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下章
六百三十五章 皇佑之治(七)
 早朝,郑朗进奏:“陛下,七月河水浩大,臣又恐有商胡埽事发生,请派干僚,前去京东河北各州,决堤放水,以杀水势。”

 此策去年就在用了,河水浩大时,选择部分地区,放开河堤,卸掉水量。因此去年黄河没有出大问题。至于三月份河合永济渠,那是桃花水,谁都没有想到。这也是要命的,永济渠乃是杨广所修,通往幽州的大运河,幽州现在属于辽国,然北方驻扎着大量军队,需要很多物资,黄河水一进来,也带来大量沙,轻则北泛滥成灾,重则永济渠淤。但当时因为桃花水,水量不大,危害程度也不高。去年一年汛期皆不是很严重。卸水面积也不大,反对的大臣不多,但看到卸水区淤泥所产生的好处,既是用来选作卸水的区域,多是盐碱地或者低洼地区,不过大多时候这两者是同等的代名词,地势越低,盐碱含量越高。河水冲涮盐碱含量,部分淤泥沉淀,今年就看到效果了,庄稼长势很旺盛。

 去年老天给的过度期十分重要,若是汛水浩大,大家又没有看到好处,大肆洪,反对的大臣多,或者有一两清官往大堤上一躺,问题就来了,谁敢拉?在宋朝前期这个问题比在清朝更严重。

 今年就不行了,水势越来越大,尽管选择部分地区洪,然上游河水源源不断的涌来,水位线一直没有下降,局部地区反而一直在上升。想要洪,不可能小打小敲了。

 若不及时处理,黄河复决于大名府,没有商胡埽严重,可并水灾数发,镇定府与定州地区水灾更严重。要命的是这三个地区地势多平坦,一淹就是若大的地方。人口又多,大名府十万余户。真定府七万余户,定州接近五万户,三分之一百姓被淹,就是五十万人以上。

 镇定府与定州部分受灾地区不是黄河干地区。但还是黄河造成的,黄河北水势大,支流水不得,才使真定与定州产生严重水灾。但妙得很,一做事,指手划脚的人会有很多,不做事。黄河向北一个劲的淌,这么严重的问题,除贾昌朝说了一番不痛不的话后,再没有任何大臣进谏。

 终不是办法,就算今年让郑朗得逞,黄河分成数支入海,汛期外,水势越越慢。泥沙沉淀越来越快,后果会更严重。不过郑朗也没有办法,先让在自己任期不要出大事。以后再想良策。

 赵祯问道:“郑卿。何人去合适?”

 郑朗瞟了一眼下面的诸班臣工,看到王素,但摇了摇头,王素过份爱民,这是好事情,可爱得过份了,如此大面积的洪,定会有许多百姓反对,王素就会不忍,又瞅了瞅其他人。说道:“臣以为需两臣为使,用梁适为正使,王素为副使,前去主持,九月汛期结束,百姓安置妥当。回京返班。”

 梁适乃是最佳人选,不过怕梁适做得太过份,用王素掣肘。

 何郯说道:“郑朗,未免太重了。”

 梁适为西府副相,包拯从陕西调回,任知谏院,将王素迁为翰林学士,两人皆是朝廷重官,故何郯有此言。

 “一旦多出涝灾,影响千家万户,会有数万百姓丧命于洪水之中,重乎?”

 赵祯准旨。

 郑朗又将梁适与王素喊到东府,未雨绸缪,郑朗于去年就派官吏下去勘查沿河地形以及各地贫瘠盐碱度,故选择多处洪区,然后细心地绘制了十几张地图。

 将它们到梁适与王素手中,说道:“具体的选址何处,你们自己查看,但务必狠下心来,今年水势虽不及前年,却远远超过去年水位。不狠心,水势就不得杀。但要以百姓为本,每一处洪区百姓必须安置妥当。你们先去,我会随即让三司调五十万石粮食,以及五十万缗钱帛,供你们调度使用。”

 看着这些地图,梁适眼神很复杂。

 对此人郑朗没有什么好感,也没有太多恶感,君子不容其人,但是一个办实事的人。类似后来的吕惠卿,用得好是良臣,用得不好,就会噬主。是一把双刃剑,要看怎么用了。

 梁适不会想到郑朗心中居然是这个想法,此次下去略有些麻烦,决堤洪,肯定有百姓反对,弄不好就有言臣弹劾。但只能做得好,就是一个政绩,不亚于下去镀金。郑朗对他没有太排斥,与吴育等人截然不同,应不会害他。

 不过看着这个地图,心情有点儿复杂,这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绘制出来?皆说这两年天下大治,也没有看到郑朗做多少事,要么就是一个银行,可想取得效益还早着呢,要么就是一个农田水利法,也不过是在范仲淹重农桑法令上延展出来的新法。但天下居然就变好了,看到这十几张地图,才能明白天下为什么变好的。

 不是不言不行,做了,做了很多,只是大家没有看到。

 怀惴着地图,与王素离开京城,立即去河北,主要还是北,不象原有的黄河,有着悠久的河,许多河段乃是黄河自己开出来的,河段浅,又有一些官吏与当地大户不合理的堵堤,造成河面狭窄,故水势一大,更容易引起灾害。

 大片大片的洪区被放开,自京城东面开始,一直到黄河下游地区,郑朗所绘地图上一大半所选的洪区几乎全部打开,水势下去了。有水灾,可不严重,仅仅局部地区。

 似乎是一个好办法,更没有人想多事,提北一案。

 郑朗心里面很清楚,未必是好事,大多数地形经过蓄水后改造,能有一些收成了,下一回这些百姓还会让官员打开河堤放水洪?即便是今年,也有部分言臣进行弹劾,让郑朗了下去。以后呢?年收成四五斗的地不稀罕,年收成两石的地,会引起多少争议?

 暂且不管,那时估计自己多半不在京城。

 八月到来,郑朗去了郊外。看了看棉花收成。

 最适合河北地区种植的乃是北美洲细绒棉,不可能得到它们的种籽。岭南绒棉好,不挑地,只要经过数年进化。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可以种植这种棉花,但是产量低,棉纤维质差且短,连做棉布都必须加以蚕丝,才可以织出精美的布匹,否则布质会很次。于是让王素从西域弄来长绒棉,看看能不能种植。

 培育数年。没有成功,甚至结出的果实产生严重变异,倒是从江东带来的绒棉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慢慢适应河北的气候与地势。看了看樊家那块地的棉花,郑朗苦笑了。

 几个陪伴的大户主也笑了起来,难得的郑朗吃憋。

 不过他们的所作所为,终于让赵祯注意,不会几年辰光就会将所有北方种籽改良的。但在局部地区产生了作用。于是授其数人子女官职,是职官,表示朝廷对其义举嘉奖。

 郑朗又转到高梁地。

 长势很旺盛。反正是玩票质,每年砸上几万贯钱,一户不过分摊几千缗,不多,权当到京城各个行首哪里过了几夜。于是怎么好怎么办,但郑朗还是很不满意。

 天气渐渐没有那么热,初秋的风吹来,略略有些清凉的感觉,郑朗向四下眺望,这一块广大的独立区域除了高梁棉花外。还有豆,北方秋收的主要粮食便是豆与高梁。

 其实是不对的,应当是玉米。

 返回京城,继续观注水灾。

 灾害比他想像的要严重,尽管使用了郑氏洪法,不但不是治本之策。连今年的本也没有完全治。大雨还在陆续的下,一直到九月份,京城依然在飘着连绵的秋雨,大面积的洪,起到一些作用,黄河还是陆续出现一些小型的决堤,多数低洼处出现内涝。还有一处挡水土堤偷工减料,洪时土堤崩塌,导致后面不相干的两万多亩耕地全部被水淹没,一百多名百姓被水淹死。气得郑朗在中书要骂娘。

 但不是大臣不言,丁度本来准备上书深挖法(将黄河深挖,使河水变得更深,得更快,扯蛋的治河方法),还有贾昌朝为了返回京城而得到政绩的堵堤东归法(堵商胡埽决口,引水东,用了心思的,在诸策中也是最好的策略,但也不是好办法),还有一些人建议北法(择黄河新北疏理浚深),已经开始争吵。

 正是郑朗呆在中书,他从江东圩,到钱塘堤,再到三白渠,还有农田水利法,巨大的水利成就,让人望而生畏,又有他这个洪法苟且之。自高梁河一战败后,宋朝君臣习惯敬且了,反正不会再出大问题,也就得过且过。

 再次的得过且过,许多地区受到涝灾影响,也出现部分问题,但问题不大,因为郑朗的经营,粮食虽有浮动,涨价额度不高,受灾百姓也迅速安抚,还能说什么呢?

 一个隐患越积越深。

 黄河太头痛了,不去管,但有一个人大家必须要管,张尧佐。

 何郯母亲年老,想就家乡附近担任官员,以便照顾母亲,赵祯人化,让何郯以吏部员外郎直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治州。临行前何郯上奏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讲省官,范仲淹改革也涉及到减少官员,因为带着浓厚的朋质,未得功。贾昌期执政后推翻再推翻,就象司马光对待王安石变法一样,凡是王安石发生的所有法令,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翻,结果官员比以前更冗。

 如何解决冗官,何郯没有良策,只是提到减少恩荫数量,重要官员南郊祭除子孙外,许奏一名期亲,其他官员三年郊祭许奏期亲一人。而不是象现在滥赏无度。这是用现在恩荫法与范仲淹省官法折中之策,所有期亲一律不得恩荫,诸官不服,继续给官员恩荫期亲与门客机会,减少官员怨言。但实际官员恩荫数量减少,冗官速度会下降。

 第二件事就专讲张尧佐,张尧佐升官速度太快,又无政绩,下面多有怨言。他毕竟是张贵妃的长辈,给富贵合乎情理,但不是这样给的,为何不象对待李用和那样,只给官。不给权,一辈子富贵,官员又没有怨言,岂不是很好?况且陛下让三司并入中书乎?

 最后一句让赵祯乐了。
上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