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风云 下章
第三百五十一章 顽抗到底
 在两个小时的通话中,罗斯福与丘吉尔统一了观点。-

 这就是,红俄战败,并不意味着美英也会战败,只要美国在一九四四年顺利实现战时生产计划,那么美英仍然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英国必须坚持到一九四四年底,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能战败,不然仅凭美国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同时战胜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消极抵抗是行不通的。

 虽然在此之前,美英当局已经取消了在北非大西洋沿岸地区登陆的计划,但是罗斯福与丘吉尔都知道,当务之急是设法在某个地方牵制住中德兵力,让中德暂时没有能力集中力量攻打英国。

 这个地方,就是斯里兰卡。

 短期之内,至少在一九四三年内,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攻打英国本土,而且意大利也未必会在年内把舰队派过去。更重要的是,德军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够把用在德俄战场的数百万军队抽调回来,然后还得花几个月的时间让这些军队进行休整,并且针对新的战场进行必要的编制调整。在此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将以封锁与轰炸的方式来打击英国。

 至于登陆英国本土,肯定是一九四四年下半年的事。

 也就是说,短期之内,英国本土不会受到威胁。如此一来,也就不可能通过保卫英国本土来牵制住德军。

 至于中**队,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已经尽到全力。

 当时,罗斯福与丘吉尔都认识到,能够供美英做文章的,也就只有中东与南亚了。即英军必须在中东与南亚死守,绝对不能主动退却,不然中德势必会把庞大的兵力用到其他方向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英军在中东与南亚迅速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很有可能提前启动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计划。而且中国也会向欧洲派遣远征军,再加意大利,美英守住英国本土的可能非常渺茫。

 随后。在两国的高层会议,大部分高级官员与将领都承认这一点。

 问题是,仅凭英军,根本不可能守住中东与南亚。甚至没有能力在这两个战场给中德军队制造足够大的麻烦。

 拿南亚来说,当时驻扎在印度与斯里兰卡的英军虽然有一百多万,但是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大部分都是步兵,坦克战车不到五百辆。-作战飞机不到一千架,连口径在七十毫米以的火炮也不到一千门。要知道,中国陆军的一个装甲军,就拥有这么多重装备,而中国陆军在击败了俄军之后,能从大陆战场抽调十个装甲军与数倍于此的步兵军,可用兵力高达数百万。在南亚,就算把武装起来的殖民地部队算进去。英军的可用兵力也不到三百万。而且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军最缺的就是武器装备,特别是重型装备。

 为此,英国当局明确提出,美国必须尽快为英国皇家陆军提供一批重装备,而且得设法送往中东与南亚。不然就算英军肯守,也不见得守得住。只要中东与南亚丢失。美英就没有转圜余地了。

 罗斯福没有拒绝这个请求,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美国并不缺乏重装备。

 虽然美国的战争动员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才全部完成,但是从一九四一年底开始,美国的战争机器就开始加速运转,军事工业部门最先完成动员,军火的产量每个月都有百分之十以的增长速度。

 也就是说,当时美国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武器装备。

 别的不说,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底,摆放在纽约港里,准备送往英国的美式坦克就超过了三千辆!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些坦克,足够武装十个装甲师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武器装备送到战场去,即送到守卫中东与南亚的英军手里。

 地中海航线已被切断,基本没有什么好指望的。当时,唯一能用的,也有只有印度洋航线。

 这条航线从南非的德班起,沿非洲大陆东海岸北,经莫桑比克海峡到达西印度洋,再进入阿拉伯海西面的亚丁湾。在这里,航线分成了两条,一条是向西经亚丁湾进入红海,然后到达阿拉伯半岛西部港口,另外一条则是直接北,从阿曼湾进入波斯湾,到达阿拉伯半岛东部与伊朗的港口。

 相对而言,前一条航线还稍微安全一点。

 后一条航线需要深入阿拉伯海,也就得通过中国潜艇的主要活动海域,极容易遭到潜艇伏击。

 问题是,如果把物资送入红海,送到阿拉伯半岛西部港口,就得通过陆路送往主要集中在叙利亚与两河域的英军手里,而在阿拉伯半岛,根本没有铁路,即便是公路也没有几条。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在长达千公里的交通线,竟然没有一条河

 通过这条线路,少量运送一些物资还不是问题,可是要让其成为中东与南亚地区数百万英军的生命线,那就不可能了。

 如此一来,就得让船只冒险前往波斯湾。

 当然,最好能够直接前往印度西部港口。

 问题是,中国海军会对此无动于衷吗?

 对美英来说,最要紧的就是时间。

 原因很简单,中**队还没有攻占斯里兰卡,因此中国舰队到西印度洋活动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美国就有能力把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送到印度西部的港口去。

 当然,仅仅指望中**队暂时不发起攻击是不现实的事情。

 要知道,在红俄投降之前,就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中**队肯定会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攻打斯里兰卡。

 按照美英军方估计,运输工作至少得持续半年。

 别忘了,从美国本土到印度洋,在无法走地中海航线的情况下,船队就得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这样一来,一支从纽约出发的船队,至少需要四十天才能到达印度的港口,往返就需要八十天,加装卸货物所需的时间,一个运输周期在一百天左右,也就是三个半月才能往返一趟。

 当时,美英能够抽调出来的运输船只,至少需要往返两趟,才能够为中东与南亚的英军送去足够多的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

 斯里兰卡的英军能坚守半年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以斯里兰卡驻军的状况,别说半年,能不能在遭到攻击后坚守半个月都是个问题。

 要知道,当时部署在斯里兰卡的英军名义有十五万,但是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很多士兵甚至只分到了几发步子弹。

 真要打的话,英军根本守不了多久。

 为此,英军提出了一个不算太高的要求,即尽快向南亚地区增派一批作战飞机,增强驻军的空中作战能力。

 与运送武器装备相比,向南亚派遣作战飞机不算难事。

 当时,从美国本土到南亚,已经有一条可行的空中航线,即战机从美国本土东海岸地区起飞之后,首先飞往百慕大群岛,再飞往亚速尔群岛,然后飞往加那利群岛,接下来是西非的佛里敦、非洲大陆中部的乌干达、非洲之角的厄立特里亚、阿拉伯半岛的阿曼、最后飞越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西部的机场。

 虽然这条航线极为漫长,需要降落好几次,但是较为安全,沿途没有威胁。

 在英军提出要求之后,美军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八月初,第一批美式战斗机就从美国东部地区出发了。跟随出发的,还有运载必要的维护设备与零备件的运输机。此后,几乎每天都有一批规模在五十架左右的机群出发,在经过长达五天的漫长飞行之后到达南亚。

 美英向南亚增派航空兵,显然不是小事。

 七月底,中**方就收到了可靠情报,知道美英将死守南亚,并且会在近期向斯里兰卡增派一支作战力量。

 以当时的情况,谁都能想到,增派的肯定是航空兵。

 受此影响,冯承乾在八月初再次让李向龙推迟了攻打斯里兰卡的作战行动,并且要求北印度洋战区调整作战计划。

 只是,到了这个时候,李向龙反而认为没有必要攻打斯里兰卡了。

 说白了,既然英军打算死守斯里兰卡,那就让英军去收。为了减轻作战负担,完全有理由选择一个更容易攻打的目标。

 当然,如果这个目标有足够大的战略价值,那就更加理想了。

 在广袤的印度洋,并不缺乏这样的目标。

 九月六,李向龙乘专机回国。

 虽然陆军一再催促发起攻打斯里兰卡的作战行动,但是李向龙不为所动,又有冯承乾的支持,自然不会把陆军的要求放在心里。此时,李向龙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即放弃意义不大的斯里兰卡,或者说暂时不打斯里兰卡。只是,他的想法要变成现实,首先就需要得到冯承乾的支持。

 没有冯承乾的支持,他这个战区司令说的话根本不算数。

 为此,李向龙专程回去找冯承乾商量这件事…
上章 帝国风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