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绪中华 下章
第二四一章 - 北京和会
 尽管有着自大自狂,感而急于证明自己等等诸多方面的缺点,但从个人魅力上来说,威廉二世仍旧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最起码,他绝对不会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伎俩。

 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确是没有考虑过立即就与大英帝国发动全面战争,就这一条,已经足够了。同时,他对参谋部的不满似乎也埋下了基调,在他这样的人的思想中,不会有自己的不是,有问题一定是参谋部没有向他说明一切情况的失误。

 恐怕施利芬伯爵有麻烦了,这位徐世昌的顶头上司也许会遭到一顿训斥也说不定。

 徐世昌也是时候调回国内了,我并不指望他能够从德国学习到多少战略思想,德国的思想永远只适用于德国,他所要学习的只是机制和思维方式而已,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如果能够从中汲取华,摒弃糟粕,更添上适应中国情况的一套方法,帮我建立起一个总参谋部的机构来,那么我就可以烧高香了。

 不过在此之前,有必要把他的官阶提高一点了,他去德国之前只是少将军衔,相当于武职从二品,在中央办事,基本等于地方的一省提督,如果将来让他直接挑梁做一部部堂,恐怕物议又要起来,他身上又有鲜明的聂士成烙印,他我是信得过的,只怕有人拿这个做文章啊。载沣当年张口闭口不就是军中李,聂,王,帝嘛,虽然载沣现在已经拿下,但是只怕还有人要做文章啊。

 当下想定。在车驾上就拟了大意,着杨锐记下明天拟旨明谕天下,以其殄灭民变有功。晋徐世昌三等伯爵,加军部尚书街,作为他大提拔之前的信号。同批晋爵的名单也想定了,琅威利自请去帝国海军大学奉献余生,自然是要加以褒奖的,中国如果能像美国那样,对外国的人才形成规模化的吸引力。这对于帝国地成长将是极有好处的。所以,他也应该与梅巴赫一样。作为一个典型树立起来,给欧洲那些人类的精英看看,中国是一个多么怀博大地国家。

 所以,琅威利以退役并皇家海军参谋长的身份。晋子爵,荣誉海军中将军街,并加发一枚皇家荣誉成员勋章,以代替过去的赏戴黄带子的荣衔,避免了过去那种不便佩戴的名实不符。如今的勋章可以直接佩戴在军服的勋略表上,金黄地皇家团龙标志,在左上分外醒目。

 其余陆军重要将领,诸如王士珍,冯国璋,曹辊等人,以及原载沣集团的赵秉均,驻军界地代表段祺瑞等人。都有不同等级的封赏,以作为对全**界的一个势力重新划配。而海军方面,倒是由于指挥官们全部都还都在壮年,新一代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如果这十几年内没有大的海战地话,一战爆发时,将还是靠这一批人打天下。

 军队的年轻化,而后就是行政官员阶层的年轻化,张之都六十三了,下一任的内阁总理大臣人选我也应当着重开始培养,袁世凯是个好料子,但是他那些前科,很难让我放手让他去搞,而其他人,似乎现在还没有敢冒头的人选,过几年又会有我头痛地。

 头痛的事情还有很多,眼下德皇的热乎劲虽然似乎被我说服了不少,但是谁知道他还会有什么别出心裁的提议?

 而我对能否彻底说服他也没有多大的把握,只希望他能够直面战争的威胁,将他的战争机器稍稍降温一些,我今晚的表态已经就差没有直说了:如果现在就开战,对不起了。

 我地这种态度当然有助于让他将我视为真正的朋友,但也要他听得进去这种劝告才行。显然他的各方面的队伍,已经在各个场合与英国人全面为敌,有些地方恐怕他想收也都收不回来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只要他不要在英国的核心利益譬如像印度如此感的地方附近动手,英国也不会轻易的与他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开启战端。

 还是那句话,互相的有限度的恐惧才是和平的保障。如果你直接威胁到他最底线的那利益线,无许有多恐惧,他都会跟你拼命的。

 战神的触手,已经在缓缓的抚摸着地球,我在这一刻,却像是和平的使者一样,想想真是有点好笑。

 头疼的还不止这个方面,如何取信英国对我来说还有一大堆工夫要做。如果英国人再给我一个最后通牒的话,这个时候我真的没有任何选择,我没有任何资本与大英帝国为敌。唯一的挣扎,就是希望尽量避免这样的局面出现,从而为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吧。

 夏夜的北京,繁星满天,凉风透过帘幕吹入,人清醒了不少,最近这一团世界局,由于德皇的造访,将我的国家推到了旋涡的中心。在这样的局面下,的确容易出现当局者的情况。銮驾直入西华门,宫城那肃穆庄严的气氛立时让我精神一变。

 一个想法突然在我脑中形成了。我为什么不能跳出这么个格局?做一个和事佬,在北京召开一个国际和平会议,邀请重要国家的代表聚集在北京,商讨如何避免世界战争的出现?眼前的危机正是最好的时机。

 而这也是向德皇展示坦诚,向英国展示没有背盟,向世界宣示中国举足轻重地位的重要机会。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让天下臣民们最直接的了解当个世界的局势,从而了解自我奋发的重要,而不要再沉在过去的那种旧思维里等待着我慢慢的开启民智。这正是最好的机会啊。

 唯一的坏处就在于皇权会出现某种质疑或是破坏万世一统的皇权至高无上的传统,民智地开放,必然会让人民知晓在这一片天地之外,生活着许许多多体制不同的人民,君主制,立宪制。共和制等种种制度,也将在人民的眼前呈现,他们会发现。他们一项景仰尊崇地皇帝,并非再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至尊,其他的蓝天下,生活着许多并非王臣的子民。

 因为我的武功和声威以及若干惠民利民的措施,也许我本身在十数年内并不会有什么权力危机,但是如果今后我一旦稍有不慎决策错误,或者是国内出现了政治上的强力人物。那么二元君宪制度持会迅速成为社会地主呼声。

 说到底,这是一个皇权结束。民生觉醒的年代。正如历史上地一战结束了许多国家的君主制度一样,我的国家也许也将在一战以后全面改变几千年一贯的政体,迈进近代国家地行列。

 想到这里,不由的就轻松起来。那就做吧。那就让北京第一次做一个世界关注的中心吧,今年就开他个世界和平会议,会有危及皇权的害处也管不了了。无论如何,我能逆历史而动?

 让人民做出选择而不是野心家,这就是我的使命。

 我突然发现。我这个既得利益者,并没有为我地最高权力失落而有所难过。想了想也就释然,我本来就是一介平民,这个皇位本来就不是我的。正如我从来没有为杀那些我所谓的亲戚们而皱眉一样,我没有任何值得有所畏惧的地方。

 我这一念,怕是为我的皇子们断了路了,而我,恐怕还会继续威严下去。由于惯性而延续下来的强势君主的二元制,几乎是我可以预期的。

 回到宫中,赶紧抓紧时间睡觉,决定就在明天,要向世界宣布这个邀请。这也是唯一地继续过以前那种轻松的两边取利日子的方法,因为这种坦诚的态度比对大英帝国说一百次无奈都有效,而且,大英帝国也不愿意给我留下一个英国遏制我发展的印象,中国的崛起是没有人能够阻止的,与这样的国家留下仇怨,是愚蠢的。谁能抵挡五亿人的愤怒?

 所以,我也在这一刻发现,对英国的担心我也是有点太过了,毕竟他的重心在欧洲,真要他两头兼顾也是要他命的。所以,我也可以借这次大会建立起一点自信,在我以及我的政军界官员们之间建立起符合这个庞大帝国实力的自信来。

 1898年的经济数据已经充分的表明,这已经是一个总产值超过法国,工业产值起过俄国的大国,地理位置也绝不能说不好的大国,凭什么没有主持一界成功的世界的和平会议的自信?

 第二天,我正式向德皇提出了我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我与他达成了双专争取十五年的和平发展时间以壮大实力的共识,而在此共识的基础上,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才有了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同时,英国也能够增添我对于增强国力的理解,并且为了调和英德之间的关系,全面向德国放开在中国的利益才能够正式的提到谈判桌上面去,有了这样的基础,中英德重新回到过去的轨道上去才成为可能。

 德皇的心情显然也好了很多,但是他还是宣布了一项决策,就是我见过的小奇,被他派到参谋部做副总参谋长。这显然是加强对参谋部掌控的决定。趁此机会,我也向他提出了让徐世昌回国组建中国的参谋部,并派遣新的参谋人员赴德学习的请求,德皇自然是一口应允。

 需要动一番脑筋的,倒是日本方面,对日本的战争准备早就全面开始,后勤部的物资已经在朝鲜和东海二省进行有计划的囤积,预定参战部队的适应训练也在袁世凯的主持下在地形比较相近的四国岛西部进行,这一切,都不可能停止下来。

 但是我已经决定要召开世界的和平会议,怎能搬起自己的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极其合适的借口。我相信我只要把这个为难的意思稍稍向袁世凯透一下,他一定能为我办好这件事的。所以,电报也在当天发给了他的总督衙门。

 当天作为一项新增的行程,我与威廉都换了一身新装,双方都换了一身本国最尊贵的军服。我地军服是完全有别与大元帅的深灰色制服样式的朝服深蓝色,斜向绣了一条明黄色彩地金龙。肩章位置更是没有衔舌,而是以两条小龙取代,前的勋略表则是以一枚巨形的团龙怒勋章作为底村。下身着一条纯白的黄红双线子,头戴有黄饰穗及宝顶构造的军帽,显示出我与众不同的身份。

 而德皇的军服亦是神采奕奕,两人在卫团及近卫第三军一部地护卫下,并骑前往城西玉渊潭南的帝国陆军大学,在那里,帝国陆大地年轻一代及德方的教员们。将会得到两国皇帝的共同接见。

 在解决了在英德之间为难的辗转及排除了心理上地障碍之后,我反而对陆军中的亲德倾向没那么太多的在意了。一切顺其自然吧。

 将来如何,帝国的军人及人民,自然应当有他们选择的权利。

 德意志数十年地崛起历史,以及中国这数年间的变化。已经让帝国的年轻一代们培养起了豪情,这种豪情在这个下午到达颠峰,热切的眼睛迸发出狂热的光芒,配合上德皇略显夺张的侵略性格,我也不由自主的情绪高涨起来。在我描绘了二五计划及十五年长远规划国家将会出现的变化及工业地进步后,参与接见的三百余名帝国未来的陆军中坚军官们,全部择舞着手中黄封皮的教化部定发的《圣训宝录》,将气氛推上颠峰。

 而德皇随后的讲话,则将德国发达的工业对强大武备的支撑作用,以及目前世界格局的不合理,当然还有未来中德两国皇室联姻的良好祝愿等等内容,最后。他祝愿所有的学员,为自己的国家训练出世界第一的陆军来,掌声中,帝国陆大校长兼军部尚书聂士成元帅也发表了他的讲话。

 在回顾了一生的戎马生涯之后,他最后的总结自然是对我的大马为结尾,一切都是在我的英明指导下,亲政以后的种种举措才有了帝国的今天,帝国陆军的今天,所以,帝国的军人永远都将效忠之类的表忠心话语。

 我当然有理由相信他是出自至诚,但是老聂的官运也到了尽头了,他的能力决定了他只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将,而不是一个国防部长的料子,对俄战争他的表现与丁汝昌并无质的差别就是明证。

 他们这一代,到了告别历史舞台的时刻了。

 离开玉渊潭,下一站就是皇宫内的私人宴请。我进一步抓紧机会向威廉二世描述了一个世界和平机制的内容,而这也是通过和平方式来操纵世界秩序的一个方式。因为世界到了如此的格局,即便是大英帝国,也没有能力在和平的前提下完全支配世界了,他必须得到诸如德国,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合作,才有可能在世界事务上顺利的赏彻一贯的立场。

 而要合作,就必须有互相妥协。

 德皇显然同意我的观点,但是对于目前的局势,他最关注的还是他的巴格达铁路,德国已经为这条将欧亚大陆分为两半的大铁路准备了很久了,完全放弃显然是不可能。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尊重一个大国的这种长期的付出,没有充分的回报,德皇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这与大英帝国的立场显然有着巨大的分歧。

 所以,这一次北京和会,我根本就不打算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和平机制,当然那也不可能实现。我的目的只是拖延时间而已。在此前提下,我的立场就不会那么的僵硬,只要能避免世界大战的提前发生,我的立场随时可以向英德两方摇摆。

 末了,威廉盛赞我的智慧,通过一个玩笑的话语说道:“如果您不是皇帝的话,我的参谋部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聘请您。”

 我心中惭傀之余,也充分领会到了这位皇帝陛下的自大成狂。虽然有着良好的国与国关系及私人关系作为底子,他开这样的玩笑可以归结到善意的一类去。但是他显然忘记了坐在他对面的年轻人地位是如何的尊崇。

 当然不会计较这些,结束晚宴后,亲自将他送回恭王府,就便就向载滢布置了新的世界的斡旋任务,他当然不便离开。首先出国的自然是伍廷芳,新任的外部尚书。

 两天后,袁世凯从新迁到与日本要赠送给俄罗斯的飞地,和歌山军港隔海相望的德岛县及更名为威瀛府的东海总督衙门发出奏请,恳请德皇在返国前,到东海作一两天的访问,以作为对中国的东海政策的支持。

 我猜想到这家伙恐怕是要搞些名堂出来了。不过也许是正在布置中的缘故,他并没有把全盘计划报上来。我先批复同意的同时,也让他把计划尽快报给我看看再说。

 德皇那边倒是好说话,点头应允,一两天的时间他是可以腾挪出来的。而且在这方面对中国表示支持,是他乐意去做的。

 两天后,双方政府间合作内容已经全部议定,此时我已经无所谓英国的反应,自然是欣然与威廉出席了两国合作计划的备忘录签字仪式。在十数份合作合同上用玺,合作文件正式生效。

 内容涵盖轻重工业,农业,矿产开采,石油,电气,城市建设,铁路,陆军训练,军火工业,参谋体系合作等诸多方面内容的一揽子五年期的短期合作协议,有效期为1900到1904,这个五年是最关键的五年,我的工业体系将在这五年内迅速的度过婴幼儿期和童年期,进入到有一定能力的自我发展阶段。到期满的时候,最起码的就是这个国家已经有了一个完备的,自主的工业体系。任何工业产品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生产出来,重要产品譬如战列舰质量方面尽管与国外有差距,但是重要的是有了。

 而德皇既然提到过维多利亚公主护卫舰队,那么我就无需担心这一点,德国必然会有补充协议提出,他也许会将以两个造船厂搬到中国来。因为在提尔皮茨伯爵的计划里,中国已轻成了本土之外的第二个战列舰生产基地。

 十五年二十四艘,无论如何来说,都不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而德国人似乎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兵员配备及母港问题,如果说以科威特为母港的话,离中国似乎太远了些,更为重要的是马六甲海峡完全掌握在英国人手里,他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如果想要租借我的军港,我是不敢借的。英国人不犯疑才怪呢。

 他们到底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没有多少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了,德皇的仪仗将很快离开北京,沿铁路线返回天津等船,而后在皇家海军的护送下前往威瀛府,在那里,大清帝国东海总督袁世凯将为他举行盛大的式。经过这一次访问,中国对两个岛的所有权,将得到中德两国的联合承认。德皇够义气得很。

 不过看到袁世凯的计划,我还是颇为不好意思的,利用这么一个够意思的朋友,心理上怎么都有点说不过去。不过那也说不得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只好利用一下您了,威廉陛下。

 七月的夏火极是人,从德皇要到威瀛府的消息传开来的时候,袁世凯就下达了总督手令,为了全力准备接德皇的任务,东北亚舰队的官兵将取消例行的夜间巡航,全力休息,力图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接德皇的队列中。

 萨镇冰海军少将和邱宝仁海军少将屡次反对,终告无效,只得无奈的遵行宪令了。

 夏夜里,海风就这么吹拂着海峡和军港。
上章 光绪中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