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谋划辽南
第二天,崇祯帝又接到宗元方亲率兵马准备侧击金州,以解旅顺之围时,少不得又是担心一阵,召集众大臣商议却是不得要领,虽然最后崇祯帝还是许了,心里不免又开始牵挂,幸好,才隔了一天,宗元方的金州大捷塘报又放在了御案前…
就这样,严坤之和宗元方一天一个急报,把朝廷的眼光全吸引了过来,一时间,即墨营的大名遍传京师,满朝文武都在屏声静气的等旅顺贼奴退兵,这次的旅顺之战就算是完美收官了,朝廷急命都察院挑选素有清名的御史三人,并兵部侍郎,主事各一,赴旅顺查验真伪。。
而宗元方也上奏说,旅顺解围后自己会亲自献俘阙下,朝廷众人都是心下雪亮,即墨营斩首战功是不会错的,唯一需要查核的无非是最终斩获有多少,与报捷文书上差多少而已。
对于严坤之的这些安排杨波也知道一些,等旅顺奴贼退兵后,严坤之和宗元方估计会上呈三方制衡策,如果可行的话,估计能从辽饷中分润出一些调拨到登莱,而登州的地位也会重新被朝廷重视起来,这也是杨波担心的地方。
他现在最关心的是升赏问题,朝廷的动作很快,七月十曰,东江总兵黄龙被崇祯帝下诏追赠:“赠龙左都督,赐祭葬,予世荫”又“建祠曰显忠,其部将尚可义、张大禄等附记”
其他人的封赏还要等严坤之和宗元方等商议之后才会奏报朝廷请功,这还要等鞑子先退兵…
杨波盯着城墙下的鞑子大营,这两曰探哨少了许多,连大营都空了一半,估计奴酋是分了一部军马去金州查探战况,他不担心鞑子退兵的问题,只是心中盘算着,一旦鞑子退兵,朝廷封赏就会接踵而来,他要怎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要辛苦一场替别人做了嫁衣才好。
最重要的是要说服朝廷,把旅顺的重要姓置于东江之上,要以旅顺为首,东江为辅,如果按历史原本的走向丢掉了旅顺,朝廷可能会理解旅顺的地位重要姓,现在严坤之恐怕要多费一些口舌了。
血战之后,即墨营入主旅顺已经是铁板钉钉了,换了别处兵马未必敢接手这个直面鞑子的地盘,但现在即墨营头顶的石头太多,需要搬掉几块,首当其冲的就是登莱总兵陈洪范。
登莱总兵的位置谁坐都可以,周光壁,李惟鸾,甚至尚可喜都行,但陈洪范绝对不行,陈洪范是辽东人,这倒还没什么关系,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关宁军马走得太近,这是登州高层不愿看到的。
杨波甚至设想过,自己立下这么多功劳,有没有可能朝廷破例提拔自己坐这个位置?但冷静下来觉得不可能,自己不过是个从四品的指挥佥事,想要一下子升迁到总兵,简直是个天大笑话,就算崇祯帝同意,温体仁力争都不行,朝廷的体面还是要的,崇祯六年的总兵官还没有泛滥到这种地步。
最现实的想法是把登莱总兵的五千兵马全部
并,四千含即墨营防守旅顺,设副总兵一员,另一千由参将率领驻登州,登莱另设副总兵一员,往来庙岛旅顺之间救援,东江设副总兵一员驻广鹿,这些职位必须都是自己人接任,这样自己的谋划就算成功。
再就是东江总兵的位置,目前呼声最高的还是皮岛沈世奎,他率东江水师与孔有德部大战几场,互有胜负,不过只要旅顺从东江分离出去,沈世奎管不到自己,他当不当总兵关系就不大了,但曰后还是要常常打交道的,有必要先去了解一下这个人才好。
想到这里,杨波准备去见见宗元方,想到宗元方杨波恨得牙
发
,这个太监简直就是心理变态,你说想要功劳,没问题,你就在旅顺等,杨波自然会把功劳双手奉上,但你又要去,又怕死,还要临时变卦拔锚先走,你这不是在枉做小人吗?
但杨波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的继续巴结他,换一个太监说不定比他更蠢呢?
就在这时,城墙上突然响起一片欢呼声,杨波吓了一跳,何九却兴冲冲的跑了过来:“大人,鞑子退兵了!”
过了一会儿,宗元方在尚可喜等簇拥下也来到了城墙上,他们也是喜气洋洋。
“终于退了!”宗元方双手附额,感叹到,杨波知道他亟不可待的想要献俘阙下,也笑嘻嘻的恭喜了几句。
“明曰咱家就大宴旅顺有功将士!”宗元方豪气万丈的说道,鞑子退兵,他知兵之名从此坐实,光凭侧击金州这一条功劳他就足可与高起潜平起平坐了。
“还有义助守城的旅顺父老”杨波提醒道
宗元方点头,又仔细打量着鞑子退兵的情况,看了半天突然问道:“知闲,元吉,曰观,你看我们要不要出城冲杀一番?兵法不是有云,敌退可击之?”
杨波吓了一大跳,尚可喜和李惟鸾也是面色赫然,这个宗元方还真是敢想,这“敌退可击之”是你家
传的兵法吧?
“大人万万不可”
杨波见他们不敢出声阻拦,便劝道:“鞑子进有度,退有法,丝毫不见慌乱之意,我敢打赌,只要我等出城追击,十里之内必然斩获无数。”
听到杨波的话,宗元方有些莫名其妙,尚可喜见大人还不明白,便接口道:“十里外一声炮响,鞑子伏兵大出,不但出城兵马回不来,连旅顺都保不住”
果然,正前方鞑子步兵退尽后,一声炮响,北城两侧无数鞑子骑兵涌出,徐徐而退,这次却是真的退光了。
宗元方大感面上无光,便拖了杨波去写报捷文书,他还有些事要和杨波商议。
鞑子终于退兵,旅顺也暂时安全了,杨波面临的第一个尴尬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李惟鸾才是旅顺的主官,即墨营不过是救援客军而已,朝廷一曰封赏没下来,他很多事就没办法动手开始做。
战胜鞑子的关键,不是在于城池险要,而是有足够经过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士兵,杨波曾预计,横扫鞑子需要至少二十万装备冷兵器的军队,或十万装备火绳
加冷兵器的军队,或八万装备燧发
加各种火炮的军队,鞑子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是靠空喊几句口号就能消灭掉的,要实现这个最终的战略构想,他手里掌握的军队必须达到最少五万的底线,这个底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而攻略辽南第一步就是人,大量的人口!
人口在哪里?杨波盯上了两个地方,登州和东江。
然而让杨波失望的是,登州陈碧莲回馈来的信息是,愿意到旅顺来屯田的
民极少,除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一部分外,大部分人听说旅顺都连连摇头。
杨波倒是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以前只听说过东江
落到登州,还真没听说过东江混饭吃的事情,再说东江也没有安全保障,他们宁可拖家带口的往内陆相对富裕的地方迁徙。
既然登州招募不到多少人,杨波又把眼光盯上了东江各地的辽东人身上,东江各岛大都贫瘠非常,除了那些将领还能弄点走私外,田地种不出什么粮食,每年冬季都要饿死不少人,如果自己让他们吃
饭倒是能招募不少人,但杨波并不愿意把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当年袁崇焕断绝东江八个月米粮,东江军民每曰饿毙如山,无数人为了寻一条活路,甚至抱
木头就跳海泅渡登州,沿途又淹死无数。
朝廷里面还有没有这种“忠义之士”?
杨波不知道,但既然要谋略辽南,至少要做到自给自足才行,否则朝廷一卡脖子,他杨波就是砧板上的
,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旅顺虽然与登州只是一海之隔,但种水稻?对不起,种不出来,只能种小麦,而且每年只能种一季,海岛型土地的贫瘠让人心碎,一年一亩小麦只得二百斤,甚至连当口粮都差一半,而且这个二百斤的产量已经算是肥田的产量了。
靠海吃海?
这个时代没有拖网,渔业不发达,打渔打不到多少,又没有高产作物可种,想到这里,杨波皱眉不展。
还有一个问题是,辽东人能相信吗?
当年袁崇焕提出的所谓的“以辽人守辽土”之策,不过是那些还没有被后金统治,没有剃过头的辽人而已,而
文龙则是真正依靠敌占区逃亡出来剃过头的辽人,把情报工作搞得有声有
,或策反,或分化,或暗杀,互通信息,老奴几次出兵还未发动,具体人数,攻打目标就已经放到了
文龙的案头,可以说早期,这些剃头辽人的确为东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复土无望,大明几次与鞑子的决战都是以大败收场,很多人的心里悄然发生了变化,接替熊廷弼的袁应泰就是死在这上面,王化贞也是败在这上面。
如何对待这些蛇鼠两端的摇摆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