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乱明 下章
第六百八十三章 地方官制
 黄宗羲、瞿式耜等人议来议去,觉得应该联合朱之瑜,一同说服林楫对取士的惯例进行改革,以改变科举僵化的现状。

 哪想到,林楫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动作相当快,数功夫内,拟定方案、指定内外帘官,全部搞定。

 好在林楫考虑到这么多大儒在州,不敢擅专,将黄宗羲、瞿式耜一帮人请去商议,共同修改方案。

 黄宗羲、瞿式耜一帮人看到林楫的方案,不由得心里凉了半截。

 林楫的方案,相比较以前的科举方式,还是做了一些修改。比如,以往的乡试、会试中,分为经义、实用文体写作、时务策论三场,所谓的经义,即八股文。只要八股文写得好,应用文和策问别留空白,就有机会被录取。

 林楫好歹考虑到林纯鸿更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将应用文体写作和策论的重要提高了一点,规定应用文体写作和策论必须合格,然后才有资格被录取。至于名次,还是以八股文来定。

 这点改动,岂能从根本上改变科举制度僵化的趋势?

 黄宗羲、瞿式耜等人一百个不满意,坚决主**楫在‮试考‬内容、组织形式上做一些根本的改变。

 林楫哪里肯多事,坚决拒绝。

 黄宗羲、瞿式耜无法,非常委婉地告知林楫:若科举制度继续这样延续,按照林纯鸿的秉,非得另搞一套,最终科举将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儒学将逐步走向式微。

 林楫不是笨蛋,马上意识到这种可能,心里也担忧不已。

 不过,林楫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拒绝了黄宗羲等人的建议,不做任何更改。

 林楫的想法非常简单:林纯鸿另搞一套,朝廷、士林的板子无论如何也敲不到他的股上;但是,如果他在州对科举做了根本的改革,不仅有可能会被皇上怪罪,还有可能被反对的士子痛骂。

 孰轻孰重,林楫分得非常明白!

 黄宗羲等人无法,只好去寻找朱之瑜,希望朱之瑜代表荆州对林楫施

 正当黄宗羲、瞿式耜等人在州焦虑非常时,林纯鸿突然颁布一条命令:有功名之士可授予官职,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从九品之职,举人功名,可授予从八品之职,进士功名可授予从七品之职;功名之士,取消禀膳、免粮等优待。

 此令一出,天下皆惊。

 按照大明旧制,官职极为有限,随着进士、举人、秀才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有限的职位基本上都被进士和少部分举人所霸占,秀才和大部分举人要想等到空缺,非常不容易。

 反观荆州方面,官职则极大丰富。就拿一个县来说,以往仅仅只有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余的,最多还有典史、巡检数人,都是从九品。而林纯鸿对县级机构进行改制后,仅仅正七品,就有知县和监察令两人,至于从七品,包括安防局局令在内,至少有五人以上,其余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的,足足有将近百余人。

 官员数量,一下子翻了几十倍!

 绝大多数举人、秀才奔走相告,欣然至县衙登记,然后根据个人禀赋,授予不同的官职,开始从荆州财政中拿取俸禄。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很强大。在改制时,林纯鸿通过强力搞官绅一体纳粮,一些田产丰富的举人秀才拼死反对,但在强力镇下,没有搅起风。现在,林纯鸿再次明确功名之士一体纳粮,无疑断了他们最后的一点念想。

 他们虽然不敢公开行动,但是在报纸上含沙影地痛骂林纯鸿还是做得到的。

 此等嗡嗡声,林纯鸿也懒得理会。

 授予功名之士官职,支持的声音远远强过反对的声音,一时之间,林纯鸿的声望大增,居然开始有举人、秀才在报纸上公然拍马

 此举,无疑是荆州的转折点,从授予官职令颁布开始,荆州开始加速融合士子阶层,将士子拉入荆州阵营。

 荆州弱小时,大批量地引入士子,恐怕会对荆州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但是,现在荆州已经足够强大,再大批量的引入这帮士子,对荆州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更何况,林纯鸿还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现实:大明的识字率实在太低了。

 刚开始时,林纯鸿在荆州、夷陵等府数县搞免费强制教育,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识字率由不到两成勉强升至三成以上。可是,当林纯鸿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林纯鸿突然发现,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来搞免费强制教育。

 因此,除了荆州、夷陵等府数县外,其余县均量力而行,并没有推广免费强制教育。

 识字率低下,致使林纯鸿很难找到这么多合适的人来当官。秀才、举人都属于知识分子,无论思想有多保守,总比大字不识的文盲要适合。

 而且,据林纯鸿观察,能考上秀才和举人,基本上都是一时之人杰,其中的书呆子并不多,至于范进之类的疯子,更是万中无一。

 这是一块金矿,不开采,太可惜了。

 消息传至州,黄宗羲等人一下子傻了眼:在州恩科取士还没有丝毫眉目之时,林纯鸿为何一下子承认了士子的功名?这到底是何用意?

 唯有林楫心中窃喜,对黄宗羲一帮人说道:“林纯鸿就没有改革科举的计划!”

 然而,当消息传至朝廷耳中时,朱由检怒火中烧,差点不由分说地将身边的太监拉出去打股。尤其当天下功名之士纷纷登记,成为林纯鸿的官员时,朱由检气得几吐血。

 杨嗣昌远比朱由检冷静,只是叹道:“该来的总会来,拖到今天,已经算晚了…”

 杨嗣昌、朱由检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知道,林纯鸿之所以在三分天下有其二,财政、军事实力极为雄厚的情况下,一直未取朝廷而代之,所畏惧的,无非是大义名分。

 大义名分就掌握在士子的口中,现在绝大部分士子欣然为官,林纯鸿想要大义名分,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不过,林纯鸿的折腾远未完结,八月初八,吏部侍郎杨一仁上奏章《地方官制改制札子》,正式拉开了官制改革的序幕。

 杨一仁的札子洋洋洒洒十数万言,显然准备已久,并非临时起意。

 札子中说道,大明划分为两京十五省,另设海事都督府、安北都督府、西域总督府等地方机构。

 每省中,设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光禄院等机构,分别担负行政、监察、司法、顾问等职责。与此对应,委任从二品官员担任布政使、按察使、大理使。唯有光禄院没有官品,亦不设官员,由光禄郎推举产生光禄院长。

 省级机构中,不仅与大明以往大相径庭,与荆州现行的官制也区别甚大。比如,监察府被分拆为按察使司、大理使司两部分,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省级之下,设府,府之下,又设县。每府每县,都有四大机构,行使行政、监察、司法、顾问等权力。府之长官,定为正四品,县之长官,定为正七品。

 县为最小权力机关,县衙之下,根据需要设立六到十二个巡检司。每个巡检司管辖十数个村庄。

 杨一仁的札子中,还详细地列举了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并对编制人员做了一些限定。

 这些,大体上与荆州现行的官制并无太大区别。

 除了架构之外,普天之下,最为关注的还是官员选拔制度。

 关于官员的来源,杨一仁的札子建议两方面并重。

 一方面来源于科举‮试考‬。获得秀才功名者,若本人愿意,授予从九品官职,举人授予从八品官职,进士授予从七品官职。

 另一方面,面向整个社会公开招考。由地方政府根据职位空缺,每年拟定招考人数,报至府署,在布政使司的督导下由府署统一组织,择优录取。

 关于招考的方式和组织方法,杨一仁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几万字。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杨一仁将历史、地理、经济、算术、律法、应用文写作、策论都作为‮试考‬内容,唯独缺了至关重要的经义。

 关于官员职位的升降,杨一仁将其归纳为考成法,基本上与张居正当年的考成法差不多。不同的是,杨一仁规定,任何官员在提任为地方首脑和部门首脑之前,必须有三年以上下一级地方首脑和部门首脑的经历。

 也就是说,往后,通过当秘书轻松升迁的路被彻底堵死。任何人想当布政使,必须从知县、知府一步步干上来。

 另外,杨一仁还规定,官员升职时,必须由监察部门进行审定,一旦查出问题,一律罢黜。

 …

 杨嗣昌看到这份方案,足足花了三天时间细细揣摩。最终,他叹道:

 “官、吏之间的界限,彻底被打破,暂时还看不出好坏。至于官员升迁,好歹多了几条硬指标,比当前好多了。最为颠覆的,还是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考…只怕,科举将越来越被边缘化…”

 。。。
上章 乱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