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言之漏
当白庸身陷逆转八阵图之中时,不但他看不见外面的情景,外面的人也看不见里面的变化,不免觉得有些无聊。倒是戏无涯功力远布阵的计帷幄,能够看穿内中的变化。
“计师弟好算计,使用阵法虽只一招,但将人困入其中,却可动连绵不绝的攻势。这下,就要看白师弟对阵法是否了解了,这到底布的是什么阵法?”
上官婵见农彪有意询问自己,于是道:“光从外边看有点像逆转八卦阵,不过阵法之道,不亲自入内探查,是无法辨别清楚的。白庸的阵法之术在我之上,想来没有问题。看,戏师叔面上
出了笑意,我想他应该要出来了。”
不出片刻,白庸果真从阵法中一跃而出。阵法遭破,再维持下去也毫无意义,计帷幄便将大阵散去,重新现出身影。
“这么快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显然师弟在阵法上的造诣颇深,但我却从没有听说过,看来是有意韬光养晦。”
白庸得意的一笑,像是自傲又像是挑衅道:“师兄,两招已过,该是第三招了,可不要留手啊。”
“哦,看师弟自信满满的样子,认为自己胜券在握了吗?这可不好,骄兵必败,别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一直以轻松平和心态应对的计帷幄似乎也被引动斗争之心,再无保留,运动全身道气,身体飞腾上半空,天地灵气疯狂涌动,风雷水火齐出,狂暴气流旋转,化为无形压力散向四周,围观弟子中根基稍差一些无不被
得
不过气,下意识的后退一步。
“风神呼,雷神鸣,坎离合卦——天元一击破苍穹!”
两招已过,倘若第三招还不能击败白庸,计帷幄可就无脸再战斗下去,被武道境界低于自己的人击败,即便以玄宗弟子的无争心态,也会被当成饭后茶前的笑料,这绝对是人生一大污点。
“风雷水火共集之招,计师弟这一招的威力已经突破
身境的极限,绝对不是白师弟能凭借自身修为接下来的。”
这话出于已经臻至天人境的农彪之口,周围弟子莫不是睁大了眼睛,翘观看白庸如何应对,心下猜测会用什么样的大绝招来力拼,还有不少弟子已经开始暗运道气,以免被等一下绝招对冲时产生的余劲波及而受伤。
主席台上作为监督的戏无涯也暗暗小心,准备在生意外的时候出手救人。
就在众人满怀紧张等待白庸运用绝招对抗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行动。
他从袖子中掏出一枚飞针法宝,输入道气,对着尚在蓄力中的计帷幄扔出。
“嗖”的一声,飞针穿透环绕计帷幄周身的护体道气,轻轻刺中他的丹田。
刹那间,汇聚的天地灵气暴走!风雷火水失控!
眼见要生爆炸,戏无涯正要出手,却见计帷幄闷哼一声,双手齐舞,反向运转招式,勉强散去汇聚起来的灵气,最后负伤落下。
“师弟,这只是第三招吧,难道你要毁约?”
计帷幄的疑问也是众弟子的疑问,他们也完全不明白,为什么白庸要在第三招时出手攻击,难道是之前在没察觉的地方过掉了一招了?
然而白庸没有解释,而是装傻道:“毁约?我不明白师兄在说什么?”
该不会要说兵不厌诈吧,在同门比试中以不守信用来取胜,这样的手段令计帷幄也有些恼怒:“你在说笑吗?不是你说要先让三招的吗?”
“哦,原来师兄说的是这件事啊,”白庸一拍脑门,反问道“可是,师兄不是拒绝了吗?”
计帷幄愕然。
戏无涯愕然。
全场弟子愕然。
上官婵一个人捂着嘴在那偷笑,她很想仰天大笑,可惜在外人面前,不得不强行忍耐。
的确,一开始白庸提出要让三招的时候,计帷幄的确开口拒绝了,而白庸也没有坚持言,从这里看的确是没有答应要让三招。
可是,既然你不准备让三招,为什么前面两招又是只守不攻?
当然,要守要攻也全凭你的心意,并没有人规定说一定不能这么做。
可是,打完两招的时候,为什么又要强调第三招呢?
当然,他说注意第三招并没有任何不对,也没有说诸如“只剩下最后一招”“这是让你的第三招”这类能够和让三招直接联系得上的话语。
可是,可是…
弟子们有无数的可是,却偏偏拿不出最有利的证据,能直接证明白庸决定让三招,就像喉咙里卡了一
刺,不吐不快,却又吐不出来。因为一切都是他们自己想当然认为的,或者说,是被you导的…
算起来,在场最委屈的应该就是台上的计帷幄,莫名其妙的遭受术法反噬,就算当场破口大骂也纯属正常。然而他在一阵无语愣之后,突然仰天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师弟好计策!从一开始我就落入你的算计了,这一局,我输得心服口服。”
他一挥衣袖,从台上下来,主动认输。
以计帷幄的性格,比起武力上的较量,智力上的胜负更能让他心悦诚服,所以即便他还有一战之力,在明白自己中计之后,就坦然放弃了。
没有什么不服的,在拼第二招的时候,也同样有蓄力的阶段,他却故意留了一手,装成全力施为的样子,实际上却是随时可以中断而不受任何反噬,一旦白庸抢招出手,他就能立即回击。然而白庸忍住了,没有出手,从而误导了他的判断,决定在第三招时全力以赴。在这一小段的斗智中,他已然输了一回。
真要论起来,计帷幄若是全力相对,白庸这样的小计谋肯定失效——但反过来讲,白庸何尝不是料定以计师兄的性格,绝对不会在比斗中跟自己较真,才布下这样耍赖的计谋。
并非他不想筹谋更加
妙的计策,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语言陷阱就能达成目的,又何必多此一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