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上课的学生
中国人见多识广,对于优越感颇强的韩国人往往不以为然。但是有一点是中国人必须承认的,那就是韩国对于教育的重视要明显高于中国。这不仅表现在政府的措施上,更体现在普通人的意识里。我今年被北京大学派到汉城的梨花女子大学的中文系任教,有一门研究生的课程是“中国现代小说研究”课上有一名学生,从一开始就让我觉得有点与众不同。她长得娇小玲珑,眉目秀气而又灵动,体态清瘦而有风韵。她常常与别的学生一样
声笑语,甚至还更多几分活泼,但是她的一举一动中都显
出一种成
的优雅,一种自然的细腻,和一种已经成为习惯的教养。所以虽然她的肌肤比别人更年轻,而我却断定,她一定比别的学生要年长。
我的猜想没有错。有一天,她告诉我,她的家不在汉城,她的家在光州,她是每星期坐飞机来上课的。原来,她已经在梨花女大本科毕业许多年了。她用她学到的中文,在社会上做了许多工作。现在,她和姐姐一起,在光州开办了一所中文学院,她自己又当院长,又当教师,管理和教学一把抓。在繁重的工作中,她越来越感到需要充实知识,需要提高层次。于是,她又一次踏进母校的大门,为自己的未来“充电”
在中国,如今也有不少事业有成者重返校园。但那多数是“镀金”有的是为了升迁,有的是闲得无聊,有的是领导统一布置,单位统一出钱。而像这样完全出于自己的觉悟,完全为了求知而走进校园“重吃二遍苦,再遭二碴罪”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实在是少而又少的。何况她又是完全掏自己的
包,每星期一次“从天而降”呢?
“你为什么不坐火车或者开车来呢﹖”我这样问她。
“坐车需要4个多小时,飞机只要1个小时。”她认真地答道。“我把课程都集中安排在这两天,这半个星期专心学习,回去半个星期专心工作。”
“那你岂不是太累了?什么时候休息呢?”
“我过一阵去加拿大两个星期,专心休息。”专心学习,专心工作,专心休息。这,就是她显得成
而优雅的秘密。我本来想问她如何保持年轻的,但既然了解了她的总体生活态度,那些小事不问也可想而知了,无非是“专心保养”啦。
不久前,我和其他一批老师,坐了4个小时的火车,到光州参加韩国中文学界的一个国际学术大会。一下火车,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她就请我们去著名的“东山饭店”吃烤
。那个饭店除了
味鲜美之外,另有一项招徕顾客的绝活:年轻的仆役为客人拌饭时,上下飞舞着钢匙,把不锈钢的饭碗敲得叮咚
响,吓得姑娘们一个个“掩耳听铃”作为光州当地人的她,也兴奋得满面春风。我说“如果我在北大下岗了,就到你的学院工作吧,你只要每星期请我来这里吃烤
就行了。”她星眸闪动地连说:“没问题,行,行。”
参观光州5。18墓地的时候,我问她那一年多大。她说小学6年级。她的眼睛里一下子没有了活泼,没有了灵动。我没有再多问。我心里想,在当年那隆隆的坦克碾过的大街上,在曾经血
横飞的广场上,如今成长起这样一位成
的女
,她每周坐着飞机去学习中国文学。她从我这里学习鲁迅、老舍、沈从文,从别的老师那里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然而我们应该从她那里学习一点什么呢?
从光州回到汉城,我们坐高速巴士,仍然用了4个多小时。在车上,我对朋友说,世界各国有坐飞机去吃饭的,有坐飞机去赌博的,有坐飞机去嫖娼的,但是对于教育,有些人不要说飞机,连坐车都拿不出钱或者不肯拿钱。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代课老师要去找学生,不就连一张车票也买不起吗?
坐飞机去上课,不是一种派头,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走路也能搞好教育。
这位坐飞机来上课的学生,名字叫吕承娟。她用一副娟秀的身躯,承担起了一种值得仰视的精神。
(为纪念
泽东关于教育的“五七指示”写于5月7
凌晨。发表于中韩多家报刊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