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神州九卫(上)
第三百八十四章神州九卫(上)
不过,大宋毕竟不是岛国,而且就目前来说,来自陆地上的威胁也远比海上大得多,赵旉再怎么重视海军,也不能忽视陆军的建设。而且因为大宋地域广阔、兵力雄厚、派系众多、良莠不齐,陆军的整编花了足足三年时间才告结束。当然,赵旉不想因自己急于求成而损伤了大宋陆军的元气,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毕竟现在外有强敌,国内也只是貌似平静罢了。
经过赵旉的一番整顿,昔日构想中的“神州九卫”至少框架上都已经全部搭了起来,尽管其中目前实现满编的,只有负责京畿卫戍重任的扬州卫而已。不过,九卫是按照赵旉记忆中后世的近现代常备军制度建立起来的,即使大部分编制都未满员,总兵力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拿满编的扬州卫来说,其下辖的一线战斗部队包括三个步兵师(步兵师满编时的总兵力是一万五千左右,而且扬州卫的步兵每一百人就配备一门三斤野战炮,因此兵力还要比其他八个卫的普通步兵师更多一些。其他八卫的步兵
后也都是要配备支援火炮的,但目前没那么多大炮和技术兵员,只能先
足扬州卫的需要了。),两个骑兵师(一个是轻骑师,有八千多骑兵,两万匹战马,都是擅长骑
的精锐骑兵,主要是用于深入敌后执行
扰和断粮的任务,因此骑
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但他们依然是人手一支马
,反正就算因为敌后作战缺乏弹药补给,也可以将其当成纯粹的狼牙
来用;另一个则为骑炮师,总共有五千多名骑兵,两万匹良马,以及一百门可由骡马载运的轻型火炮,弹种以霰弹和开花弹为主。由于口径较小,即使装备实心弹也无法有效地破坏大城城防,所以骑炮师并没有配备专门用于攻城的实心弹。设立这种骑兵与炮兵混编的编制,一般是用来偷袭敌人后方防御薄弱的城池,寻机拿下一些敌后的战略要地,因此杀伤人员与打击心理这两方面更为重要,一般是不会强攻城池的,因此只需要霰弹与开花弹这两个弹种。),两个炮兵师(每个满编炮兵师配备十二斤炮一百门、六斤炮二百门,弹种齐全,主要用于攻城,以及大兵团作战时为步兵提供炮火支援。另外,每个炮兵师下辖两个步兵团,以保护炮兵的安全。)。
隶属于扬州卫的一线战斗部队,除了步骑炮这三大主战兵种之外,还有兵力相当于一个步兵师的特战大队,这也是这个时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支特种部队,虽然赵旉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敌人对其则更加缺乏了解,因此他对这支奇兵将来的表现还是充满了期待。何况光以特战大队的精锐程度和武器装备的
良,就已经不逊于辽金两国的十万
兵了(当然,必须是在其整编结束,并参战磨合之后。)。不过,特战大队暂时是直属于赵旉亲自统辖的,只是在编制上算是扬州卫的人而已…
也就是说,现在的扬州卫拥有超过十万人的海量战斗部队,而且全是
兵,装备上也堪称天下第一,如果不是火器的应用还不熟练,相关战术也还不成
,光是扬州卫这一支军队就足以与世上任何一个军事强国的主力抗衡了。
进入火器时代之后,预备役与后勤的意义更加重要,因此赵旉还给扬州卫配备了一支极为庞大的二线部队。其中光是工兵就多达十万余人,一共编成了四个工兵师。这四个工兵师的官兵不但具备很强的土木作业的本事,而且也都是合格的军人,其中相当数目都是从一线退役却仍然没有终止军事训练的老兵,只要一线部队减员,他们就能立刻补充进去,并很快适应角色的转变,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至于协同方面,也不需要过分担心,因为他们经常会被编入扬州卫的一线部队参与
练和演习,只是频率上没有一线部队的官兵那么高罢了。
虽然作为预备队,工兵的军事素养很重要,但他们的主职还是工程作业,其中不但有传统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堑壕挖掘、城墙修筑与爆破等方面更有着令人信服的能力与业绩。有了这支特殊部队的存在,宋军
后与敌国的骑兵
战时,将可以轻而易举地封死他们大范围穿
渗透的能力,而只有战术优势的骑兵便如同没牙的老虎,好对付多了,何况现在大宋的骑兵也不少…
工兵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战时,在和平年代他们也能够为大宋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他们负责的工程可能在外观等个性化要求上无法与更加适应市场的私营工程队相比,但他们长年在严酷军法下磨砺出来的过硬本领与认真态度却是那些纯粹为钱而干的普通工人望尘莫及的,而且修筑盘山公路等危险工程,也只能让他们来干,否则即使朝廷再有钱,也支付不起那恐怖的人工与抚恤费用(注1)。
注1:吐槽一下,现在的主
舆论总是强调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建设不行,还常常拿gdp来说事,殊不知当时的人工都是不算钱的,gdp数字自然就少了一大块。别的不说,光是农田基本建设与几大河的水利工程,人工费用就要抵得上当年几十年(这还是按当年的人均收入折算的,如果是按后世的人工价格,那就更是天文数字。)的gdp了。而且如果当时就实行后来的体制,像几条进藏公路、宝成铁路等困难工程根本就没法进行,以当时中国落后的科技水平和虔弱的工业实力,光是人员伤亡的赔偿就会吓死人,而且工钱也得加上好几倍,那时的中国政府根本没那么多钱。不说别的,在市场经济下,就算是解放军战士,也不会愿意为了当时那么点微薄的津贴就卖命吧?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改善很快倒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其中的关键因素并不是政策或者说领导人的改变,而是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在中美建
之前,中国想要进口物资只能拿粮食来换(黄金和外汇都被老蒋带走了,太祖的民族自尊心又太强,不肯出卖资源,再加上美国的封锁,想卖也未必能卖出去,而粮食买家多,总能找到突破口…),本来国内粮食就不太够,还得出口换取外汇引进技术和设备,国内民生能好才怪,但如果不这么做,中国的工业化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那么后来就算改革开放了,也只会更悲剧…
而改革开放以后,粮食(尤其是苏联垮台之后,美国人不再继续推高粮价,而且还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向中国大量出口…)等中国缺乏的物资(其实最重要的是铁矿石)可以大量进口了,国内百姓的生活自然迅速改善。可是外部的供给总是不可靠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关系一恶化,欧美一封锁,恐怕还是会一夜回到解放前的…
归
到底,中国之所以开国前期搞计划经济,七十年代末则改成市场经济,主要并不是因为二代领导人就一定比一代更懂经济,而不过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无法实行的经济体制变得可行罢了。而且,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国有资产遭到窃取,而工农应享的权益(太祖当年说过,为了完成工业化,每个工人每年要损失七千块,而农民则更多。他老人家原本是打算到工业化完成后再反哺的,可是继任者们却以白菜价将那些国有资产清仓了,而当年许诺的补偿却直接被遗忘了…)则被剥夺,还得四代替他们擦
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