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5章 蔡睿宸威胁论
第1825章 蔡睿宸威胁论
在全世界还沉寂在曼哈顿岛暴龙袭击事件中的时候,在网上议论纷纷,听着各国专家的夸夸其谈,也关注着美国政府发布的相关消息时,另一件事情也悄然出现在网络上。
先是美国呼吁全球各国,在即将开始的奥运会,都能够依循奥林匹斯精神和停战协议,在奥运会期间以及前后,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停止所有战争。
美国以此想联合国提出决议,支持将该提议正式列入联合国宪章,要求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遵守。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以及联合国几乎所有的成员国,全都通过了该决议。
甚至西方各国纷纷表示,将在奥运会期间,停止对外的一切军事行动,暂停在阿富汗以及非洲的所有军事行动。
美国提出这样的决议,只能说美国的脸皮厚如城墙,很多了解美国的人,都很清楚美国政客的嘴脸和内心伎俩。
以前美国主导全球,频频对外进行作战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美国提出这样的决议,甚至对于一切干涉到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的联合国决议,美国的态度从来都是一如既往的不搭理。
这一次美国如此积极,也是司马昭之心,谁都知道美国是奔着中东联邦去的。
就在美国试图借助联合国力量对中东联邦施
的时候,中东联邦最高权利委员会对外发表声明:在奥运会期间,将不会停止对印尼的军事行动。
中东联邦的这个声明,在国际上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毕竟上两届的伦敦奥运会,英国也没有停止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
而当初在奥运会期间,也没有看到美军停止在中东的军事行动。
未来传媒公司也在当天的国际新闻直播上,举出了大量的例子,并且以一句“己所不
勿施于人”来回应美国的这种双重标准。
而美国也很快就做出反应,马上就发表声明,美国此举只是希望中东联邦不要再进行军事扩张,稳定各地区的局势。
在这份声明之后,美国大量的国际政治观察家和学者以及美国多个智库,纷纷发表相关评论和内容。
国际政治评论刊文称:“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洲联盟、中东联邦、华夏、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东联邦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如果中东联邦经济在未来的1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东联邦将有能力真正奠定其全球霸主地位。
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西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也一直在为此努力。然现在美国所面临的挑战不是强国主宰西亚,因为中东联邦已经完全主宰了整个西亚,并且正在向非洲大陆拓展影响力,且已经全面挑战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权威。
然而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于中东联邦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的利益的能力,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为
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而这些紧张状态和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存在。
文明的冲突由于我预测其可能发生而增加了发生的可能
。然而,任何预测都不是自我实现的或非自我实现的。预测能否实现依赖于人们如何作出反应。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严肃的和信息灵通的人士认为苏美之间的核战争实际上不可避免。但是这场核战争并未发生,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的可能
,并推动了武器控制和其他安排来确保它不发生。”
法国法新社发布了一份最新的调查:“全球防务支出从2006年的1。3万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55万亿美元,这两年的时间全球防务支出总体稳定。从那时候开始,与西方国家军费开支进入下行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华夏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从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复苏,军费开支将持续上扬。
特别是从去年开始,以华夏为例,其军费增长在下半年以超过百分之三百增长率,并且在今年,军费支出还将继续增加百分之一百,占华夏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五,震惊了全世界,甚至被一度解答为,华夏已经在为世界大战做准备。
而中东联邦的军费支出,一直都没有对外公开,长期处于保密状态,但有证据指出,中东联邦卫队每年的军费开支,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中东联邦最高领袖蔡睿宸的私人
包,每年的军费开支占中东联邦财政收入不到百分之五,可以这么说,是蔡睿宸一个人支撑起中东联邦卫队强大的军备。
根据对中东联邦卫队年度军事支出和装备列装的效率,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中东联邦卫队每年军费的支出,都在逐年的增长,从去年开始,中东联邦卫队的每年军费支出预计将超过一万亿美元,堪比整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有成员国年度军费开支的总和。
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也奠定了中东联邦卫队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正在加速列装中东联邦卫队,两年的时间来,中东联邦卫队海军,更是服役了第五艘满载排水量超过十五万吨的超级航母。
庞大的军费开支,超级可怕的军备生产研发效率,保持这样的效率,中东联邦卫队将在十年之内主宰全球。”
美国智库刊文称:“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中东联邦的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出现同步改善。面对中东联邦飞速的崛起。大国
手非洲事务,也进一步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周边安全风险。
从中东联邦出兵印尼之后,美国便担心中东联邦威胁其在太平洋上的利益,且以华夏互为协助,从而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压缩到夏威夷。东非、北非等国家担心中东联邦对非洲的影响力扩张,特别是在索马里的基础上,担心中东联邦会进一步的强势进入非洲,干涉非洲现状。欧洲则是担心中东联邦向西扩大影响力,威胁到欧洲的整体安全。俄罗斯则是担心中东联邦向北夸张,威胁到俄罗斯国家战略安全。
地缘政治学主张一国的政治乃受其地理所支配。它的关键内在含义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邻国越多,那么它与这些邻国的利益纠纷就越容易产生。如果地缘政治学说是正确的,那么看似中东联邦在未来充当第一超级大国的可能
是不存在的。
然而谁都无法小瞧中东联邦最高领袖蔡睿宸的决心,因为这不是一个政客,在蔡睿宸的头上有太多的光环,国家元首,全球首富,科技界第一人,第一慈善家…但却不会有人说蔡睿宸是一个政客,因为所有政客所具备的特点,在蔡睿宸身上都找不到。
因此说,蔡睿宸不是一个会遵循政治游戏规则的人,也因此西方世界多次在蔡睿宸手上吃亏,因为政治上的那些规则,蔡睿宸都不会去遵守。
因此中东联邦与邻国的利益冲突,根本不会让中东联邦在制定政治和经济政策时小心弈弈,完全达不到消耗中东联邦国力和军力的目的。
而美国只有二个邻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可以如一名喜欢挑战的拳击手,随时找些敌人开心而产生凝聚力,从精通地缘政治学的美国政治家来说,这的确是他们的一种治国之策。
美国也可以在功成名就后,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地怡养天年,但这样的缺少紧迫感会使美国很快变成南美洲的懒散国家。
反观中东联邦却用不着找任何敌人,反而受地缘支配,它必须随时应付不管它愿不愿意的各种挑战,使得中东联邦卫队在挑战中,处于不停的壮大当中。
美国想给中东联邦寻找麻烦,试图消耗中东联邦的国力和军力,但恐怕一切都很难让美国如愿。”
美国智库的刊文内容,看似在吹捧中东联邦,贬低美国,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相反的,这篇智库的文章,实际上是在完全指出中东联邦其对国际政治和地缘格局的巨大威胁。
美国可以颐养天年,美国在美洲确实是没有敌人,但是美国在国际上的对手,却比中东联邦要多,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颐养天年一说,否则从二战之后的全球战争,最少可以减少百分之八十。
文章内容在尽可能地淡化美国的存在,也是为了衬托出中东联邦其巨大的威胁,在对抗之中成长,同时更是指出中东联邦最高领袖蔡睿宸其行事准则。
而这一点也确实是让全球各国无比头疼的问题,蔡睿宸确实和政客完全不同,很多时候都不讲游戏规则,也没有政客所谓的利益
换,手段简单
暴,人家是政治达不到的目的才用军事手段获得,蔡睿宸则是直接采取军事手段获得想要的利益。
而且到现在为止,谁也把不清楚蔡睿宸的脉搏,死了两个中东联邦的海外侨民,就直接出动大军,对印尼展开全面的军事打击。
这种事情,放在现代这种全球政治格局下,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毕竟全球政治局势对抗虽然紧张,但更多是在相互制约,战争毕竟是最后的选择。
而面对以西方国家为首的大量文章,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便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中东联邦威胁论,甚至美国大量的媒体,直接将蔡睿宸比作希特勒,称蔡睿宸是新时代的希特勒式人物。
而面对国际上的舆论,中东联邦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任由西方世界媒体在全球搅动风云。
而这种论调整整持续发酵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全世界估计都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中东联邦威胁论的存在。
上万篇的文章在这三个月之内涌现出来,遍布全球各国国家以及国际网络,甚至就连未来网络平台上,都充斥此类的文章。
然而不管是中东联邦还是蔡睿宸,在这三个月之内,都好像没事人一样,完全不做出理会。
就在所有人都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还有几天就将正式开幕的奥运会时,沉寂了一年多的蔡睿宸个人微博上,更新了一段文字:
“如果都认为我是国际安全形势的最大威胁,那我接受这个身份。”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国际上顿时掀起了热闹的讨论声,都在好奇,蔡睿宸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西方媒体都在宣传中东联邦的威胁论调,而沉默了三个月的时间,蔡睿宸第一次针对此事发表文章,却是一副心安理得的接受西方媒体强加在他身上的威胁头衔。
这让无数人深感好奇,难道蔡睿宸吃错药了,面对这种事情,难道不是应该解释一下,或者是反击一下,直接接受是什么鬼?
这一刻,没有人能够理解蔡睿宸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太直白了,谁都认为,蔡睿宸这句话肯定还有深层次的原因。
就在国际上为此议论纷纷的时候,中东联邦最要权利委员会也发表消息,内容十分的简单,将这三个月来,美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对东非和北非几个国家提供的军事装备援助事件,对全世界进行了公开。
在文章的最后,中东联邦最高权利委员会犀利的指出:“美国以及西方国家此举,是非洲和平最大的破坏者,将为此受到最严厉的制裁,并要为此承担一切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