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尔雅注疏 下章
卷七 释丘第十


[疏]“释丘第十”○释曰: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高、小于陵者名丘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陵亩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名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敦,都昆。)
[疏]“丘,一成为敦丘”○释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注“成犹”至“为敦”○释曰: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云“《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今济定陶城中有陶丘。)
[疏]“再成为陶丘”○释曰: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济”至“陶丘”○释曰:济,郡名;定陶,县名。《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纤顶者。○锐,音惠。)
[疏]“再成锐上为融”○释曰:丘形再重而顶纤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
[疏]“三成为昆仑丘”○释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注“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释曰:《昆仑山记》云:“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C121]者,[C121]丘。(形似车[C121]也。或云:“[C121]者,谓稻田塍埒。”○[C121],绳正切。)
[疏]“如[C121]者,[C121]丘”释曰: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C121]也”(绳证切。)二或云“[C121],谓稻田塍埒”[C121],陵切。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是。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C121]丘。”《秋》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者者,者丘。(水中小洲为者。○者,渚。)
[疏]“如者者,者丘”○释曰:者,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者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顶上污下者。○潦,音老。)
[疏]“水潦所止,泥丘”○释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污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形四方。)
[疏]“方丘,胡丘”○释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高为之京。(人力所作。)
[疏]“绝高为之京”○释曰:言卓绝高大如丘,而人力为作之者名京。案,《秋》宣十二年《左传》楚败晋师于必阝。潘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乎?”是其类也。
非人为之丘。(地自然生。)
[疏]“非人为之丘”○释曰:李巡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谓丘边有界埒,水环绕之。)
[疏]“水潦所还,埒丘”○释曰:还,环绕也。埒,小是也,土为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环绕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顶平。)
[疏]“上正,章丘”○释曰: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泽中有丘,都丘。(在池泽中)
[疏]“泽中有丘,都丘”○释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当途,梧丘。(途,道。)
[疏]“当途,梧丘”○释曰: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名梧丘,言若相遇于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言为道所规画。○还,音旋。)
[疏]“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释曰: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环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
[疏]“途出其前,戴丘”○释曰: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为戴丘。
途出其后,昌丘。(道出丘北。)
[疏]“途出其后,昌丘”○释曰:谓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氵省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氵省,所景。沮,辞与。)
[疏]“水出”至“营丘”○释曰:此释丘之前后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东西也。○注“今齐”至“及东”○释曰:《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沛”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沛。言此以证水出其左者,名营丘。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敦,音堆。)
[疏]“如覆敦者,敦丘”○释曰:案《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玉{齐皿}。”注云:玉{齐皿},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妇,执壹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形。”《孝经纬》说,敦与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郭氏言“敦,孟”举其类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逦迤,沙丘。(旁行连延。○逦,吕纸切。迤,余纸切。)
[疏]“逦迤,沙丘”注“旁行连延”○释曰:《说文》云:“逦,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钜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后高,陵丘。
[疏]“左高”至“陵丘”○释曰: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后高而名不同也。○注“《诗》云:‘旄丘之葛兮。’”○释曰:《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诗》云:“陟彼阿丘。”)
[疏]“偏高,阿丘”注“《诗》云:‘陟彼阿丘。’”○释曰:谓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后者,名阿丘也。《诗》云“陟彼阿丘”者,《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宛谓中央隆高。)
[疏]“宛中,宛丘。”注“宛谓中央隆高”○释曰:案《诗·陈风》云:“宛丘之上兮。”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辩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
[疏]“丘背有丘为负丘”○释曰: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定,下佞切。)
[疏]“左泽,定丘”○释曰:谓丘之东有水泽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宋有泰丘社亡,见《史记》。)
[疏]“右陵,泰丘”○释曰:谓丘之西有大者名泰丘。○注“宋有大丘社亡,见《史记》”○释曰:案《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国于时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亩,亩丘。(丘有垄界如田亩。)
[疏]“如亩,亩丘”○释曰:李巡曰:“谓丘如田亩曰亩丘。”孙炎云:“方百步。”郭以为田亩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于亩丘。”是也。
如陵,陵丘。(陵,大也。)
[疏]“如陵,陵丘。”注“陵,大也”○释曰:丘形如大者名陵丘。云“陵,大”者,《释地》文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晓之。)陈有宛丘,(今在陈郡陈县。)晋有潜丘,(今在太原晋县。)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寿县。)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者所在耳。)丘。
[疏]注“说者”至“在耳”○释曰: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此已上释众丘之名义,故题曰丘也。
望洒而高,岸。(,水边。洒谓深也。视峻而水深者曰岸。○,牙。洒,先典切。)
[疏]“望洒而高,岸”○释曰:望,视也。,水边也。洒,水深也。言视水边之,其下水深,其高峻者,名岸。《诗·卫风》云:“淇则有岸。”
夷上洒下,不ぞ。(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ぞ,。)
[疏]“夷上洒下,不ぞ”○释曰:李巡云:“夷上,平上。洒下,下。故名曰ぞ。”孙炎曰:“平上下,故名曰ぞ。不者,盖衍字。”郭云:“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也。”《诗·王风·葛ぱ》云“在河之ぞ”是也。
奥,隈。(今江东呼为浦奥。《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奥,奥。隈,乌回切。)
[疏]“奥,隈”○释曰:奥,一名隈也。孙炎云:“隈,水曲中也。”《诗·卫风》云:“瞻彼淇奥。”故此释之也。○注《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释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尧角,以封畔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争隈之事也。引之以证隈即内深奥之处也。
内为奥,外为隈。(别表里之名。)
[疏]“内”至“为隈”○释曰:别表里之名也。孙炎云:“内曲,里也;外曲,表也。”李巡曰:“内近水为奥,其外为鞫。”此句覆释上文“奥,隈”之处也。云“外为隈”者,隈当作鞫,传写误也。《诗·大雅·公刘》云:“芮鞫之即。”传云:“水之外曰鞫。”然则在水曲,其内名奥,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坑,音义同。今以奥、隈一事,分为外内之名,故知误也。
毕,堂墙。(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
[疏]“毕,堂墙”○释曰:李巡云:“堂墙名,似堂墙曰毕。”郭以毕终南山之道名也,其边之如堂室之墙,言平正也。《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是也。
重,岸(两累者为岸。○重,直龙切。)
[疏]“重,岸”○释曰:言两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浒。(岸上地。○浒,音虎。)
[疏]“岸上,浒”○释曰: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诗·大雅·绵》篇云“率西水浒”之类也。
坟,大防。(谓是。)
[疏]“坟,大防”○释曰:李巡云:“坟谓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诗·周南》云:“遵彼汝坟。”又《释地》云“坟莫大于河滨”是也。
为。(谓水边。○,音士。)
[疏]“为”○释曰:李巡曰:“,一名,谓水边也。”《诗·秦风》云:“所谓伊人,在水之”也。
穷渎,汜。(水无所通者。○汜,音似。)
[疏]“穷渎,汜”○释曰:谓穷困不通水渎名汜也。亦得名,即《释山》云:“山<谷卖>无所通,。”郭注云:“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A137]。(通于谷。○[A137],眉。)岸。
[疏]“谷者,[A137]”○释曰:谓穷渎汜谷能通于谷者,则别名[A137]也。此已上释岸之名也,故题“岸”

 
上章 尔雅注疏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