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求生在西晋末 下章
第314章 欲行科举
 等卫朔将并州、雍州两地政事安排妥当之后,时间已到了建兴三年十二月上旬,距离过年只剩下半月时间,按照以往习惯,他还是要返回蓟城陪同家人一起过年。

 十二月初十,镇北将军卫朔自雁门关启程踏上东归路途。

 此次辽东军入关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成功阻止匈奴人图谋关陇野心,又趁机收复雍州北部以为立足之地。

 陈安是首次从遥远的陇西来到幽燕大地,看着沿途一片祥和景象,突然之间他明白了为何辽东军总是战无不胜。是安宁富足的生活给了辽东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信念。

 十二月底,卫朔一行终于回到蓟城。

 “臣等恭主公得胜归来!”高瞻、刘翰、皇甫岌、宋奭、北宫纯、卫雄等留守在幽燕的辽东众文武出城十里相

 “诸位先生坐镇幽燕,殚竭虑筹措粮草,才让雍州赈灾顺利继续下去,可以说此次辽东能顺利立足关中,诸位功莫大焉。”

 “主公过誉了,这是臣等本分职责所在,当不得主公如此盛赞。”

 “哈哈哈…”镇北将军出征关中胜利班师蓟城,再加上临近节,整个蓟城突然爆发极大的热情,全城百姓、官员全都陷入了狂之中。

 本以为回到蓟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却没想到刚一回来,只休息了一,高瞻、刘翰、皇甫岌三人联袂来访,让卫朔不得不再次忙起政务来。

 “诸位先生联袂而来想必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主公慧眼如炬,明察万里,我等的确是遇到了难题。自永嘉七年起州学招收第一批学子以来。到了明年六月份第一批州学学子将从学堂毕业,关于他们的去留至今牧府上下尚未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

 “哦?说说看,大家的分歧都在什么地方?”一听这事卫朔突然来了兴趣。

 “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有的建议按照九品中正制考核后直接授予官职,纳入官府体系;有的则认为九品中正制与辽东推行的学堂制不符,建议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有的干脆提出让学堂代替官府考察学子的做官能力。毕竟学院出自学堂,没有人比学堂博士更了解学子能力大小。”

 “九品中正制是肯定不行的,我辽东简拔人才一向以才能为标准,从不以门第高低来定职位。让学堂代替官府同样不妥,后难保不会出现官学权勾结在一起私相授受情况。”

 “嗯,景前言之有理,是时候推出新的人才选拔制度了!”

 “主公是不是早有打算?”

 见卫朔一副言之凿凿的样子,高瞻、刘翰、皇甫岌三人顿时意识到怕是自家主公对今之事早有预料,而且心中已有了解决办法。

 “也可以这么说。其实早还在崂山上当民时,我就曾与子文就九品中正制讨论过人才选拔制度,当初还承诺将此事交给子文去办,可如今看来子文坐镇崂山,管着崂山商社,职责重要,怕是没机会手此事了。”

 “朔打算在幽燕推行科举制,以代替目前流行的九品选官制。”

 “科举制?主公。何为科举制?”众人均不解其意摸不着头脑。

 “科举又称科考,简而言之便是用‮试考‬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考什么、怎么考均由官府来定。学子通过‮试考‬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官场的许可,经过一番历练便可授予正式官职。没有通过‮试考‬的人,不好意思将永远也不可能进入官场。”

 “而且官府举行的科考将不再以学子的出身作为考核标准,只以学子在考场上所得的成绩而论。科举‮试考‬的目的是选拔出官府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去平定一个人品德高低,故科举的核心便是唯才是举。”

 “以后辽东是不是不再有荫官?以后官员贵族子弟若想做官是不是也得参加科举?”

 “当然。这是必须的,在辽东唯有科考得官一个途径。”

 “唯才是举?科举得官?只怕此策一出辽东真要成众矢之的了!”刘翰满脸苦笑道。

 高瞻、皇甫岌闻言亦是满脸苦,以前辽东推行均田制、释奴令、庶绅一体纳税等仅仅是拿世家经济特权开刀,而今这科举制显然是要拔除世家在政治上的特权。自秦汉以来,世家、贵族便天然拥有做官的特权。从来没有被剥夺过。

 卫朔行此法也是出于无奈,历朝历代开国贵族似乎都逃不了逐渐腐化堕落这一命运,而荫官待遇就是导致贵族失去竞争意识,最终彻底堕落下去的主要原因。卫朔要做的便是引入竞争,避免贵族走上原来的老路。

 在辽东就算你的父辈再强,若是子孙后代不争气,不好意思你们家或许只能兴盛一代,到了下一代若没有官方代言人,走向衰落是必然的。为了保住家族富贵,将得贵族们不得不重视后代教育,如此足以延缓贵族腐化堕落。

 “众矢之的又如何?虱子多了不怕咬,债多了不愁。反正辽东早就将各地世家得罪死了,再多些仇怨也没什么。另外,诸位无需为自家富贵担忧,虽说科考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但怎么说尔等也为辽东发展壮大付出了心血,因此诸位子弟还是会受到某些优待的。”

 “主公,若是科举制度被全面推广,将彻底触到世家的痛楚,恐怕要引起世家强烈反弹!”

 “嗯哼!此策一出,辽东将永无宁!就看诸位先生可有胆量与我闯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臣等敢不效死力!”高瞻、刘翰、皇甫岌纷纷起身表决心。

 “好,有诸位相助,何愁大事不成?我意年前就将科举风声放出去,将‮试考‬时间定在来年九月份,如此一来起码有大半年时间可用来做准备工作。”

 皇甫岌双手一摊说道:“主公,‮试考‬内容倒还容易确定,只是具体该如何操作?”

 在众人中,只有卫朔知道科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他三人到现在脑海中还是一团浆糊。皇甫岌作为学曹主事,主官学堂、教育,自认为与科考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最关心科考。

 “具体来说,科举‮试考‬共分资格‮试考‬和定职‮试考‬。另外,我打算新成立一个吏曹,由该曹负责资格‮试考‬,资格‮试考‬顾名思义,通过了便自动获得做官资格。”

 “而根据定职‮试考‬将结果决定学子最终去留和职位,资格‮试考‬内容将以新儒学、算学为重点。而定职‮试考‬则根据各曹所需考察不同的重点,如算学、律法、商学、墨学等等。”

 “所谓在其职谋其位,比如想进入廷尉府当官的学子,必须通过律法‮试考‬;一县之主簿需要相应的账目计算能力;管市舶司的需要相应的商业谋划能力。”

 “说白了,通过科考只选拔出辽东需要的人才!”

 “主公,一次科考选拔多少人?有没有最高限额?”

 “当然有限额,考虑到眼下辽东仅仅下辖两州之地,还不需要太多的官员,再加上首次举行科举,不可能让太多人通过‮试考‬。按照我的预计,暂时每年官府先给予一百个名额,等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另外,为了防止造成冗官冗吏现象,以后吏曹将担负起官员考察工作,并制定出相应的退休、提拔等制度,以此来规范官员管理。”

 卫朔最烦终身制了,他以为历史上宋朝之所以造成冗官冗吏,与朝廷官员只进不出有很大关系。在古代除非官员主动高老还乡,否则只要他不犯错误,基本上就能在仕途上待一辈子。(未完待续。)
上章 求生在西晋末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