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 下章
第六章 初度出使
 第一节笔战

 转眼,时间来到了嬴政十一年。这一年的新年伊始,韩非之书抵达咸,呈献于嬴政。前,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国曾发出恐吓,要兴兵灭亡韩国。韩非修书报秦,正是要劝谏嬴政,打消他的亡韩念头。其书曰: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西面行其意,非一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援,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则合群苦弱以敌而共二万乘,非所以亡赵之心也。均如贵人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未也。

 今臣之愚计:使人使荆(注:荆,即楚也。嬴政之父,名子楚。称楚为荆,避其讳也。下同),重币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赵、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臣窃愿陛下之幸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间焉,不可悔也。”

 嬴政读罢,未置可否,派人送书予李斯,先征求李斯的意见。

 李斯接书,灯下展卷,才看不几字,忽然热泪纵横,泣不成声。他认出来了,这是韩非的手书,这是韩非的笔迹!

 李斯揽卷在手,睹物思人。忆昔兰陵曾同窗,一别音容两渺茫。如今时隔十年,他和韩非的生命终于再次有了集。

 当年同学,共事一师,今仕宦,各为其主。

 同学之时,正年少气盛,肆意口舌。战争、杀人、重刑、肃清,皆等闲言之,百无忌惮,反正是隔靴搔,纸上谈兵,不会改变一事,不能伤害一人。

 如今仕宦,手握重权,说要战争,那便真个将战火冲天;说要杀人,那便真个有头颅落地。是以一言一行,皆要打足十万分精神,慎之再慎。

 当同学辩论,输赢无关利害,大不了一顿饭钱,付诸一笑可以。如今兄弟对弈,赌的却是一个国家,无数条人命,韩非誓要保韩,李斯却志在灭韩。水火锋,无可折中。

 李斯再三读韩非之书,唏嘘良久。当年在兰陵,你是公子,我是布衣,虽为朋友,实分尊卑。现在,你为弱韩谋划,我为强秦主政,尊卑易位,可发一叹。当年你目空四海,睥睨万物,如今却放下身段,书作软语,计出无奈。而你可知道,你的书将放在我的案头,等待着我的判决?韩非啊韩非,不是我李斯不念旧情,只是国事当前,这一仗我不得不赢!

 沉不仅重,感而且伤。李斯默默提笔,开始向嬴政上书,或者说,在他的潜意识里,开始给韩非回信。

 第二节请缨

 次,嬴政见李斯上书,书曰:

 “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之未可举’,下臣斯。臣斯甚以为不然:秦之有韩,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处则惊,若居地,着而不去,以极走,则发矣。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报之事,韩不可信也。秦与赵为难,荆苏使齐,未知何如。以臣观之,则齐、赵之未必以荆苏绝也;若不绝,是悉秦而应二万乘也。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今专于齐,赵,则韩必为腹心之病而发矣。韩与荆有谋,诸侯应之,则秦必复见崤之患。”

 嬴政将将看完,内侍又报李斯求见。原来,李斯上完书,仍不放心,又急往咸宫,向嬴政当面剖陈。统一六国,先从灭韩开始,这是李斯历来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一直坚持的战略思想。他必须说服嬴政,和自己保持同一立场。

 嬴政召见李斯,李斯开口便问“大王可知,此书谁人所写?”

 嬴政耸耸肩,道“想来不外乎韩之大臣。”

 李斯道“此乃韩非之书也。”

 嬴政道“韩非?”

 李斯道“韩非,韩之诸公子也,甚有才名,动于诸侯,韩王妒之,不能用。韩非虽口吃不能言,下笔却常汪洋恣肆,人莫能抗。今臣视韩非之书,文其说靡辩,才甚,臣恐陛下韩非之辩而听其盗心,因不详察事情。故而不得不面陈于大王之前。非之上书,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大王。夫秦、韩之亲,则非重矣,此自便之计也。”

 嬴政笑道“韩非之名,寡人似也曾听闻。廷尉极夸其人之才,今观其所上书,也不过尔尔,一纵横术士而已。”

 李斯正道“臣与韩非,曾于荀子门下同学三年,知之颇深。为人臣者,有天子之臣,有诸侯之臣。诸侯之臣,重在纵横游说,远近攻,此固非韩非之长也。天子之臣,运四海于掌上,御九州于帷幄,此乃韩非之所长也。”

 嬴政道“那韩非可有著述?”

 李斯答道“当年韩非,述而不作。今臣与韩非十余年不见,想来其应有著书。只是,韩非身为韩国宗室,著书非求天下知音,而是专呈韩王一人,世人轻易不能得见。”

 嬴政哦了一声。很明显,他对韩非可不象李斯这般热衷。嬴政道“且置韩非不论,廷尉以韩为秦之腹心之病,寡人也深有同感。然而,亡韩之国,赵齐岂会坐视不顾。愿闻廷尉擒韩之计。”

 李斯心道,嬴政到底还是想先灭赵国的呀,那个他最仇恨最担忧的国家。说不得,只好自己辛苦,跑一趟韩国了。于是道“今以臣愚议:秦发兵而未名所伐,则韩之用事者以事秦为计矣。臣斯请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因令蒙武发东郡之卒,阅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则齐人惧而从荆苏之计,是我兵未出而劲韩以威擒,强齐以义从矣。闻于诸侯也,赵氏破胆,荆人狐疑,必有忠计。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愿陛下幸察愚臣之计。”

 嬴政大喜,当即命李斯收拾行装,即启程使韩。李斯告辞,临去,嬴政唤住他。李斯回首,嬴政道“寡人虽不识韩非,然依寡人之见,廷尉之才,当远在韩非之上。”

 这一句话,让李斯一连数天都温暖得发抖。

 第三节冷遇

 且说李斯启程奔赴韩国。随行车队,连绵数里,车马金帛,不可胜数。同时,蒙武征发东郡士卒,阅兵于韩魏边境,遥相呼应,为李斯壮行。

 强秦来访,使节又是最得嬴政信任的重臣李斯,韩国方面自然也不敢马虎。由韩相张让出面,率领韩国诸大臣,在都城新郑的郊外三十里,接慰劳李斯一行。

 在韩国来说,他们等来的不是秦国的大军,而只是使臣李斯,不免也是长松了口气。看来,韩非的报秦书还是起到了效果。但是另一方面,蒙武大发东郡之卒,在边境之上耀武扬威,却又颇有为李斯此行撑之嫌。其潜台词就是,韩国你可要仔细了,咱秦国这是先礼后兵。李斯之来,不是和你们讨价还价的,他的要求,必须足,否则,兵戎相见!

 李斯下车,和韩方接待团叙礼,而他的目光,却在人群中游移。他在搜寻一张面孔,一张让他魂牵梦萦的面孔。

 是的,他在搜寻韩非,搜寻他那失散的兄弟,搜寻他那唯一的知己。然而,李斯失望了,韩非并没有来接他。李斯对此颇感失落,十年不见,加上他又是远道而来,韩非居然都不肯前来会他一面。

 没见到韩非,让李斯沮丧。没见到韩王,却让李斯气恼。别看韩方接待团阵容强大,场面上也是热闹融洽,貌似宾主尽。但在李斯看来,他还是遭到了韩国无情的冷遇。这次接待好比一场宴席,少了韩王这道主菜,档次和规格便明显地差了下去。

 张让接下来的话,更是叫李斯愤怒。张让道“韩王染疾,不能亲来,深以为歉。请上国贵臣暂入驿馆歇息。待韩王身体适宜,即可召见。”也就是说,韩王不仅不来郊,就连什么时候能接见李斯,也还是未知之数。

 当夜,张让设宴,为李斯接风。张氏五世相韩,是韩国最显赫的权贵家族。张让,张平之弟,张良之叔父也。张让身为权臣,正在秦国的收买名单之列。这几年来,秦国暗地里没少在他身上投入公关费用。李斯此番来韩,自然又是对张让奉上厚礼,以为贿赂。

 席间美酒珍馐,妇人歌舞。张让殷勤相陪,务必要让李斯感觉宾至胜归。然而,李斯却心不在焉,难得笑颜。他可不是来度假的,他总有一种不妙的预感,韩王没有郊他,甚至也没说什么时候能接见他,这其中一定存有什么猫腻。

 白天人多,李斯压抑住自己的怒火,没有发作。晚宴人少,李斯也就开门见山,质问张让道“敢问丞相,韩王果真染疾乎?还是故意不见李斯?”

 在通常情况下,李斯这样的质问,是傲慢而无礼的。这是在公然质疑韩国的信誉,侮辱韩国的体面。然而,一则李斯本就是强硬之人,或者说,他能把握强硬的火候与分寸。二则秦国和韩国实力相差悬殊。国弱无外,面子和身子,注定难以两全。

 是以,面对李斯的质问,张让也只能陪笑解释道“韩王确实有疾在身,否则也不敢怠慢贵臣。”

 李斯道“李斯面见韩王,最多不过半,事可毕也。韩王虽抱疾,请强见之。望丞相代为传达,勿使李斯久候为幸。”

 张让叹道:“贵臣有所不知。今王和先王不一样。先王重旧臣,今王爱新贵。如今韩非用事,国之大小事,韩王皆仰仗韩非,不问我等。张某虽然有心为贵臣传达,只恐韩王不能听。贵臣初次光临敝国,且宽心享乐,容张某一尽地主之谊。”

 张让打太极,李斯也无可奈何。在猜忌和不安中,晚宴草草散场。

 第四节登门

 第二天,李斯前去拜会韩非。韩府的守门吏一见李斯,知道来者必非等闲,因问来意。李斯答道“烦请入内通报。十年未晤,夙夜感念。故人李斯,前来相访韩非公子。”

 李斯候在门外,心里很是紧张。他已经很久没有紧张过了。再过片刻,他就将见到韩非。对李斯来说,只要见到韩非,即便这回出使韩国最终失败,也算得上是不虚此行。十年不见,他有许多话要和韩非说,韩非也一定有许多话想告诉他。今天必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兄弟两人,抵足同榻,通宵卧谈,itisjustlikebefore,itisyesterdayonce摸re。

 李斯正憧憬着,守门吏去而复返,道“公子有言,知会先生。公子身事弱韩,自惭无颜见秦国贵臣。先生请回。”

 李斯默默地叹了口气。他明明是以同窗好友的身份来访,韩非却硬要将他当秦国贵臣相看。韩非,你就不能洒些?你我不谈国事,一叙别情总可以吧。一墙之隔,彼此却不能见面。不是不能见面,而是你不愿见面。何必呢,何必呢?

 吃了韩非的闭门羹,李斯心伤不已。然而,韩非如此决绝,他也不好相强。李斯恭恭敬敬地朝门内三揖,这才上车离去。

 李斯感情一时受挫,很快却又清醒过来。韩非主理韩国朝政,却拒不见他,不说于私,哪怕于公也说不过去。韩王托词称病,无疑也是韩非的主意。他李斯乃是代表秦国而来,目的也很明显,损韩而利秦。可是无论韩王还是韩非,都在奉行鸵鸟主义,以为对他避而不见,问题就不复存在,或者自动解决,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韩非绝不会如此愚蠢。那么,韩非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他们如此忽视他这个强秦使节,连听他当面说一句话的机会都不肯给,甘冒得罪秦国的危险,拖着他,晾着他。为什么?

 没错,他们在拖延时间,他们在等待着某件事情。可是,他们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李斯猛地一拍几案!韩国必定是在等待其他五国方面的消息。而为了等待这则消息,连秦国都可以不惜得罪。

 毫无疑问,六国又在酝酿合纵,预备联合出兵讨伐秦国!

 时间紧急,李斯必须尽快确认自己的猜测。他身处异国,孤悬在外,已经来不及请示咸,他只能自作主张,独力应付。

 第五节应变

 李斯连夜拜访张让,刚刚落座,便凶横说道“李斯身负秦王重托,以国事来访,韩王轻我,便是轻秦王也。”

 张让见李斯来者不善,于是含糊应道“韩王疾甚,实在不能召见贵臣。尚望贵臣宽心,再待数。贵臣有何要求,尽请不吝相告,敝国必全力足,务使贵臣心。”

 李斯冷笑道“事到如今,丞相还想欺瞒于我?”

 张让惊讶道“张某何曾欺瞒?”

 李斯再冷笑道“韩王不见李斯,是在等赵国的消息吧。”

 张让神色大变,道“贵臣何出此言?”

 李斯挥挥手,张让会意,于是屏退左右。李斯道“今四下无人。李斯愿推心置腹,直言相告丞相。张氏五世相韩,韩国却渐削弱,张氏难逃其咎。韩王所以起用韩非,不满张氏也,以张氏误国之故也。今韩非用事,张氏危也。韩非之父,公子虮虱也。当年,公子虮虱与公子咎争夺韩王之位,公子咎得到丞相父兄支持,最终得为韩王。若无张氏,今之韩王,非韩安也,实韩非也。韩非恨张氏,不待言也。再者,韩非身为宗室,又自负才高,却受丞相打之苦,十年不能见用,必然恨丞相入骨。韩王不信丞相,韩非又痛恨丞相,试问,丞相何以能继续立足于朝堂之上?”

 张让低头饮酒,不能接话。

 李斯再道“当今之时,为丞相计,惟有外结秦国,方可显重于韩,自固朝堂之上。丞相老成深算,其中关窍,自不必李斯细言。”

 张让神色复杂,不能决断。李斯又道“人无近虑,必有远忧。或者五年,或者十年,秦必亡韩也。丞相察高远,当未雨绸缪,早为自谋之计。今韩王可逆强秦,丞相则不可。何以言之?韩王逆强秦,韩亡之后,虽不能再为诸侯,犹不失封君食邑,安保富贵。丞相逆强秦,一旦韩亡,安所归乎?休论富贵,恐怕性命也将难保。今若丞相依顺强秦,为秦筹谋。李斯甚得秦王之信,可代秦王许诺于君。韩亡之后,君家可富贵常有,门楣不坠。愿早定大计,作智者之选。”

 强龙过地头蛇。在李斯强大的攻势面前,张让不能抵挡,只是浩然长叹,道“张氏一门,五世相韩,呜呼,五世相韩…”

 李斯知道张让已经崩溃,于是道“李斯再问,韩王不见李斯,等赵国的消息否?”

 张让道“不是等一国的消息,是等四国的消息。今韩非鼓动赵燕齐楚四国合纵,起而攻秦。合纵成与不成,这几即可见得分晓。”

 李斯道“果不出我所料。然而韩非口吃,游说四国,恐非其所能为也。”

 张让道“韩非首倡合纵,主持者却另有其人。”

 李斯奇道“何人?”

 张让道“姚贾是也。姚贾,赵王之臣,其才不在当年苏秦、张仪之下。”

 李斯冷笑道“每回诸侯合纵,最后割地受辱的,通常总是韩国。为今之计,李斯必见韩王,不可使其为韩非所误也。丞相为我谋之。”

 张让应承道“贵臣稍待,容我周旋。”

 张让去后,李斯使人火速回报咸,告以四国合纵之事。接下来,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继续留在驿馆等待观望。见不到韩王,再大的本事也是白搭。

 两之后,风云突变。张让深夜来访,劈头便道“贵臣请速速回秦。”

 李斯见张让一脸慌张,于是问道“莫非有甚变故?”

 张让道“韩王要杀你了。”

 一言即出,李斯大惊失,如闻霹雳。

 第六节上书

 且说韩王将杀李斯,李斯听闻之后,第一反应不是恐惧,而是震惊。震惊过后,又是大摇其头,以为此事愚蠢而不可理喻。他李斯可是随便就能杀得的?难道韩王就没想过杀他所带来的恐怖后果?对韩王这一荒谬透顶的决定,也许只能如此解释——兔子急了咬人。

 李斯镇定下来,徐徐问道“韩王杀李斯,丞相从何而知?”

 张让道“今四国传书至韩,合纵已成定局。今赵国正聚集兵士,预备从韩国借道,兴师伐秦。最早明,恐怕韩王就将派人前来取君性命。”

 李斯点头道“我知之也。韩王杀李斯,以示与秦国决裂之决心,取信于四国也。”

 张让道“正是。韩王杀贵臣以绝秦好,示以与四国同心,四国联军一出,韩师从而响应,共伐强秦。时不我待,贵臣还请连夜出城,以免无辜殉身。”

 李斯仰天长笑,笑中含讥诮和愤懑。韩王要杀他,难道又是韩非的主意不成?韩非啊韩非,你是不是早就对我起了杀心?你之所以拒不见我,是不是担心见我之后,动了往日之情,从而对我下不了狠手?然而,也须怪你不得。你我各为其国,各为其主,本就容不得私情。

 李斯怕死吗?以前,他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是怕的。但真当死亡近在眼前之时,他却发现自己反而全无畏惧,因为他知道,在他背后,有整个秦国在支撑着他,守护着他。他在韩国下的每一滴血,秦国和嬴政都必将替他千万倍地讨还。

 张让大惑不解,生死悬于一线,李斯怎么还能笑得出来?于是催促道“事不宜迟,贵臣尽早上路。沿途事宜,张某都已安排妥当,贵臣大可安心。”

 李斯道“孝当竭力,忠则尽命。李斯使命犹然未了,岂能畏死而逃?告诉你,李斯哪里也不去,就呆在这驿馆里。忠于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韩王取李斯性命,李斯于此静候可以。”

 张让闻言脸色大变。李斯见状,立即明白自己一时失言,他拿“忠君”二字来说事,无疑大大刺痛了张让的神经,要知道,张让前来救他性命,不仅是对韩王不忠,他简直就是在背叛韩王。

 为了安抚张让,李斯于是摆低姿态,开始掏心窝子说话,作温语道“丞相厚意。李斯心非木石,自当感恩涕零!李斯亦畏死也,李斯亦逃韩也。然李斯一旦畏死,则代表秦国畏死。李斯一旦逃韩,则代表秦国逃韩。如此,则李斯诚秦国之罪人也。即便能平安离开新郑,也必被秦王杀于咸。逃也死,不逃也死,我宁愿不逃也。不逃而死,一则可名扬于世,二则韩王杀我之仇,秦王必为我千百倍报之。若丞相是我,又当作何取舍?”

 张让长叹道“韩王杀贵臣,张某也甚不以为然。凡事绝则错。为贵臣之故,绝强秦之,动上国之怒,恐终非良策也。然而,如今韩王只信韩非,不听张某。为之奈何?贵臣留此必死。依张某之见,还是应先回咸。秦王素来宠信贵臣,必不至以死相加,自折股肱。”

 李斯道“李斯所以不去,为秦也,也为韩也。李斯身为秦臣,窃为韩国痛惜,不忍坐视。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不量力者,乃自取灭亡,天不可救。李斯愿上书韩王,使其悬崖勒马,勿招灭国大祸。丞相为我传书。”

 李斯于是伏案疾书。笔走龙蛇,须臾毕就。其书曰:

 “昔秦、韩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于关下矣。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

 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臣,不能使韩复强。

 今赵聚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囊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臣者?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

 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搆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盈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图之。

 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张让携书而去。而在驿馆里等待着的李斯,仿佛变成一只热锅,各种思绪则象是锅上的蚂蚁,挠。这次的《上韩王书》,能不能和上次的《谏逐客书》一样,产生奇效,一举扭转局势?对此,李斯深表悲观。一方面,他了解嬴政,能察其心,从而有的放矢,就算打不到十环,八九环总跑不了。但他却并不了解韩王,他连韩王的面都没见过,换而言之,他连靶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另一方面,李斯心中也清楚得很,从文章质量上比较,《上韩王书》也远不如《谏逐客书》。《谏逐客书》足足酝酿了一年有余,《上韩王书》最多也就酝酿了半天。上次写《谏逐客书》,他心境专一。这回写《上韩王书》,他内心狂野。

 李斯默诵着方才写的每一个字,也颇觉自己逻辑混乱,焦点涣散,然而,书已然送出,无可更改。难道,这小小的驿馆,就将是他李斯的毙命之所?难道,他只能作瓮中之鳖,在此引颈待诛?难道,他只能坐等韩国甲士一涌而入,将他刀砍死?

 与此同时,李斯却又对自己能安然度过此劫充满信心。韩非也许真想杀他,但以韩非的智慧,他绝不会在现如今这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对他进行一场错误的谋杀。

 等待着生,每一秒都是如此漫长。等待着死,每一秒却又是如此短暂。奇妙的时光,连李斯也无法判断其是短是长。

 一天过去了,张让不至,李斯叹曰:“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两天过去了,张让不至,李斯叹曰:“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三天过去了…
上章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