,开其公国以酬大功!”

 荀彧忽然感到一阵寒意,仿佛五脏六腑都被寒气侵蚀了。因为说这番话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的女婿、治书侍御史陈群!他没料到连自己的女婿兼同乡都站到了曹氏一边,没料到这个昔日与孔融称兄道弟的人竟有这么大的改变,更没料到他如此坦然捅破窗纱,公然声称曹应超登公爵建立封国!这不单单是荀氏家族势力的分裂,也是颍川士人集团的分裂,更是士大夫道义的分裂。他又想起孔融曾褒贬汝南、颍川两地士人,曾断言“颍川士虽疾恶,未有能破家为国者也”当时荀彧还有些不服气,现在看来岂不是被孔融一语中的?

 效忠天子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之节已然无存了,群僚们一个个懦弱怕死,希图幸进,随波逐。荀彧的心凉透了,他已不想再在这个虚伪的殿堂上停留片刻;他恭恭敬敬向天子大礼参拜,起身后将牙笏往间一,迈步就往外走,当他即将跨出大殿的那一刻,忽然扭过头,鼓足勇气声嘶力竭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难道这天要变了吗?”

 霎时无论董昭、华歆、陈群,还是那些作壁上观的群僚尽皆披靡。良心何在?臣节何在?面对如此强烈的质问,他们如何作答?荀彧喊罢这一声,顿觉中空空如也,头也不回迈步下阶。初夏的阳光照耀在宫廷的青砖之上,闪烁着一层暖洋洋的白光,而他身上依旧那么冷,冰冷冰冷的。他心里很清楚,这种抗拒并不能改变什么,再有力的辩驳也阻挡不住曹的行动,一切都是徒劳!

 荀彧走了,大殿上一时寂静无声,隔了半晌群臣才把目光又集中到天子身上。刘协头戴天子冕旒,坠下的珠帘挡住他的脸,群臣也瞧不清他究竟是何表情,只听他无奈地叹息一声:“唉…散朝吧。”那颤巍巍的声音中似乎透着一丝哽咽。
上章 卑鄙的圣人:曹操8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