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超级能源强国 下章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两个方案
 “真是可气啊!这还给发表出来了。

 中石化的总经理办公室里,宣总经理将新华社内参“啪”的丢回桌上,表情颇为无奈。

 副经理温兆洪不动声的捡起内参,道:“这个苏城提的1995方案和1993方案确实有嚼头。国家扶持独立建设,1995年完成70万吨大乙烯。合作筹资合资建厂,1993年完成。别的不说,两个方案拿给台塑看,立刻能吓他们一身冷汗,内参不刊才是怪事。”、

 形成书面的内参,逻辑和宣传又有增强。“1995方案”和“1993方案”就是总结自苏城在碰头会中所说的两个方向。

 “1995方案”是指由大华实业单独接手海沧计划,预计1995年完成70万吨大乙烯项目,但不包括1000万吨的炼油厂。这个时间点是经过仔细测算评估过的,和中石化等大型央企独立接手所需的时间差不多,显的很有竞争力。

 真正的杀手锏则是“1993方案”只要给予大华实业充分的资金支持,苏城就保证在1993年内,令70万吨大乙烯投产,同样不包含1000万吨炼油厂项目。

 作为一种资金密集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石化项目,炼油厂就是苏城丢出去的骨头。它的供应链更长,所需的工人更多,管理更复杂,同时国产化程度更高,相对利润较低。但是,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企来说,大炼油厂其实比大乙烯还人一些。

 因为中石化此类企业,本身的规模就大的吓人,员工总数动辄几十上百万人,增加一个万人或者数万人的工厂,根本感觉不到人力资源上的压力。或者说,它根本不用重新招聘,光是闲置下来的,白得工资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就足以运行一个大型炼油工厂了。

 此外,国内每年1万多吨的原油产量保证了原料供应,联接全国的炼油厂又能轻松自如的消化掉每年1000万吨的成品油…

 这也就是国有大型企业相对于民企的比较优势了。

 苏城要做1000万吨的炼油工厂,他就要重新招聘工人,竞聘管理层,购买技术专利,设置全新的研发部门,协调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如中石化这样的企业要新建一个1000万吨的炼油工厂,索要做的就是调配人员,让吃闲饭的人动起来,再配置一些骨干力量,就可以等着建设投产了,几乎没什么附加成本。

 大乙烯项目又是另一个形态。

 尤其是海沧计划里的70万吨乙烯,它是由数个成套的大乙烯装置组成的,每一个的技术难度都高的吓人,全世界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包括台塑也要进行成套采购。在这方面,新生的大华实业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因为提前一年准备而有所超前。

 可以说,抛掉1000万吨的炼油项目,大华实业真正做到了轻装上阵。只需要和中石化拼管理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私企无疑拥有天生优势。

 宣总经理默默品咂着内参上的两个方案,思考了一会儿,问道:“要是被上面问起来就尴尬了,咱们能在1994年独立完成海沧计划吗?”

 温兆洪问:“不包括炼油厂?”

 “嗯。”“实话实说,不行。”

 “包括炼油厂呢?”

 “当然更不行了。多开一个工地。”

 宣总经理眉头竖起,气道:“那你还问包不包括炼油厂?”

 “我好算具体的时间嘛。”温兆洪缩了一下脖子。

 “说吧。”宣总经理也无心发脾气了。

 温兆洪来见总经理之前,就抓了壮丁计算过的,此时一笔一笔的数着指头道:“12月快要结束了。到1994年的12月,也就是4年时间。现在开始做计划,到节结束各部门上班,开始派人到世界各国考察设备,估计要三到六个月。然后又要三到六个月才能完成竞标的程。确定了设备才能确定培训方案,估计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宣总经理听着听着不高兴了,打断道:“一个竞标就要3到6个月,买下设备要一年?”

 “快的话七八个月,不能再短了,容易出事。”温兆洪点到即止。

 大乙烯设备每套都是以“亿美元”做单位的,配属的零部件和备件也动辄百万元,购买的系统服务亦然。从西方国家购买成套的大乙烯装备,选购清单是数本装潢优美,厚度堪比辞海的大书,里面的猫腻数也数不清,而且每年都在增加。别说是制度不健全的中国国企,即使是西方国家的大型企业,都需要一年半载的程序要走。否则,欧美的大型石油公司不介意用整箱的钞票攻陷采购团。即使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采购团也要走满完整的程序。

 只有苏城这种中小规模的石油石化企业,由老板亲力亲为,才能省下各种考察、审计、会计、复核程序。

 这得益于大华实业集团正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它的资本金刚刚扩充到能购买大乙烯装备,但又没多到老板离业务的程度。换成小一点的私企,买不起也不敢买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换成大一点的企业,即使没上市,老板也在重点关注,但要说亲自遴选配件,那是不可能的,一家资产上百亿的公司,若是事必躬亲到这种程度,下场比诸葛亮好不到哪里去。

 台塑的王永庆就是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典型老板。他的台塑扎于台湾岛内,但他本人常年居住在美国,虽然能够遥控指挥少数的高管,但以他70多岁的年龄,所能遥控的高管数量也多不到哪里去。至于满世界的穿梭考察,谈判竞标,身体根本是不允许的。

 苏城是将自己的优势用到了极致,因为他早就知道海沧计划的始末,早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开始准备。

 相反,中石化被动接招,还在考虑接手海沧计划的利弊,在战略上已经落后太多。

 宣总经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下眼镜,眼睛道:“得好好调查一下大华实业了,要全方位的资料,资金的,技术的,管理的,政府关系的…竞标海外油田,咱们输了老外也输了。海沧计划可是家门口的石化基地,要是再被人拿走了…”

 说到这里,他换了个语气,道:“老温,大华实业这边,我就交给你了,每天都要向我汇报。我想想办法,看能不能见台塑的王永庆一面。”

 中石化在想办法摆尴尬局面,大华实业也没有闲着。

 经过整合后的大华实业集团公关事业部,不仅拥有勤劳奋进的员工,也有没那么勤劳但同样奋进的关系户。他们像是工蜂一样飞舞在京城各部委,邀请一些相关部委处室的处长和副处长们了解情况。苏城也遍撒英雄帖,每奔波于京城的酒场饭局,邀请的同样是处长们。

 在中国,处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曾有国务院领导就开玩笑的说,我们这里处长最有权力了。

 作为中央部委的最基本细胞,处长本身是不具有决策权的。签字的最小也是司局长。但在具体的决策程中,一名中央部委的处长,如果坚持己见,经常能够改变司局长乃至部长的决策。一个“执行困难”就有很大几率更改既有的决定。

 在这一点上,身为七级干部的部委处长,其实很像是古代的进士官。尤其是红苗正血脉通畅的处长,既能顶得住压力,又有极大的回旋余地,确能做到以小制大。

 有针对的公关避实就虚,解决了大华实业高层资源不足的窘境。苏城尽管没有中石化中石油那些正部级领导的政府关系,也能实时的了解海沧计划的决策变化,使得大华本身的判断变的灵活而准确。由于大华实业和海沧计划的影响力,这些处长们往往也乐于接受邀请,省去了很多功夫。

 聊天的时候多了,苏城也被掏出了很多干货。尤其是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变动走向等等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没用多长时间,就不止是苏城邀约别人,有更多的人主动出面邀约苏城,所为的就是谈话。

 对国内改革,苏城谈的很谨慎,差不多是闭口不谈。

 对国内外的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苏城就说的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早先说的许多猜测的论据都得到了证实。他也不怕别人听去,国内国际形势是大势,一个两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同样的,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也不会因为一两次的猜测准确而相信…

 1990年年末,在等待中央对海沧计划做出决定的时间点里,苏城在北京城里悄然闯出了名声。

 12月22。很平常的一天,苏城照例参加饭局,回到酒店,却见候海青等在大堂里。

 这位苏家的女婿表情奇怪的望着苏城,问:“你真的相信,国际油价会在近期大跌?”

 苏城不知候海青为何问起,并不避讳的回答:“是”

 战争期间,短期石油价格只有两个走势,上涨和下跌。不知有多少经济学家,毫无根据或创造根据来的赌其中一个方向,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本万利之事,成则名声大噪,败也有话可说。此时的中国,或者说此时的世界,猜测石油上涨和猜测石油下跌的超过上千万人。

 但是,真正敢于负责任的判断者只有少数。在国外,石油商人、期货投机者和股票投资者都为自己的判断下了重注,而在国内,由于缺乏石油价格易的平台,需要负责任的判断者寥寥无几。苏城这种拥有油田的业内人士自然属于例外。

 候海青面对苏城,眼神闪烁不定,好久方道:“苏老爷子想见你,谈谈石油的走势。”
上章 超级能源强国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