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听得懂吗
做一组崭新的dna测序,与做一次dna测序的重复实验的区别,就像是开创一种手术方法,与重复一次手术的区别一样。
做重复手术和重复实验一样,也需要动脑子,也需要面对与预知不同的情况,但哪怕是心脏手术,也有迹可循,有关键点可供指导,训练的多了,成功率也就高了。
开创新的手术方法就不光要脑子了,还需要做更多更多的准备,然后在失败中寻找正确的路径。
一次成功的全新手术方法也有不少,但风光背后,必然是无尽的汗水与准备。
许正平觉得自己已经够了解杨锐了,可是看着杨锐一天比一天的速度快,还是惊讶不已。
他是参加过数次国际会议的人,也看得懂国外文献,知道国外的实验室情况是怎么样的。
简单来说,就没有杨锐这样的。
至于苏先凯和范振龙,已经被杨锐给搞蒙圈了。
因为他们俩同时在做dna测序的重复实验——杨锐为了pr而做的基础检查工作,就交给了苏先凯和范振龙,而他们做这个重复实验的速度,竟然慢慢的赶不上杨锐的新实验了。
这实在是令人…情何以堪!
其实也不奇怪,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毕竟有限,杨锐买了一些简单的设备,又借了几件,这些自然是先紧着他用。苏先凯和范振龙还处于熟悉学校和实验室的阶段,做的重复实验也不是多重要的事,自然谦让给杨锐。
畅的做实验和间接
的做实验是两个概念,苏先凯和范振龙没有越做越慢,都已经是加把劲了。
当然,杨锐越做越快,这个他们是解释不了的。
唯一能理解的,大约就是仪器用
了,
程做
了。
没人知道,杨锐也是在从新人向熟练工进步。
这就好像是一名三四级的中级车工,刚开始车一个异形件,可能要翻来覆去的尝试,等车的多了,有了套路自然就轻松了。
待到杨锐将测序完成的时候,许正平等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做的漂亮。”许正平不知道第一次说这个话了,也都习惯了。
杨锐自己倒是显的沉稳,道:“说实话,做实验还
的。”
“啊?”
“把瓶瓶罐罐什么的弄起来,然后倒倒这个,倒倒那个的,最后出来一个结果,不是
有意思的?”杨锐颇有些怀念的看着实验桌上的器具,道:“接下来要去申请经费,可能有阵子不能做实验了吧,有点浪费时间啊…”许正平哑然失笑,道:“别人申请经费可能会浪费时间,你不会。”
杨锐奇怪的问:“为什么?”
申请经费绝对是研究员此生最大的挑战,比娶老婆都难。在杨锐读研的时代,申请4万块钱的经费,少说要耗费50个小时,因为这多数是在学校内的申请,至于5万元以上的经费,那对申请者来说,绝对是令人窒息的考验,光是几十个章子盖下来,就够呛了。后期的经费管理,还开发了所谓的换章制度,也就是拿着老板的章子去换财务的章,再拿财务的章去换科技处的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不能再同时去盖好几个章,而要一步步的走下来,耗费时间不知凡几。
就杨锐想来,80年代申请经费应该更难了,毕竟,现在人的钱少,资金也少…
许正平也是申请经费申请到吐的男人,这时候却是分外羡慕的道:“你的特别申请函,本身就是内定了经费的申请函,你面试不要太糟糕,肯定会拿钱回来的,用不着多长时间。”
“一次面试结束?”
“就算两次也不算浪费时间吧。”许正平叹口气,道:“一次。”
范振龙在旁边握拳道:“杨总,加油呀,我们的经费,都看您的了。”
杨锐不
笑了起来,对自己的新名字也没什么意见。
许正平道:“我估计最少能有五六万的经费,不知道卫生部今年大方不大方,多的话,可能有十一二万呢。可惜你刚做出来这个基因测序,要是发表出去的话,说不定能多混多少回来。”
“不发表出去也没问题,就咱们生物学的范围内,比基因测序更高科技的,有一个算一个,数不出五个出来。”范振龙坚定的用学术知识拍马
道:“如果遇到内行的,那不用说,咱们只要说是基因测序,人家就知道一个j跑不掉,如果遇到外行也没事,就给他说是用来准备做克隆的,一听就明白了。”
许正平大笑:“注意不错,损了点,克隆和基因测序联到一起…”
“对外行,你不能说的太内行,人家能知道克隆就不容易了。”范振龙有点得意自己的点子。
杨锐点头,道:“我表述注意一下没问题,对了,几个委员?总有内行吧。”
“肯定有内行啊。”许正平笑的诡异。
接下来两天,杨锐闷头写出了《腾冲嗜热菌s5基因片段测序》,顺手寄给了《j》。
中国学者其实不太喜欢j,因为j的影响因子相对比较低,只有4。0左右,但相比它的影响因子,发表《j》的难度其实相当大,这使得它对中国学者来说,
价比相对较低。
不过,《j》的影响力非常大,基本上,一篇论文发表在j上面,同行业的学者都会看到,等于是一份全区广播一样。
而就单独的一篇论文来说,许多j的论文的影响因子往往高达20以上,在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j往往被认为是极好的生物学期刊,普通研究生若是能发表一篇,基本就毕业无碍了。
8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形成后世的纯影响因子导向的科研气氛,有能力发表j的,一般还是会选择它,这与杨锐的选择是一致的,因为这个年代,到了这个程度的中国学者,都是有能力参加国际会议,能与国际同行交流的学者,他们自然会选择将论文发表在国际同行们能看得到的期刊上。
杨锐也没有评职称的需求,也是怎么容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怎么来。
周三。
约定好的面试时间到了。
杨锐这次打了一辆出租,与许正平一起前往卫生部。
在楼下报了名,就有人领着他们去了后面,进到一间院子里,就见已经多人等着,而且,这些文质彬彬的男男女女,已经坐成了团,拉开了架势,正侃大山侃的
愉。
“咦,老许来了,你这期报了项目?行啊,还穿着西装来的,有点志在必得的意思啊。”门侧不远处,就有一位戴眼镜的黑脸研究员看到了许正平,主动打招呼。“老洪也来了?怎么着,你做的那什么微生物,出了成果了?”
“什么是那什么微生物,挂难听的,我和我们主任来的。”黑脸的老洪笑着向后让了一下,
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道:“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们微生物实验室的主任丁成国,丁主任今天是拿着特别邀请函来的,我们是来凑热闹的,沾点仙气。”
老洪笑的像是松鼠似的,扭头又道:“丁主任,这位是我师兄,许正平许教授,现在在北京大学。”
“哦,许教授好。”满头白发的丁成国听说是北京大学的,站起来和他握了一下手,笑道:“被听老洪的,我今天也是陪绑,给你介绍一下,我的关门弟子,邱晔,今天的特别邀请函,是卫生部给他的。小邱,你给许教授介绍一下你的文章。”
“又介绍呀。”邱晔抱怨了一句,站起来
出勉强的笑容,道:“我搞的是土壤微生物,主要是针对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的土壤中氮磷等生源要素以及外源污染物的过量积累问题。”
邱晔说是丁成国的关门弟子,但也三十岁往上了。当然,在这间小院子里,他属于年轻的。
许正平不喜邱晔的态度,笑了两声,只评价道:“
大的题目。”
这种场合的评价,以后都是被评价者可以拿出来炫耀的资本:当年我和某某聊到某某问题的时候,某某云云…
邱晔没有收获好的评价,干脆没有了敷衍的心情,呵呵一笑,说了声“是
大的”就坐了下来。
丁成国拉了一把也没用,只好自己圆场道:“这小子,一天到晚在实验室里呆着,脑壳都呆坏了,许教授坐吧,坐下聊…”
“不用,我们去那边坐。”许正平脸色不变的转身。
杨锐落后两步,找位置的当口,再次听到邱晔抱怨的声音:“一个副教授,自己都没搞清楚情况呢,就带学生来见世面了,北大的还真是自信。”
杨锐诧异的回头,邱晔虽然
低了声音,可院子里的座位如此密集,他听到了,那邱晔周围的十几个人想必也都听到了,这个嘲讽面积可是有点大了。
然而,这位邱晔同志显然并不在乎这些,与杨锐对视的同时,还用长辈的语气道:“喂,你毕业了没?”
“我今年大一。”杨锐在一群人的视线中,表情语气还是
谦和的。
邱晔却是“嘶”的一声,笑道:“你这世面见的可是够早的,北大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我说,我们说什么,你听得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