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超级能源强国 下章
第五百一十二章 金母鸡
 苏城的笑容稍微有点奇怪,颇有些看好戏的样子。

 严海斌心里咯噔一下,弯就去看旁边机器的铭牌。

 这是一台固化烘箱,像是放大的保险箱,和一间小房间似的,全部用合金制作,占地10平米以上,高度超过2米,旁边还有一个冰箱大小的独立控制台,控制台的上半部分全是机械按钮,并且镶嵌着四小一大的五个仪表,一看就很有范儿。

 别的不说,这么大的一台机器,就算是卖废铁都要卖不少钱的。

 不过,826所的家底也不薄,当年从老子那里买来的大家伙,一个比一个费料,国产仿制的设备也没有精细的,都以经久耐用著称,这样的大机器,严海斌记得的就有七八台。

 定了定神,严海斌绕着固化烘箱找铭牌。须臾,在右后方找到了一块巴掌大的铭牌,上面全是外国字,不是英文也不是俄文。

 进口货!

 还得是欧洲的进口货。

 虽然不懂外语,见多识广的严海斌,还是能分清俄英韩四种文字的区别的。

 同样,他也知道各种进口货里面,欧洲货的价格向来是数一数二的。

 严海斌的心脏剧烈的跳动起来,乔装镇定的站起来,笑道:“我当是怎么回事,外国的东西确实好,一代又比一代强,不过,咱所里的旧货也不差。”

 826所也只有旧货了,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和东欧机械。就是他们所的主力军,80年代的美国货可以算是高档珍品了,即使是采购的国内装备。少说也有四年工龄了。

 苏城面上看不出表情来,只是一个娴熟的微笑,说:“严总多看看,王赟做的这套工艺程里面,用了不少的新技术和新思路,也采购了不少的新机器。我当时签字签的手软,826所要是能土法上马。倒是真能降低碳纤维的成本。”

 这么多外国公司的代表云集大华实验室,就是因为大华的碳纤维够廉价,所以说。降低成本,这本身就是碳纤维的极重要的研究方向。如果826所有这样的技术,他们又何至于到大华来摘桃子,挖了桃树还差不多。

 严海斌听出来了。装没听见。点了点头,就故作昂然的模样去找吕所长了。他大话都说出来了,非得弄清楚,以826所目前的机器设备,再加技改资金,能不能生产碳纤维。

 从几个白皮彩的老外身边挤过,严海斌一把抓住吕所长瘦干干的胳膊,就把他从人群里给拖了出来。

 因为拖的急了。吕所长的发型都了,不满的道:“我正听人家说生产程呢。”

 “等会再说。你看看这些机器,哪些是咱们有的,哪些是要采买的,得花多少钱。”

 严海斌着嗓子,声量不高,却让吕所长一个灵皱起了眉。

 察言观也算是军队小头目的绝技了,什么时候高喊“保护完成任务”什么时候低眉顺眼的卖萌耍憨,没有几年的功夫练不出来。严海斌这个转业干部自然是毕业出师了的,一看吕所长的样子,就知道问题来了,直接问:“差多少钱?”

 “我说不上。”吕所长出点不好意思。

 “说不上是多少?”严海斌平心静气的问。

 “有几样机器我也没怎么接触过,咱国内也不产。”吕所长接着解释道:“我了解的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和大华用的不太一样。”

 这是严海斌第二次听“生产工艺”这个词了,想想苏城的话,他倒觉得吕所长说的是实话,于是把苏城的话重复了一遍,道:“我估摸着,缺的设备肯定是不老少,用钱买不实在,你说说,哪个所哪个厂有这些东西,能借来不?”

 他挂着总经理的头衔,做的是军代表的工作。

 吕所长苦笑:“借,找谁借?”

 研究所缺粮不是昨天今天的事了,别说购入机器,各家连设备维护都难以支持了,怎么会把自己舍不得的设备借给别的研究所用。

 严海斌没办法了,回头看了眼,小声道:“不行就让汤处长出面,大不了,咱们赚了钱以后,把淘汰的旧机器送两台出去。你先看一下机器的铭牌,弄清楚情况。”

 “好。”吕所长紧张的跑来跑去,一会踮脚看上面的铭牌,一会儿撅着股看下面的铭牌,活像个猴子似的。好在外国人都被王赟的讲解吸引了,也没人关心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

 汤处长等不住了,慢慢走过来,问:“什么情况?”

 技改资金和转型的名额编制等等政策的东西,都掌握在汤处长手里呢。不过,帮助826所转型,也是汤处长的工作。

 严海斌前面保证的“七成把握”余音未散,他只当没发生过,说道:“我们想把大华用的设备记录一下,回去做个比较。看情况,我们所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

 “有多大差距?”

 蹭了一身油污的吕所长此时回来了,痛声道:“差距很大,大华进口了很多的外国机器,我看有德国的,有法国的,还有美国英国的。许多设备的参数,都比我们的高了一大截,不换装,这个碳纤维怕是做不成。”

 “技改资金不够?”

 “怕是要多申请一些。”

 “要多少?”

 严海斌瞅瞅吕所长,后者一咬牙,道:“最少得1000万…美元。”

 汤处长听了前半截还觉得轻松“美元”两字一加,脸色就变了:“1000万!还是美元?你当我是银行?老严,你不是告诉我说。有七成把握吗?”

 严海斌心想:我当时要是不说个七成把握,你人都不来吧。

 面子上,他不能这么说。只能装憨厚:“这是我们的错,主要是所里的设备太旧了。这种高科技的东西,落后几年就赶不上了。”

 “美元是别想了,1000万人民币都不行。技改资金的上限是300万,不行就算了。”汤处长说的很武断。

 93年的军费开销仅400多亿,没有军队经商的补贴,根本支持不下去。研究所的困窘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如果不是826所相对重要。不改不行,汤处长都不会出现。

 所以,吕所长说出1000万美元。汤处长想都不想就拒绝了。

 严海斌心下一紧,826所的转型,全靠科工委的支持,汤处长要是不帮忙了。此事八成要黄。

 吕所长也是压力山大。得自己语气放的轻松些,道:“苏城这个人,其实是有些意思的。”

 “嗯?”

 “我看过大华实业的历史,这个苏城在投资方面,堪比天才。他做的项目,鲜少有不赚钱的,就是目前耗资较多的化天然气船的项目,眼看着也要完成了。说归说,还真是厉害。”吕所长摇头晃脑的赞叹着。好像真的很是佩服。

 汤处长身在国防科工委,对投资什么的确实很有兴趣,一边回想,一边点头道:“还真是如此。”

 “此人惯捡金母,不佩服不行。”吕所长说着话锋一转,道:“大华实业在碳纤维上的投资,绝对超过了3000万美元。”

 “哦?”“你看看这些外国佬,我敢说,用不了两三年的时间,他就能把3000万赚回来。”吕所长是置之死地于后生了,才查看了一会儿铭牌,他拿不出准确的数字,只能大致的估计一下。但不这样,就无法说服汤处长,没有科工委的支持,他连技术转让都拿不到。

 汤处长缓缓点头,然后道:“就算这样,1000万也太多了。而且,咱们也没有美元。”

 “1000万美元,说不定一年就回本了。”吕所长说的信誓旦旦,却连自己都不相信。研究从来都是亏本的,想法设法的找投资是研究主持的天,不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汤处长不知在想什么。

 严海斌咬咬牙,道:“1000万美元不够也没关系,咱们先把技术得到,说不定还能找别人合作,省下些设备。”

 这是他和吕所长商量过的事,是作为候补方案的。

 汤处长果然有了兴趣,问:“找谁合作?”

 “别的研究所,或者别的企业都行。”

 “859所?”这是汤处长需要改制的另一个研究所。

 严海斌再看吕所长。

 吕所长吃了苍蝇似的,勉强说:“也行。”

 他们和859所的关系明显不怎么样。

 汤处长的眉头有点舒展开了,考虑片刻,道:“外汇不能多了,技改资金可以提高一点,根据合作的研究所的数量吧,两家或者三家。”

 这样肯定还是不够的,但他放了一个口子,严海斌就很满意了,他心里还琢磨着,如果能将大华实业的设备借一点过来,那就解决问题了。

 几个人正想着,一名大华的员工走了过来,问道:“哪位是严海斌先生?”

 “我就是。”严海斌打量着对方。

 大华的员工递给他一个本子,道:“苏董让我交给你的,根据铭牌,能查到里面的设备的价格。”

 严海斌一听,就想把手上的本子扔出去。

 汤处长不客气的从他手上将本子拿了过去,随手翻开。

 只见一台设备的彩页下面,有红色的手写数字和符号:$4,500,000。

 吕所长自然而然的读了出来:450万!

 旋即,文质彬彬的吕所长就跳了起来:“不可能。”

 汤处长冷然道:“什么不可能?450万美元不可能,还是做出碳纤维不可能?”
上章 超级能源强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