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乱明 下章
第六百七十章 光禄院(五)
 作为一名搅局者,李绍翼出京师,踏上了旅程。ww。vm)

 一般而言,从京师至荆州,都从通州乘船,经运河一路至扬州,然后再逆长江而上,抵达荆州。这一路下来,恐怕要花个把多月。

 这个把月下来,恐怕荆州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搞定,哪里还轮得到他搅局?

 所以,李绍翼从京师直接做马车南下,经保定至河南,在河南叶县时,李绍翼还特意乘坐了马拉车厢,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

 在方城时,李绍翼才坐船,过汉漳运河,直抵荆州。

 李绍翼倒有搅局者的自觉,一路盘算如何应对荆州方面的冷淡及阻扰。哪想到,到了荆州后,非但没有受到冷遇,还得到了林纯鸿的热情招待。

 林纯鸿甚至还当着各路人马的面,手指李绍翼,畅言道:“李侍郎,有经天纬地之才,本候倾慕已久。禹州别离后,至今已有数年,今当与李侍郎好好叙旧!”

 李绍翼搞不清楚林纯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打哈哈将林纯鸿赞美一番,还不忘回顾禹州密切合作剿匪的往事。

 各路人马当然知道李绍翼前来荆州所为何事,刚才还担心荆州与李绍翼火星四,闹得不可开呢,现在见两人相谈甚,终于放下心来。

 招待已毕,张道涵、朱之瑜邀请李绍翼加入特别工作小组,李绍翼婉拒道:“皇上令下官巡视地方,也就是走走看看,并未让下官手地方事务。”

 李绍翼将“地方”二字说得非常重,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设立谏官制度,他会在一旁监督,若荆州守着地方的本份,他不会去管,若荆州试图向中枢权力伸手,说不得了,他一定会手。

 张道涵和朱之瑜不以为意,任李绍翼在荆州四处走动。

 李绍翼说不会手,等于放,转眼就将承诺忘在了脑后。待他安歇下来后,黄宗羲、顾炎武二人来访,李绍翼就着张道涵设计的程序,指手画脚道:

 “特别工作小组九人中,林纯鸿担任组长,荆州的人占了四人,若算上洪齐云,就是五名,既然如此,什么事还不是他们说了算?林纯鸿倒是猾,既获得好名声,又有了实质好处!”

 黄宗羲、顾炎武一听李绍翼的话,不由得心里暗自叹气:林纯鸿好像没有从此事获取声望的打算,也从来没有宣称放弃主导权,正所谓加之罪何患无辞!

 黄宗羲问道:“还请问李侍郎,杨阁老目前到底是什么态度?”

 李绍翼叹道:“能有什么态度?走一步看一步吧。若谏官制度设计对朝廷有利,杨阁老自不会固步自封,当着力推行至全国;若制度对朝廷有一丝一毫的侵害,杨阁老当抗争到底。所以,李某还请两位为苍生计、为朝廷计,据理力争,不要损害朝廷!”

 黄宗羲和顾炎武都道:“不用李侍郎吩咐,我等自会如此!”

 黄宗羲和顾炎武辞别后,各路名士相继拜访李绍翼,李绍翼皆好言抚慰,要求各位为朝廷据理力争。

 …

 李绍翼抵达荆州,只不过是小小的曲,谏官制度的设计,正稳步向前。

 当三份方案出台后,特别工作小组进行了第一次统筹会议,就谏官机构的架构进行了第一次合议。

 有趣的是,中书府和监察府见将谏官机构至于本部管辖下的希望不大,都提议增设谏官机构,**于中书府、监察府和都督府之外,成为第四大**机构。这倒与林纯鸿的构想不谋而合。

 至于名字,林纯鸿提议叫光禄院,众人大喜,都认为这个名字好。

 相对应的,在各省、各府、各县,中书府和监察府都认为有必要设立各级光禄院,对各级行政机构、监察机构行使顾问权。

 而黄顾二人也赞同设立各级光禄院,但反对在荆州设立最高级光禄院,建议由监察府对各级光禄院的工作进行登记备案。

 黄顾二人的用意,与会的当然心知肚明:若设立最高级光禄院,从名义上来说,就在抢夺朝廷的中枢权,最终会让朝廷声望受损。

 黄顾二人的提议,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皆认为:荆州之决策,关系到大明绝大部分区域的福祉,荆州不仅需要谏官,而且需要水平相当高的谏官。

 朱之瑜试图说服黄顾二人:“两位明鉴,荆州虽为大明朝廷地方机构之一,却管控着大明绝大部分地域,这是事实,还请两位不要视而不见。名义是名义,若光为了名,影响千千万万黎民的福祉,则有因小失大之嫌!”

 黄顾二人坚持认为,朝廷中枢地位不容觊觎,这点绝不能让步。

 合议一下子陷入僵局,暂时休会。

 私下里,郑鸿逵找到黄顾二人,劝谏道:“好不容易让江陵侯开了口子,让我等有参与制度设计的机会。若两位继续坚持不让步,让江陵侯改变初衷,我等连参与的机会都没了,到时候还不是荆州说了算?弊大于利!”

 黄顾二人对郑鸿逵的劝谏不置可否,只是将今之争议汇报至李绍翼处。李绍翼对二人大加赞赏,建议两人坚定立场,不要退让。

 张道涵、朱之瑜、李崇德、彭新等人对林纯鸿引入黄顾二人本就不满,现在更是对黄顾二人油盐不进抱怨不断。

 彭新提议道:“不如明投票,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张道涵、朱之瑜、李崇德也有此意,甚至还琢磨着,如果以后意见有分歧,就投票解决,干脆把黄顾二人气走了事。

 四人皆以期待的眼神瞅着林纯鸿。

 林纯鸿道:“这是因小失大。好不容易借着黄顾二人,将天下名士召集至荆州,共商国事,荆州也有了中枢的气象。若真气走了黄顾二人,荆州算是大跌颜面。”

 张道涵四人默然,心里却不约而同地抱怨道:早知如此,当初何必将黄顾二人留下来?

 哪想到,林纯鸿接着说道:“左右不过是顾问权,交给朝廷又何妨?明,咱们退让一步,提出由朝廷按照我们的讨论出的方案设立最高级光禄院,地点就在北京!”

 张道涵四人一听,愣了愣,尽皆大喜,言道:“杨嗣昌要是不嫌苍蝇多,给他又何妨?”

 …

 第二,张道涵提出最高级光禄院必须设立,就由朝廷在北京设立的建议后,让黄顾二人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

 黄顾二人当然认可朱之瑜的话,荆州现在虽无中枢之名,却有中枢之实,光禄院设在北京,最高级光禄院设立的好处然无存。

 再则,朝廷已有都察院,光禄院的职权与都察院部分重合,皇上和杨嗣昌会同意在耳边再添一些苍蝇呱噪吗?

 顾炎武心思机敏,立即提议道:“不如仿照大明银行,奏请朝廷按照我们讨论出的方案,将光禄院设立在扬州。”

 设立在扬州,固然比设立在荆州麻烦,这也是当前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众人都不反对。

 于是,关于光禄院的架构,最终达成一致,开始讨论谏官从何处而来。

 这点实质没什么好商量的,郑鸿逵、洪齐云认为,大商人开设工坊、转运货物,为地方做出了杰出贡献,对地方行政、监察机构的弊病体会最为深刻,理所当然地具备谏官资格。

 黄宗羲、顾炎武认为,有功名之士在地方上声望高,受到老百姓的敬重和追捧,也应该具备谏官资格。

 张道涵等人则认为,行政、监察机构于俗务,时常深入百姓群中调研,对哪些人具备顾问的能力最为了解,应该由行政、监察机构任命谏官。

 三方迅速达成妥协,大工坊主、有功名之士、官府任命的各占三分之一。

 林纯鸿看着这个方案,暗中哭笑不得:自己呕心沥血建立的荆州政权,最终还是成了大工坊主、士大夫及新贵把持的政权,至于普通工人、农民,就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也许,这就是大势,就连林纯鸿也不知道如何让工人和农民发声,争夺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力。

 基于此,林纯鸿没有干涉的意思,只是提出:每位烈士,必须有一名家属成为谏官;被工程院奖励过的工匠、技术人员也必须成为谏官。

 这点,大家都不反对。毕竟,这些人都为大明做出杰出贡献,应该从政治地位上进行照顾。

 谏官的构成业已解决,谏官如何产生才是讨论的重中之重。毕竟,每个县的谏官数量有限,而大工坊主、有功名之人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黄宗羲、顾炎武坚持通过‮试考‬来选拔谏官,以确保谏官的质量。郑鸿逵和洪齐云则坚决反对,主张在各自的群体中推举产生。

 张道涵等人结合双方的诉求,力主由各县教谕组织‮试考‬,合格者拥有成为谏官的资格,然后再由各自的群体推举产生。

 张道涵的方案,得到了众人的赞同,皆大欢喜。

 三分之一、推举…林纯鸿心里默念着这几个关键词,琢磨着:恐怕再过个十年、数十年,现代意义上的政就要产生了!

 。。。
上章 乱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