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释天第八
[疏]“释天第八”○释曰:《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释名》云:“天,显也。在上高显。”又云:“天,坦也。坦然高远。”《说文》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也。”《
秋说题辞》云:“天之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纪,故其字一大以镇之。”此天之名义也。天之为体,中包乎地,
月星辰属焉。然天地有高下之形,四时有升降之理,
月有运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既曰释天,不得不略言其趣。故其形状之殊,凡有六等。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二曰“浑天”形如弹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
卵白之绕黄。杨雄、桓谭、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玄之徒,并所依用。三曰“宣夜”旧说云殷代之制。其形体事义,无所出以言之。四曰“昕天”昕读为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是吴时姚信所说。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说,不知其名也。六曰“安天”是晋时虞喜所论。案郑注《考灵耀》云:“天者纯
,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玑玉衡以度其象。”如郑此言,则天是大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但诸星之转,从东而西,凡三百六十五
四分
之一,星复旧处。星既左转,
则右行,亦三百六十五
四分
之一,至旧星之处。即以一
之行而为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天如弹九,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案《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十万一千里者,是天圜周之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千五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所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则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于中,是地去天之数也。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
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后,地渐渐向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后,地渐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于三万里之中,但浑天之体,虽绕于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于地三十六度。南极下于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南极去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百八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十一度馀,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
秋分之
道。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
道,去北极六十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
道,去南极亦六十七度。”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耀》云:“天旁
四表之中,冬南、夏北、
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于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
地与星辰西游,
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
末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末复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末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末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星辰亦随地升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
,上极万五千里,星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
,下至东井三万里也。”
有九道,故《考灵耀》云:“万世不失九道谋。”郑注引《河图》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
东从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立
,星辰西游,
则东游。
分,星辰西游之极,
东游之极,
与星辰相去三万里。立夏,星辰北游,
则南游。夏至,星辰北游之极,
南游之极,
与星辰相去三万里。以此推之,秋冬放此可知。计夏至之
,
在井星,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里,所以夏至有尺五寸之景也。于时
又上极,星辰下极,故
下去东井三万里也。然郑四游之说,元出《周髀》之文,但二十八宿从东而左行,
从西而右行,一度逆沿二十八宿。案《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
在牵牛初度。
分之时,
在娄四度。夏至之时,
在东井三十一度。秋分之时,
在角十度。”若
在东井,则极长,八尺之表,尺五寸之景。若
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冬至
在斗,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凡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则夏至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十一万五千里。又《考灵耀》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十万四千里。”所以有假上假下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
在上,假于天八万里,下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
上极与天表平也。后
渐向下。故郑注《考灵耀》云:“夏至
与表平,冬至之时,
下至于地八万里,上至于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也。”委曲具《考灵耀》注。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
一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
月五星则右行,
一
一度,月一
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相通之数也。今历象之说,则月一
至于四
行最疾,
行十四度馀;自五
至八
行次疾,
行十三度馀;自九
至十九
行则迟,
行十二度馀;自二十
至二十三
又小疾,
行十三度馀;自二十四
至于晦行又最疾,
行一十四度馀。此是月行之大率也。二十七
月行一周天,至二十九
︹半月又于
与
相会,乃为一月。故《考灵耀》云:“九百四十分为一
,二十九
与四百九十九分为月。”是一月二十九
之外,至第三十
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月及于
,计九百四十分,则四百七十为半,今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二十九分也。但月是
,
为
,故《周髀》云:“
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
所照,魄生于
所蔽,当
则光盈,就
则明尽。”京房云:“月与星辰
者也,有形无光,
照之乃有光。先师以为
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丸,
照处则明,不照处则ウ。”案《律历志》云:“二十八宿之度,角一十二度,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井三十二,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方一百一十二度。丑为星纪,初斗十二度,终婺女七度。子为玄枵,初婺女八度,终于危十五度。亥为И觜,初危十六度,终于奎四度。戌为降娄,初奎五度,终于胃六度。酉为大梁,初胃七度,终于毕十一度。申为实沈,初毕十二度,终于井十五度。未为鹑首,初井十六度,终于柳八度。午为鹑火,初柳九度,终于张十七度。巳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于轸十一度。辰为寿星,初轸十二度,终于氐四度。卯为大火,初氐五度,终于尾九度。寅为析木,初尾十度,终于斗十一度。”五星者,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其行之迟速俱在《律历志》,不更烦说。《元命包》云:“
之为言实也。月,阙也。”刘熙《释名》云:“
,实也。光明盛实。月,阙也。满则阙也。”《说题辞》云:“星,
之荣也。
为
,
分为星,故其字
下生也。”《释名》云:“星,散也。布散于天。”又云:“
,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扬也。
气在外发扬。”此等是
月之名也。《祭法》:“黄帝正名百物。”其名盖黄帝而有也,或后人更有增足。其天高地下、
盈月阙,觜星度少、井斗度多,
月右行、星辰左转,四游升降之差、二仪运动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化自然。先儒因自然遂以人事为义,或据理是实,或扌虚不经,既无正文可冯,今皆略而不录。
穹苍,苍天也。(天形穹隆,其
苍苍,因名云。)
为苍天,(万物苍苍然生。)夏为昊天,(言气告旰。)秋为天,(犹愍也,愍万物落。)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四时。
[疏]“穹苍”至“四时”○释曰:此释四时之天名也。云“穹苍,苍天也”者,《诗·大雅·桑柔》云:“靡有旅力,以念穹苍。”故此释之也。诗人因天形穹隆,其
苍苍,故云穹苍。其实则与下云“
为苍天”者是一,故云“穹苍,苍天也”郭云:“天形穹隆,其
苍苍,因名云”也。云“
为苍天”者,《诗·王风·黍离》云:“悠悠苍天。”故此释之也。郭云“万物苍苍然生”者,言
时万物苍苍然生,
时天名曰苍天也。云“夏为昊天”者,《诗·雨无正》云:“浩浩昊天。”故此释之。昊者元气博大之貌。郭云“言气告旰”者,告旰,
光出之貌也。言畏
光明告旰,因名云昊天也。云“秋为天”者,《诗·大雅·召》云“天疾威”之类,,愍也。言秋气肃杀,万物可愍,故曰天。郭云“犹愍也,愍万物落”者,,愍。《诗序》文但彼愍作闵,音义同也。云“冬为上天”者,《诗·小雅·信南山》云“上天同云”之类,言冬时无事,唯在于上,故曰上天。郭云“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者,言冬气闭藏,无他生杀之事,唯在于上、监于下而已也。案《诗》传云:“苍天以体言之,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天;自上降监,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
公此传当有成文,不知出何书。李巡云:“古诗人质,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
苍苍,故曰穹苍。”是苍天以体言之也。皇,君也。故尊而君之,则称皇天。昊,大貌,故言其混元之气昊昊广大,则称昊天。,闵也。言其以仁慈之恩覆闵在下,则称天。从上而下视万物,则称上天。据人远而视之,其
苍苍然,则称苍天。又李巡注此云:“
万物始生,其
苍苍,故曰苍天。夏万物盛壮,其气昊大,故曰昊天。秋万物成孰,皆有文章,故曰天。冬
气在上,万物伏藏,故曰上天。”案此以四时异其天名。《诗》传则各用所宜为称,似相乖异。而郑玄则和合二说,故异义同号。今《尚书》欧
说
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天,冬曰上天。《尔雅》亦云。古《尚书》与《
诗》同。谨案:《尚书·尧典》羲和以昊天总敕以四时,故知昊天不独
也。《左传》夏四月,孔丘卒,称曰“天不吊”非秋也。玄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盖不误也。
气博施,故以广大言之。夏气高明,故以远大言之。秋气或生或杀,故以闵下言之。冬气闭藏而清察,故以监下言之。皇天者,至尊之号也。六艺之中,诸称天者,以情所求之耳,非必于其时称之。“浩浩昊天”求天之博施。“苍天苍天”求天之高明。“昊天不吊”求天之生杀当得其宜。“上天同云”求天之所为,当顺其时也。此之求天,犹人之说事,各从其主耳。若察于是,则“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孔丘卒,天不吊”无可怪耳。是郑和合二说之事也。《尔雅》
为苍天,夏为昊天。欧
说
为昊天,夏为苍天。郑即言《尔雅》不误,当从《尔雅》,而又从欧
说以
昊夏苍者,郑读《尔雅》与孙、郭本异,故许慎既载今《尚书》说,即言《尔雅》,亦云明见《尔雅》,与欧
说同,虽苍昊有
夏之殊,则未知孰是。要二说理相符合,故郑和而释之。○“四时”○释曰:此题上事也。言上所陈,是四时天之名也。题之在下者,若周公践阼及《诗》篇章,句皆篇末题之,故此亦尔。《白虎通》云:“岁时何?谓
秋冬夏也。时者期也,
消息之期也。”《乡饮酒义》云:“
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秋之为言{秋手}也,{秋手}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为青
,(气清而温
。)夏为朱明,(气赤而光明。)秋为白藏,(气白而收藏。)冬为玄英。(气黑而清英。)四气和谓之玉烛。(道光照。)
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此亦四时之别号。《尸子》皆以为大平祥风。)四时和为通正,(通平畅也。)谓之景风。(所以致景风。)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莫不善之。)谓之醴泉。(所以出醴泉。)祥。
[疏]“
为”至“醴泉”○释曰:此释太平之时,四气和畅以致嘉祥之事也。云“
为青
”者,言
之气和,则青而温
也。云“夏为朱明”者,言夏之气和,则赤而光明也。云“秋为白藏”者,言秋之气和,则
白而收藏也。云“冬为玄英”者,言冬之气和,则黑而清英也。云“四气和谓之玉烛”注云“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李巡云:“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聘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是知人君若德辉动于内,则和气应于外,统而言之谓之玉烛也。云“
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者,此亦四时之别号也。云“四时和为通正”者,言上四时之功和,是为通畅平正也。云“谓之景风”者,言所以致景风,景风即和风也。云“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者,嘉,善也;甘雨即时雨也。不为万物所苦,故曰甘。若《月令》苦雨数来,则非甘也。甘雨既以时降,则万物莫不嘉善之也。云“谓之醴泉”者,言四时平畅,亦所以使地出醴泉也。醴泉者,水泉味甘如醴也。云“祥”者,亦题上事也。祥,吉也,善也。言此上皆太平之吉祥也。○注“此亦”至“祥风”○释曰:云“此亦四时之别号”者,言与上青
等同为四时别号,故云亦也。上据气而言,此据功为说。云“《尸子》皆以为太平祥风”者,案《尸子·仁意》篇述太平之事云:“烛于玉烛,饮于醴泉,畅于永风,
为青
,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为正光: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其风
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是也。”○注“所以出醴泉”○释曰:案《援神契》云:“德及于天,斗极明,
月光,甘
降;德至深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是言王者德以召和平,则致景风醴泉也。案此经所释,即谓发生等为景风,时雨为醴泉。而郭云所以致景风、醴泉者,所以弘通其义也。
不
为饥,(五不成。)蔬不
为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果不
为荒,(果,木子。)仍饥为荐。(连岁不
,《左传》曰:“今又荐饥。”○荐,
。)灾。
[疏]“不”至“为荐”○释曰:此释岁凶灾荒之名也。谓五,黍、稷、麻、麦、豆也。
,成也。五不成曰饥。郭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蔬。”李巡曰:“可食之菜皆不
为馑。”《周礼·天官·大宰职》云:“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郑玄云:“疏材,百草
实可食者。”《小雅》云:“降丧饥馑。”襄十四年《梁传》曰:“一不升谓之兼,二不升谓之饥,三不升谓之馑,四不升谓之康,五不升谓之大饥,又谓之大侵。”彼以五
之多少立差等之名,其实五者皆是饥也。三不升,于民乏困,盖与蔬不
同,故俱名为馑也。果,木子也。不成
之岁名荒。仍,因也。相因而饥,谓连岁不
也。僖十三年晋荐饥是也。云“灾”者,亦题上事也。下皆仿此。○注“《左传》曰:今又荐饥”○释曰:此《晋语》文也。左丘明既作传以解《
秋》,又采简牍以作《国语》,其文不主于经,故谓之“外传”俱是丘明所作,亦得云《左传》曰。案彼云:“晋饥,乞籴于秦。丕豹曰:晋君无礼于君,莫不知。往年有难,今又荐饥。己失人,又失天,其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与籴。”是其事也。
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已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在癸曰昭
。(阏,乌割切。著,直略切。重,直龙切。音亦。)岁
。○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音臧。洽,夹。,汤昆切。噩,五各切。阉音俺。敦,顿。)
[疏]“太岁在甲”至“赤奋若”○释曰:此别太岁在
在辰之名也。甲至癸为十
,
为
。寅至丑为十二辰,辰为
。案《汉书·律历志》云:“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二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义。中冬。”孟康曰:“言复得者,上元泰初时亦是阏逢之岁。岁在甲曰阏逢,在寅曰摄提格,此谓甲寅之岁也。”然则乙卯之岁曰旃蒙单阏,丙辰之岁曰柔兆执徐,丁巳之岁曰强圉大荒落,戊午之岁曰著雍敦,已未之岁曰屠维协洽,庚申之岁曰上章滩,辛酉之岁曰重光作噩,壬戌之岁曰玄阉茂,癸亥之岁曰昭
大渊献,甲子之岁曰阏逢困敦,乙丑之岁曰旃蒙赤奋若。以此推之,周而复始可知。
载,岁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
。)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岁名。
[疏]“载岁也”至“曰载”○释曰:别年岁之名也。载即岁也。《白虎通》云:“王者受命而改正朔者,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则化也。”然则岁名变易,理亦同此。故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夏书》曰:“每岁孟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是也。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则以祀者嗣也,取其兴来继往之义。孙炎曰:“取四时祭祀一讫。”《商书》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嗣于先王。”是也。周曰年者,取禾一
也。案《说文》云:“年,
也。从禾千声。《
秋》曰:大有年。”然则年者禾
之名。每岁一
,故以为岁名。《左传》曰:“卜年七百。”是也。唐虞曰载,载,始也。取物终更始。《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舜典》曰:“五载一巡守。”是也。○注“取岁星行一次”○释曰:案《律历志》分二十八宿为十二次,晋灼注《天文志》云:“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而周天。”是岁星年行一次也。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已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
,在壬曰终,在癸曰极。(窒,知乙切。
,先北切。)月
。○正月为陬,(《离
》云:“摄提贞于孟陬。”)二月为如,三月为{
丙},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国语》云:“至于玄月。”是也。○{
丙},孚柄切。且,子余切。相,息亮切。)十月为
,(纯
用事,嫌于无
,故以名云。)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皆月之别名,自岁
至此,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涂音徒。)月名。
[疏]“月在甲”至“月名”○释曰:此辨以
配月之名也。设若正月得甲则曰毕陬,二月得乙则曰橘如,三月得丙则曰{
丙},四月得丁则曰圉余,五月得戊则曰厉皋,六月得已则曰毕且,七月得庚则曰窒相,八月得辛则曰
壮,九月得壬则曰终玄,十月得癸则曰极
,十一月得甲则曰毕辜,十二月得乙则曰橘涂,周而复始,亦可知也。若《史记·历书》云:“月名毕聚也。”○注“离
”至“孟陬。○释曰:《离
》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怀王,为三闾大夫。为大夫靳尚所谮毁见疏,乃作《离
》经。离,别也。
,愁也。言已放逐离别,心中愁思,犹陈正道以讽谏君也。其经曰:“帝高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彼注云:“言已生得
之正中。”是引之以证正月为陬之义。○注“《国语》”至“是也”○释曰:此《越语》文也。案彼云:“越王将伐吴,范蠡谏曰:‘王姑待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彼注云:“鲁哀公十六年九月也,至十七年三月,越伐吴。”是也。引之以证九月为玄也。○注“纯
”至“名云”○释曰:“纯
用事,嫌于无
,故以名云“者,以《易》言之,五月一
生,十月纯坤用事,故云“纯
用事”也。云嫌者,君子爱
而恶
,故以
名之。无
而得
名者,以分
分
,迭用柔刚,十二月之消息,见其用事耳。其实
常有,《诗纬》曰:“
生酉仲,
生戌仲。”是十月中兼有
也。四月秀,靡草死,岂无
乎?明
常兼有也。《诗·小雅》云:“
月
止。”是也。○注“皆月”至“不论”○释曰:言正月为陬已下皆月之别名。云“自岁
至此”者,谓自阏逢以下也。云“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案李巡、孙炎虽各有其说,皆构虚不经,疑事无质,故阙而不论。
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东风谓之谷风,(《诗》云:“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云:“北风其凉。”)西风谓之泰风。(《诗》云:“泰风有隧。”)焚轮谓之,(暴风从上下。○,徒回切。)扶摇谓之。(暴风从下上。○,必遥切。)风与火为<广屯>,(<广屯>々,炽盛之貌。○<广屯>,徒衮切。)回风为飘。(旋风也。○飘音瓢。)○
出而风为暴,(《诗》云:“终风且暴。”)风而雨土为霾,(《诗》云:“终风且霾。”○雨音预。)
而风为а。(《诗》云:“终风且а。”○а,于计切。)天气下地不应曰{矛},(言蒙昧。○应音Ζ。)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言晦冥。)くぐ谓之雩。くぐ,虹也。(俗名为美人虹,江东呼雩。○く音帝。ぐ,丁孔切。雩,于句切。)为挈贰。(,雌虹也,见《离
》。挈贰,其别名,见《尸子》。○挈,若结。)
为蔽云,(即晕气五彩覆
也。○,掩。)疾雷为霆霓,(雷之急击者谓霹雳。○霆,廷。霓,宜。)雨{见}为霄雪。(《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见}。”{见},水雪杂下者,谓之消雪。○{见},醉见切。)暴雨谓之氵东,(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氵东雨。《离
》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氵东雨兮洒尘。”是也。○氵东音东西之东。)小雨谓之,(《诗》云:“益之以。”○,墨。,木。)久雨谓之
。(《左传》曰:“天作
雨。”)
谓之霖。(雨自三
巳上为霖。)济谓之霁。(今南
人呼雨止为霁。○济音荠。霁,徂计切。)风雨。
[疏]“南风”至“风雨”○释曰:此释风雨之名也。《易》曰:“风以动之,雨以润之。”又曰:“润之以风雨。”《洪范》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然则风雨相将之物,故比类聚而释之也。○“南风谓之凯风”者,李巡曰:“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郭氏无说,义或当然。《诗·邶风》云:“凯风自南。”是也。○“东风谓之谷风”者,孙炎曰:“谷之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诗·邶风》云:“习习谷风。”是也。○“北风谓之凉风”者,北风一名凉风,言北方寒凉之风也。《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诗·邶风》云:“北风其凉。”是也。○“西风谓之泰风”者,孙炎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诗·大雅·桑柔》云:“泰风有隧。”是也。○“焚轮谓之颓”者,李巡曰:“焚轮,暴风从上来降谓之颓。颓,下也。”孙炎曰:“回风,从上下曰颓。”郭云:“暴风从上下。”与李同也。《诗·小雅》云:“习习谷风,维风及颓。”是也。○“扶摇谓之”者,李巡曰:“扶摇,暴风从下升上,故曰。,上也。”孙炎曰:“回风从下上曰。”郭云:“暴风从下上。”亦用李说。《庄子》说鹏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月令》:“孟
行秋令,则风暴雨总至。”是也。○“风与火为<广屯>”者,郭云:“<广屯>々,炽盛之貌。”言风自火出,火因风炽,而有大风者为<广屯>。○“回风为飘”者,郭云:“旋风也。”李巡曰:“一曰飘风,别二名也。”《诗·蓼莪》云:“飘风发发。”是也。○“
出而风为暴”者,孙炎云:“
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诗·邶风》云:“终风且暴。”
传云:“暴,疾也。”○“风而雨土为霾”者,孙炎曰:“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诗·邶风》云:“终风且霾。”是也。○“
而风为а”者,孙炎曰:“云风а
光。”《诗·邶风》云:“终风且а。”是也。○“天气下地不应曰{矛}”者,郭云:“言蒙昧。”《洪范》云:“曰{矛}。”郑注云:“{矛}声近蒙。”《诗》:“零雨其蒙。”则{矛}是天气下降,地气不应而蒙ウ也。○“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者,郭云:“言晦冥。”《月令》:“仲冬行夏令,氛雾冥冥。”郑云:“霜
之气散相
也。”然则地气发而上天不应之,则为氛雾。雾又名晦。《
秋》僖十五年:“已卯,晦震夷伯之庙。”《公羊》、《梁》皆云:“晦,冥也。”是矣。○“くぐ谓之雩。くぐ,虹也”者,郭云:“俗名美人虹,江东呼雩。”然则くぐ一名雩,一名虹。《诗·风》云:“ぐ在东。”《月令》:“季
之月虹始见。”《音义》云:“虹双出,
鲜盛者为雄,雄曰虹。ウ者为雌,雌曰。”虹是
会之气,纯
纯
则虹不见。若云薄漏
,
照雨滴,则虹生。く与音义同。○“为挈贰”者,,雌虹也,一名挈贰。《说文》云:“霓,屈虹,青赤或白色,
气也。”郭云“见《离
》”者,即《天问》云:“曰婴,胡为此堂?”及《远游》章云:“雌便以曾桡兮。”是也。挈贰,其别名也。文见《尸子》。○“
为蔽云”者,郭云:“即晕气五彩覆
也。”然则晕气
名蔽云。《周礼·
官》:“氐掌十之法。”郑司农云:“谓
光К。”是也。○“疾雷为霆霓”者,郭云:“雷之急击者谓霹雳。”案《说文》云:“霆,雷馀声也,铃铃所以捷出万物也。”又云:“震,劈历振物者。”然则疾雷一名霆霓,又名震。《
秋》:“震夷伯之庙谓劈历破之。”是也。霹雳,俗字也。○“雨霓为霄雪”者,霓,水雪杂下也,因名霄雪,霄即消也。《诗·小雅·弁》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郑笺云:“将大雨雪,始必徵,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案《大戴礼》:曾子云:“
之专气为霰,
之专气为雹。盛
之气在雨水则温暖,为
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搏为雹也。盛
之气在雨水则凝滞而为雪,
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消散而下,因水而为霰。”是霰由
气所薄而为之。故郑言遇温气而搏也。{见}与霰音义同。○“暴雨谓之氵东”者,暴雨谓骤雨也,一名氵东。郭云:“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氵东雨。《离
》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氵东雨兮洒尘。’是也”者,此《离
·九歌·大司命》文。案彼云:“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氵东雨兮洒尘。”是也。○“小雨谓之”者,小雨一名。《小雅·信南山》云:“益之以。”是也。李巡云:“冰雪俱下。”案此文上有暴雨,下云久雨,于中间无雪事,而云冰雪俱下,妄矣。○“久雨谓之
”者,
,过也。久雨过多,害于五稼,故谓之
。《月令》:“季
行秋令,则天多沈
,
雨早降。”谓久雨也。注云“《左传》曰:天作
雨”者,庄十一年传文也。○“
谓之霖”者,
雨又名霖也。郭云“雨自三
已上为霖”者,隐九年《左传》文也。○“济谓之霁”者,济,止也,雨止名霁。郭云:“今南
人呼雨止为霁。”《书》云:“曰霁。”云“风雨”者,题上事也。
寿星,角、亢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亢音刚。)天
,氐也。(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
。○氐音低。)天驷,房也。(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大辰,房、心、尾也,(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谓之大辰。(大火,星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析木谓之津,(即汉津也。○析,昔。)箕、斗之间,汉津也。(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星纪,斗、牵牛也。(牵牛、斗者,
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玄枵,虚也。(虚在正北,北方
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枵,许娇切。)颛顼之虚,虚也。(颛顼水德,位在北方。○颛,专。顼,旭。)北陆,虚也。(虚星之名凡四。○虚,墟。)营室谓之定。(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定,多佞切。)И觜之口,营室、东壁也。(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И,子余切。觜,咨。)降娄,奎、娄也。(奎为沟渎,故名降。○降,户江切。)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浊谓之毕,(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朱谓之柳。(朱,朱鸟之口。○朱,猪究切。)柳,鹑火也。(鹑,鸟名。火属南方。)北极谓之北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何鼓谓之牵牛,(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何也。○何,胡可切。)明星谓之启明。(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启,启。)彗星为
,(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初衔。
,初庚。)奔星为彳勺约。(流星。○彳勺,蒲握切。约音药。)星名。
[疏]“寿星”至“星名”○释曰:此别星名也。案《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郑玄注云:“大界则曰九州。诸国之封域,于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И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又《汉书·律历志》: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宿凡二十八。此经所释次,惟有九宿。惟十七者,以《尔雅》之作释六所载者,所不载者,则阙焉。○“寿星,角、亢也”者,言寿星之次值角、亢之宿也。郭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天文志》云:“东宫苍龙,左角,理;右角,将。大角者,天王帝坐廷。亢主宗庙”是也。○“天
,氐也”者,氐,一名天
。郭云:“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
。”《国语》曰:“天
见而水涸。”是也。○“天驷,房也”者,房一名天驷也。郭云:“龙为天马,故房驷星谓之天驷。”《天文志》曰:“房为天府,曰天驷。”《国语》曰:“月在天驷。”是也。○“大辰,房、心、尾也”者,大辰,房、心、尾之总名也。辰,时也。郭云:“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
秋》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是也。○“大火谓之大辰”者,大火,大辰之次名也。李巡云:“大火,苍龙宿心,以候四时。”郭云:“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左传》曰:“心为大火。”是也。○“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者,析木之津,箕、斗之次名也。孙炎曰:“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刘炫谓是。天汉即天河也。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度,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不言析水而言析木者,此次自南而尽北,故依此次而名析木也。郭云:“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以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
形,皆西首而东尾。箕在苍龙之末,故云龙尾;斗至南方即见,故云南斗。昭八年《左传》曰:“今在析木之津。”《国语》曰:“
在析木之津。”皆是也。案经典但有析木之津,无析木谓之津。今定本有“谓”字,因注云:“即汉津也”误矣。○“星纪,斗、牵牛也”者,星纪,斗、牛之次也。郭云:“牵牛、斗者,
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左传》曰:“岁在星纪。”是也。○“玄枵,虚也”者,玄枵,虚之次名也。郭云:“虚在正北,北方
黑。枵之言
,
亦虚意。”然则以其
黑而虚
,故名其次曰玄枵。案襄二十八年《左传》云:“
,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
于玄枵,以有时,
不堪
。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玄枵,虚中也。枵,
名也。土虚而民
,不饥何为?”颛顼之虚也。郭云:“颛顼水德,位在北方。”然则以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虚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颛顼居之,故谓玄枵虚星,为颛顼之虚也。昭十年《左传》云:“郑礻卑灶言于子产曰:‘今兹岁在颛顼之虚。’”是也。○“北陆,虚也”者,虚星又谓之北陆也。孙炎曰:“陆,中也。北方之宿,虚为中也。”昭四年《左传》云:“古者
在北陆而藏冰。”杜注云:“陆,道也。”陆之为中为道皆无正训,各以意耳。要以虚为北方中星宿,是
行之道,故谓之北陆。郭云:“虚星之名凡四”者,玄枵也,虚也,颛顼之虚也,北陆也。○“营室谓之定室”者,营室一名定。郭云:“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诗·风》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郑笺云:“定星昏中而正,于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И訾之口,营室、东壁也”者,И訾,室、壁之次也。壁居南则在室东。孙炎曰:“И訾之叹则口开方,营室、东壁,四方似口,故因名也。”郭云:“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由其营室与东壁相成,故得正四方。襄三十年《左传》云:“岁在И訾之口。”是也。○“降娄,奎、娄也”者,降娄,奎、娄之次名也。孙炎曰:“降,下也。奎为沟渎,故称降也。”郭云“奎为沟渎,故名降”者,《汉书·天文志》云:“奎曰封,为沟渎。”是也。案襄三十年《左传》曰:“郑公孙挥与礻卑灶晨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于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礻卑灶指之曰:‘犹可以终岁,岁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岁在И觜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是也。○“大梁,昴也。西陆,昴也”者,大梁,昴之次名也。昴,西方之宿名也,昴又谓之西陆。昭四年《左传》云:“古者
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又十一年传云:“岁及大梁,蔡复楚凶。”是昴星之名凡三。郭云“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者,《天文志》云:“昴曰旄头,胡星也。”是矣。○“浊谓之毕”者,毕,西方之宿名,一名浊。郭云:“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诗·小雅》云:“有扌求天毕。”
传云:“扌求,毕貌。毕所以掩兔也。”《特牲馈食礼》曰:“宗人执毕。”郑注云:“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焉。”然则掩兔、祭器之毕,俱象毕星为之。但掩兔之毕,施网为异尔。○“朱谓之柳。柳,鹑火也”者,柳,南方之宿名。南方七宿,共为朱鸟之形,柳为朱鸟之口,故名朱。朱即朱鸟之口也。鹑火,柳之次名也。鹑即朱鸟也。火属南方行也,因名其次为鹑火。襄九年《左传》曰:“晋侯问于士弱曰:‘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朱,以出内火。是故朱为鹑火,心为大火。’”是也。○“北极谓之北辰”者,极,中也;辰,时也。居天之中,人望之在北,因名北极。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云北辰。《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也。○“何鼓谓之牵牛”者,李巡云:“何鼓、牵牛皆二十八宿名也。”孙炎曰:“何鼓之旗,十二星,在牵牛北也。或名为何鼓,亦名牵牛。”如此文,则牵牛、何鼓一星也。如李巡、孙炎之意,则二星。今不知其同异也。案《汉书·天文志》:“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左将;右,右将。”亦以牵牛、河鼓为二星。郭云:“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荷也。”顺经为说,以时验而言也。○“明星谓之启明”者,孙炎曰:“明星,大白也。出东方,高三舍,今曰明星。昏出西方,高三舍,今曰太白。”郭云:“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然则启明是太白矣。《诗·小雅》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以星出在东西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彗星为
”者,彗星一名
。《汉书·天文志》云:“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彗,本类星,末类彗,长二丈。赢东北,《石氏》见觉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本类星,末锐,长四尺。缩西南,《石氏》见云,如牛,《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
,左右锐,长数丈。缩西北,《石氏》见
云,如马,《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本类星,末锐,长数丈。《石氏》、
、、彗异状,其殃一也。”郭云:“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
秋左氏传》:“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彗谓帚也,言其状似埽帚,光芒孛孛然。妖变之星,非常所有,故言孛,又言彗也。○“奔星为彳勺约”者,奔星即流星也,一名亻勺约。“星名”题上事也。
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礻勺,(新菜可氵勺。)秋祭曰尝,(尝新。)冬祭曰蒸。(进品物也。)祭天曰燔柴,(既祭,积薪烧之。○燔音烦。)祭地曰瘗。(既祭,埋藏之。)祭山曰县,(或或县,置之于山。《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居委反。县,玄。)祭川曰浮沈。(投祭水中,或浮或沈。)祭星曰布,(布散祭于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磔音责。)是类是礻马,师祭也。(师出征伐,类于上帝,礻马于所征之地。○类,类。礻马,骂。)既伯既祷,马祭也。(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大祭也。(五年一大祭。○,大计切。)绎,又祭也。(祭之明
,寻绎复祭。)周曰绎,(《
秋经》曰:“壬午犹绎。”)商曰肜,(《书》曰:“高宗肜
。”)夏曰复胙。(未见义所出。○胙音祚。)祭名。
[疏]“
祭”至“祭名”○释曰:此别四时及三代诸祭名也。“
祭曰祠,夏祭曰礻勺,秋祭曰尝,冬祭曰蒸”者,此四时之祭名也。郭云:“祠之言食。礻勺,新菜可氵勺。尝,尝新。蒸,进品物也。”此皆周礼也。殷以上则礻勺、、蒸、尝,《王制》文是也。至周公则去夏之名,以
礻龠当之,更名
曰祠。故《志》云:“《王制》记先王之法度。宗庙之祭,
曰礻龠,夏曰,秋曰尝,冬曰蒸。为大祭,于夏,于秋,于冬。周公制礼,乃改夏为礻龠,又为大祭。”《祭义》注云:“周以为殷祭,更名
曰祠,是祠、礻龠、蒸之名,周公制礼之所改也。”若然,《诗·小雅》云:“礻龠、祠、蒸、尝,于公先王。”此文王之诗,所以已得有制礼所改之名者。然王者因革,与世而迁,事虽制礼大定,要亦所改有渐。《易》曰:“不如西邻之礻龠祭。”郑注为夏祭之名。则文王时已改言周公者,据制礼大定言之耳。○“祭天曰燔柴”者,祭天名燔柴。《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郭云:“既祭,积薪烧之。”《大宗伯》云:“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
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云:“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积也。《诗》曰:‘或朴,薪之之。’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
也。”然则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于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祭地曰瘗”者,祭地名瘗。《祭法》云:“瘗埋于泰圻,祭地也。”然则祭神州地于北郊,瘗缯埋牲,因名祭地曰瘗。李巡曰:“祭地,以玉埋地中曰瘗。”孙炎曰:“瘗者翳也。既祭,翳藏地中。”○“祭山曰县”者,县,祭山之名也。谓埋藏之。《大宗伯》云:“以沈祭山林川泽。”郑注云:“祭山林曰埋。”是也。县谓县其牲币于山林中,因名祭山曰县。郭云:“或或县,置之于山。”是也。又云“《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者,案《中山经》云:“历儿冢也。其祠祀
大牢之具,县以吉玉。”彼注云:“县,祭山之名。”是也。○“祭川曰浮沈”者,浮沈,祭川之名也。郭云:“投祭水中,或浮或沈。”《大宗伯》云:“以沈祭山林川泽。”郑注云:“祭川泽曰沈,顺其
之含藏。”是也。○“祭星曰布”者,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
地,故曰布。”孙炎曰:“既祭,布散于地,似星布列也。”郭云:“布散祭于地。”○“祭风曰磔”者,磔谓披磔牲体,象风之散物,因名云。郭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是类是礻马,师祭也”者“是类是礻马”《诗·大雅·皇矣》篇文也;“师祭也”作者所以解诗也,言用师出征之祭名也。郭云“师出征伐,类于上帝,礻马于所征之地”者,《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礻马于所征之地。”是也。言类乎上帝,则类祭,祭天也。祭天而谓之类者,《尚书》夏侯欧
说,以事类祭之,在南方,就南郊祭之。《
官·肆师》注云:“类礼,依郊祀而为之。”是用《尚书》说为义也。礻马之所祭,其神不明。《肆师》云:“凡四时之大田猎,祭表貉,则为位。”注云:“貉,师祭也。于立表处为师祭,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其神盖蚩尢,或曰黄帝。”又《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杜子
云:“貉,兵祭也。田以讲武治兵,故有兵祭。习兵之礼,故貉祭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由此二注言之,则礻马祭造兵为军法者,为表以祭之。礻马,《周礼》作貉,貉又或为貊字,古今之异也。貉之言百,祭祀此神,求获百倍。○“既伯既祷,马祭也”者“既伯既祷”《诗·小雅·吉
》篇文也;“马祭也”作者所以释诗也。
传云:“伯,马祖也。重物慎微,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祖。祷,祷获也。”郭云“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知伯是祭马祖者,为马而祭,故知马祖谓之伯者,伯,长也。马祖始是长也。郑注《周礼》云:“马祖,天驷房也。”彼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马,国之大用,王者重之,故《夏官·校人》:“
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注云:“马祖,天驷。”上文云天驷。“先牧,始养马者。”“马社,始乘马者。”“马步,神为灾害马者。”既四时各有所为祭之,马祖祭之在
,其常也,而将用马力,则又用彼礼以祷之。○“,大祭也”者,经传之文称非一,其义各殊。《论语》云“自既灌”及《
秋》“于太庙”谓宗庙之祭也。《丧服小记》云“王者其所自出也”及《大传》云“礼,不王不”谓祭感生之帝于南郊也。《祭法》云:“周人喾而郊稷。”谓祭昊天于圜丘也。以此比馀处为大祭总得称。宗庙谓之者,,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
也。祭天谓之者,亦言使典礼审谛也。郭云“五年一大祭”者,出《礼纬》文。知非祭天之者,以此文下云:“绎,又祭也。”为宗庙之祭,知此亦宗庙之祭者。○“绎,又祭也”者,又,复也;绎,复祭之名也。郭云:“祭之明
,寻绎复祭。”《公羊传》云:“绎者何?祭之明
也。”《梁传》云:“绎者,祭之旦
之享宾也。”天子诸侯谓之为绎,少牢馈食大夫之礼也。谓之宾尸,与祭同
。若然,是亦与宾尸事不同矣。而《诗·颂·丝衣》序云:“绎宾尸者,绎祭之礼,主为宾事此尸。但天子诸侯礼大,异
为之,别为立名,谓之为绎,言其寻绎昨
。卿大夫礼小,同
为之,不别立名,直指其事谓之宾尸耳。”此序言绎者,是此祭之名,宾尸是其祭之事,故特详其文也。然又祭之名,三代各异。周名绎,商名肜,夏名复胙。郭云:“《
秋》经曰:壬午犹绎”者,宣八年经文也。又云“《书》曰:高宗肜
”《商书》篇也。孙炎云:“肜
,相寻不绝之意也。”“曰复胙”者,郭云:“未见义所出。”以夏之典训无言复胙名者,是未见义所出也。《诗》传及《诗》笺亦无此一句,说者云,胙是祭
也,以祭之旦
,复陈其祭
以宾尸也。未知然不。“祭名”者,以题上事也。
猎为,(搜索取不任者。○音搜。)夏猎为苗,(为苗稼除害。)秋猎为,(顺杀气也。○,息浅切。)冬猎为狩。(得兽取之无所择。○狩,羊又反。)宵田为獠,(《管子》曰:“獠猎毕弋。”今江东亦呼猎为獠,音辽。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火田为狩。(放火烧草猎,亦为狩。)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冢土,大社。戎丑,大众。)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有事祭也。《周官》所谓“宜乎社”)振旅阗阗。(振旅,整众。阗阗,群行声。○阗音田。)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幼
在前,贵勇力。)入为振旅,反尊卑也。(尊老在前,复常仪也。)讲武。
[疏]“
猎”至“讲武”○释曰:此说田猎习武之事也。云“
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冬猎为狩”者,此四时田猎之名也。郭云:“,搜索取不任者。苗,为苗稼除害。,顺杀气也。狩,得兽取之无所择。”隐五年《左传》文与此同。杜注云:“索择取不孕者。苗,为苗除害也。,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也。”《周礼·大司马职》:中
,教振旅,遂以田。中夏,教茇舍,遂以苗田。中秋,教治兵,遂以田。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其名亦与此同。郑玄解苗田与此小异。言择取不孕任者,若治苗去不秀实者,孙炎亦然。桓四年《公羊传》曰:“
曰苗,秋曰,冬曰狩。”三名既与《礼》异,又复夏时不田。《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
曰田、夏曰苗、秋曰、冬曰狩。”皆与《礼》异者,良由微言既绝,曲辨妄生。左丘明亲受圣师,《尔雅》者或云子夏所作,故二者与《礼》合。汉代古学不行,明帝集诸学士作《白虎通义》,因《梁》之文为之,其说曰:“王者诸侯所以田猎何?为苗除害,上以共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也。
谓之田何?
岁之本,举本名而言之也。夏谓之苗何?择去怀任者也。秋谓之何?索肥者也。冬谓之狩何?守地而取之也。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案苗非怀任之名,何云“择去怀任”?秋兽尽皆不瘦,何云“索取肥”?虽名《通义》,义不通也。故先儒皆依《周礼》、《左传》、《尔雅》之文而为之说,其名亦有意焉。虽复
猎,获则取之,不能择取不孕。夏猎所取无多,不能为苗除害。为因时异而变文耳。谓之猎者,蔡邕《月令章句》云:“猎者,捷取之名也。”○“宵田为獠”者,宵,夜也。夜猎名獠。郭云:“《管子》曰:獠猎毕弋”者,案《管子·四称》篇:“管仲对桓公曰:昔者无道之君,诛其良臣,敖其妇女,獠猎毕弋,暴遇诸父者。”是也。又云:“今江东亦呼猎为獠”者,以时验而言也。“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者,亦得为一义,故复引之。○“火田为狩”者,郭云:“放火烧草猎,故为狩。”言与冬猎同名,故云亦也。李巡、孙炎皆云:“放火烧草,守其下风。”《周礼·罗氏》“蜡则作罗襦”郑云:“襦,细密之罗。此时蛰者毕矣,可以罗罔围取禽也。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礼记·王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则是己蛰,得火田也。○“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者,此《诗·大雅·绵》篇文也。郭云:“冢土,大社。戎丑,大众。”《郊特牲》云:“社所以神地之道也。”《礼运》云:“命降于社之谓ゾ地。”是社为土之神也。冢诂为大,土为社主,故知“冢土、大社”也。《释诂》云:“戎,大也。丑,众也。”故云“戎丑,大众”也。○“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者,此作者既引《诗》文于上,然后为此辞以释之也。孙炎曰:“大事,兵也。有事,祭也。宜,求见使也。”此文本解“戎丑攸行”之意,言国家起发军旅之大事,以兴动其大众,必先有祭祀于此社,而后出行,其祭之名谓之为宜。以师行必须宜祭以告社,故言“戎丑攸行”也。成十三年《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兵为大事也。《
秋》昭十五年:“有事于武宫。”《杂记》云:“有事于上帝。”皆是祭事,故谓祭为有事。以兵凶战危,虑有负败,祭之以求其福宜,故谓之宜。《王制》云:“天子将出,宜乎社。”是也。郭云“《周官》所谓‘宜乎社’”者,《
官·大祝职》云:“出师宜于社,造于祖。”是也。○“振旅阗阗”者,此《诗·小雅·采芑》篇文也。郑笺云:“至战止将归,又振旅伐鼓阗阗然。振犹止也;旅,众也。”郭云:“振旅,整众。阗阗,群行声也。”“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者,此亦作者释上《诗》文也。古者
教振旅,秋教治兵,以戎是大事,又三年一教。隐五年《左传》曰:“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是也。征伐之时,出军至对陈,用治兵礼;战止至还归,用振旅法。名异而礼同也。以此出当用之,故以治兵事为名;入则休息,故以整众为名。其治兵振旅之名,《周礼》、《左传》、《梁》与此皆同,惟《公羊》以治兵为祠兵。其礼:治兵则幼
在前,振旅则尊老在前。郭云:“幼
在前,贵勇力也。尊老在前,复常仪也。”“讲武”者,题上事也,言皆所以讲习武事也。
素锦绸杠,(以白地锦韬旗之竿。○杠为江。)帛纟参,(,帛绛也。纟参,旒所著。○音勋。纟参音衫。)素升龙于纟参,(画白龙于纟参,令上向。)练旒九,(练,绛练也。)饰以组,(用綦组饰旒之边。)维以缕。(用朱缕维连持之,不
令曳地。《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是也。)缁广充幅长寻曰,(帛全幅长八尺。○广,上旷,长,直亮。)继曰旆,(帛续末,为燕尾者。义见《诗》。○音兆。)注旄首曰旌,(载旄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有铃曰,(县铃于竿头,画蛟龙于旒。)错革鸟曰,(此谓合剥鸟皮
置之竿头。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馀。)因章曰旃。(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旌。
[疏]“素锦”至“旌”○释曰:此别旌之异名也。“素锦绸杠”者,自此至“维以缕”说之制也。绸,韬也,杠,竿也。先以白地锦韬之竿,《礼记》所谓绸练设夏也,则以帛著于素锦名纟参,纟参即众旒所著者。升,上也。又画白龙于纟参,令上向。又练绛帛为旒九以著于纟参。饰旒之边,用綦组;维持其旒,使不曳地,以朱缕。《诗·风》云:“素丝纰之。”郑笺云:“素丝者,以为缕以
纰旌旗之旒纟参,或以维持之是也。”郭云:“《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者,《夏官·节服氏职》文。后郑注云:“维之以缕,王旌十二旒,两两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礼:天子旌曳地。郑司农云:维持之。”是也。《广雅》云:“天子杠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天子十二ヵ,至地;诸侯九ヵ,至轸;卿大夫七ヵ,至轵;士三ヵ,至肩。”○“辎广充幅长寻曰”者,缁,黑色也,以黑色之帛,广全幅,长八尺,属于杠,名。又以帛继续末为燕尾者,名旆。郭云“义见《诗》”者,《小雅·六月》云:“白旆央央。”是也。○“注旄首曰旌”者,李巡曰:“旄牛尾著竿首。”孙炎曰:“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其下亦有旒纟参。”郭云:“载旄于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如是则竿之首有
有羽也。故《周礼·序官》“夏采”注云:“夏采,夏翟羽
。《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绥。后世或无,故染鸟羽象而用之,谓之夏采。”其职注云:“绥以
牛尾为之,绥于幢上,所谓注旄于竿首者也。”○“有铃曰”者,郭云:“县铃于竿头,画
龙于旒。”《司常》云:“
龙为。”又曰:“诸侯建。”然则者画二龙于上,一升一降相
。又县铃于竿,是诸侯之所建也。《诗·小雅》云:“央央。”是也。○“错革鸟曰”者,孙炎云:“错,置也。革,急也。画急疾之鸟于纟参也。”郑志答张逸亦云:“画急疾之鸟隼。”以《司常》云:“鸟隼为。”《诗·小雅》云:“织文鸟章”也。郭云“此谓合剥鸟皮
置之竿头”者,意与孙、郑少异。云“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者,案《曲礼》云:“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手}兽,则载貔貅。”郑注云:“载谓举于旌首,以警众也。礼: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前驱举此,则士众知,所有所举,各以其类象。青,青雀水鸟。鸢鸣则将风。鸿取飞有行列也。士师谓兵众,虎取其有威勇也。貔貅亦{手}兽也。”○“因章曰旃”者,孙炎曰:“因其缯
以为旗章,不画之。”是也。《司常》云:“通帛为旃。”郑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
,而饰。”郭云“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者,以因其文章,与《周礼》通用绛帛,随义立名,其实一也,故引为证。○“旌”者,九旗之名虽异,旌为之总称,故以此题之。案祭名、讲武、旌,俱非天类,而亦在此者,以皆王者大事。又祭名则天曰燔柴,讲武则类于上帝,旌则
月为常。他篇不可摄,故系之《释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