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行 下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后勤准备
 “二十万…二十万…”杨华心中烦闷吐,每进去一口气,肺叶就火辣辣得疼得钻心:“高昌,算算龙卫军手头还有多少钱?”

 这里是高昌的家,院子里搭建了一个高大的葡萄架子,坐在下面很是凉。

 呆在后勤司的平房里实在热得受不了,杨华索跑到高昌家的院子里来看帐本。

 此刻正值上午,后勤司的人满满坐了一院,帐本堆积如山,算盘声不绝于耳。

 听杨华这么问,高昌吃惊地看着杨华:“将军,难道你想自己掏包不成?”

 “国难当头,实在不行也只能这样了,维持多久算多久吧。”杨华就是弄不明白。第三次太原之战马上就要开打,朝廷又派出二十二万人的大军,可以说是精锐尽出。

 按说这种规模的国战,当倾尽全力,力求一举成功。现在,种师中、姚古、张灏三支部队被金军击溃,对大宋朝的打击是沉重的。但就目前形势而言,解太原之围还是有可能的。

 首先宗翰主力还在云中避暑,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南下的迹象。

 合二十万宋军之力,如果不出意外,打败银术可不到三万人的部队应该没任何问题。

 想来皇帝对这次战役还是很有信心的,否则也不可能集中这么多部队于黄河以北方。

 但问题是,皇帝只愿意掏二十万贯军费。多一文也不肯出。这就让杨华不可理解了,这么大的军事行动,直接关系到大宋的国运,正该调集大宋手头所有资源配合啊。可这种奇怪的事情就是发生了。

 这个皇帝还真是随心所。想一出是一出。顽童一样。

 先前一战表面上看来。主要责任在种师中地轻率冒进。焦安节畏敌如虎。但真正地原因还在北宋地军制上面。如果没有枢秘院在背后指手画脚。督促种师中尽快进军。小种也不至于抛下后勤辎重轻车冒进。

 枢秘院那边杨华没办法。而大宋地祖宗之法他也没能力改变。唯一所能做地就是在大战来临时组织好后勤供给。让前线不至于因为供给不上而出问题。

 “恩。”听杨华这么说。高昌也懒得多说。反正家业是你杨华地。你自己要糟蹋。也怪不了我:“军中金银加起来有二十六万贯。走私私盐。赚了二十一万六千四百贯。一共四十七万六千。这点钱。若都拿出来。也只够大军支撑十天。杯水车薪。毫无意义。”

 “才这么点啊。若是抓紧时间再走私两次呢?”现在是六月中旬。依杨华看来。二十二万大军地调动集结。到布防到位。怎么也得二十天。二十天。足够再走私一次了。

 “能再赚多少。有什么意义?”高昌叹息着说:“将军大概忘记了一点。所谓军费。并不都是钱啊。还需要大量地物资。军服、粮草、器械、葯物、雇佣地民夫。你光抱着一大堆铜钱能做什么用?”杨华本就是一个经济学盲。一心只说钱。就算有钱。没有物资。你有能怎么样?高昌心中很是不以为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听高昌提起,杨华这才醒悟过来。现在整个山西都变成了一个大战场,物价更是贵得离谱。

 三个月前,山西的米价一直维持在每石四五百钱的水准,大约相当于现代人民币一块钱一斤的水平。到现在,已经涨到每石三千钱,也就是说,每斤大米要六块钱人民币。而且,随着战争地升级。米价还会继续飙升。

 记忆中,恍惚记得,在前世,杨华曾经看过一个资料。在南宋初年,米价最高时达到过惊人的三万钱一石,大约相当与现代的六百块钱一斤。在南宋绍兴十年,南宋政权稳固之后,米价任然高达两千钱。

 一直以来,米价都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从米价来看。就可知道山西的经济此刻已经被金人的西路军摧残到何等地步。山西如此,河北那边也是如此。

 现在就算杨华弄再多钱。也未必能买到足够的物资。

 一想起这些,杨华肺中又是一疼,额上沁出了一层细汗。

 见杨华伤口疼得厉害,一个美妇人端着一盆热水走过来,拧了一张棉巾温柔地给他擦着额头。

 杨华闭上眼睛休息良久,这才缓过劲来,笑着对高昌说:“高昌,你这家伙还真会享受啊,屋子里居然养了这么一个温柔体贴的美人。老子贵为观察使也没你活得自在。”

 斑昌道:“大人,这个美妾还是大人您赏赐给小人的,你忘记了?”

 杨华看了一眼那个妇人窈窕地身资,微笑:“早知道就不给你了。对了,除了囤积必要的金银外,铜钱就不要存得太多,尽量换成物资吧。尤其是粮食,还得多准备些。”一想起那天那个烂眼圈的老人说今年冬天有大灾,杨华心中就有些发紧。

 “好地。”不过,高昌还是提醒杨华:“大人,二十万大军啊,要吃要喝要,你该怎么办呢?”

 杨华一摊手“我又能怎么办?李纲大人把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我,只能拾漏补缺,头疼医头脚通医脚,走一步看一步了。”

 “只怕大人到时候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大人也是沙场宿将,当知道其中的厉害。战场之上是打不得马虎眼的。”

 杨华烦躁地摘下额上的巾仍到桌子上:“我有能怎么样,就算把我那点家底子全贴进去,也维持不了几天。”

 “地里的麦子成了。”

 “什么。”

 “隆德府地里的麦子成了,全割了,应该能维持一场为时一月的大战。”高昌淡淡地说:“就看大人是否能下得去那个手了。”

 “说说你的意思。”杨华不动声地看着他。

 斑昌道:“现在是六月中旬,正是小麦地收割季节。我已经计算过,整个隆德府可收麦子二十万石,若将军把今年的夏税截留了,可得八万石小麦。”北宋的赋税由两部分组成:实物和现钱。

 实物主要是粮食和布匹,这可是杨华急需的战略物资。

 斑昌又说:“若将军截留夏税。将来若朝廷追究下来,只怕您会有大麻烦。”

 杨华嘿嘿一笑:“也不是不可以,我杨华本就是一个跋扈将军,身上的麻烦还嫌少呢!就这么办,提前征税。对了,相州那边也要派人去同汪知府说一句。我龙卫军地私盐的提成就不要现钱了,全部换成粮食。你计算一下,包括正常的赋税和强制征收,我们一共可以筹集多少粮食和布匹?”

 斑昌很快计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粮食十万石,食用食一万斤、上好细麻布四千匹、麻布六千匹。生铁一万斤,铁两千斤、桐油五百斤、火油六百斤、葯材三千斤、各类竹材木材无法统计。

 还需征发两万民夫,六千头大牲口。

 “竭地之所出啊!”杨华叹息一声:“这就是隆德府地战争潜力,经此一役,我隆德府算是元气大伤了。就这么办吧。”

 就目前看来。十万石粮食供给二十万大军食用。问题是,这些粮食还不可能全部落到每个士兵头上。路上负责运输的民夫要吃粮食,牲口要吃粮食。等运抵目地地。只余五万石不到。摊到每个士兵头上,也不过二十斤的样子。

 加上各路大军自带的粮草,每人也不过三十斤的样子。

 在战争状态下,以每人每天吃三斤计算,只能够维持十天。节约点,可以维持二十天。这还不算牲口的嚼裹。

 也就是说,以统一计算下来,二十万人的北宋大军只能够进行一次为期十五天的大规模战役。十五天只内若不能解决战斗,等待他们地就是又一场大败。

 要想截留隆得府地夏税并不是杨华一个人说了算。他当然可以不顾一切地蛮干,只要能打败金军,个人地荣辱算不了什么。可是,只怕事情还没办法,就被人制止了,如此一来,不但不能征集到足够地物资,自己也要被监察院御使们弹劾得满头是包。

 这事还得拉李纲下水才行,当今皇帝虽然是个顽童性格。但最怕李纲。只要有李纲出面,事情或有可为。

 “可以。”李纲很爽快地点了点头:“可以截留,我马上给天子写一份奏折,请他降下恩旨同意我等所求。”

 “只怕陛下不会答应的。”杨华苦笑。

 李纲沉片刻,立即道:“成,暂时瞒过陛下,等这一仗打完再说。只要能成功救援太原,天子想来也不会怪罪地。”

 “是,末将这就去收税。”

 “你等等。”李纲叫住杨华:“我准备在下月中旬对太原之敌发起总攻。时间紧迫。你务必在一个月之内将一应钱粮物资准备妥当,抓紧点。”

 “这么快?”杨华头上热汗滚滚:“大人。是不是在延后一些时间。”

 “不行!”李纲斩钉截铁地说:“宗翰主力随时都有可能南下,此战必须在秋天前结束,我们等不起。再说了,朝廷政令朝令夕改,今天喊打,明天未必不去割地求和。”

 “是。对了,物资真的不够,要不,其他几个州府的夏税并截留了?”杨华试探着问。

 李纲苦笑:“杨华,你在隆得可算是军政统领,说话就算数。其他州的官员未必肯这么干,也没权利这么干。”

 “明白了,我这就下去准备人手割麦子。”

 看着杨华离去的背影,李纲心中烦闷:“真是锐意进取啊!若朝廷的官僚们都这样,何至于弄成现今这个局面。”

 李纲这个河北宣抚司其实并不好干,所不是领旨处理了姚古地了一万二千直属军队,还真是光杆司令一个。其余四路军马都是骄兵悍将,只怕不会将他这个文人看在眼里。

 朝廷让他这么一个文人主持山西军事本身就是个命,实际上,大概是皇帝在位已久,权位逐渐稳固。有李纲这个强力宰相在身边,感觉非常不自在。加上朝中各部公卿都嫉恨李纲大权在握。就借种师道在听到弟弟种师中战死之后,卧病在的机会,建议皇帝调李纲来山西主持。

 皇帝早就有些烦李纲这个宰相,见此情形,就来了个顺水推舟,将李纲一脚踢出了决策中枢。

 回想去皇帝刚继位时视李纲为保驾擎天一柱。又看到自己现在的处境,李纲恍若隔世。他想不通皇帝自己会这么对自己。

 李纲却不知道,皇帝赵桓作为最高执政者,虽然比老爹有所作为,也能注意纳谏,但面对李纲这样功高震主、直言不讳的大臣,私心里还是猜忌“疑其以军民胁己。”特别是大学士陈东上书引起东京大一事,更是让皇帝悚然而惊…什么时候李纲地威望大到这种地步了?若他在京城在弄出些事情来。他这个皇帝的位置坐着也不安生。

 所以,把李纲外放出去承担巨大风险,是小器量的君主必然所为。

 李纲来山西。手头无兵无钱,自然办不成什么事。他离开东京的时候,考虑到军中缺马,向皇帝提出要让国库出钱在民间买一千匹战马。

 皇帝刚赔了金人一大笔钱,哪里肯拿钱出来,回道:“宣抚司搜罗匹马,事属騒扰,不可施行。”

 李纲失望之余,又提出要一百万贯地军费。皇帝说要钱可以,但不能给你这么多,军队若吃了,就不肯出力死战。

 听到这话,李纲气得几乎吐血…-古人云:酒足饭才能出战,怎么一到皇帝口里,吃饭的士兵反没有战斗力了,这又是什么歪理?

 而主管财政的宰相耿南仲也怪气地说:“当今国库空虚,连皇上也要节衣缩食。每餐饭只有七十道菜,何来如许闲钱?”最后只批下来二十万。

 李纲一介文人,让他去领军,等于是让他去送死。山西的形势恶劣到如此地步,在来隆德之前,他的心情是非常灰暗地。

 在走之前,李纲一赌气将尚书右丞、知枢密院事地两到任命敕书,一起缴纳了上去,辞职不干。

 皇帝借这个机会很爽快地免去了李纲的这两个职务。

 李纲领衔的河北宣抚司无兵、无钱。现在又不是宰相。自然节制不了折可求他们。按照大宋朝用兵的规矩,军队的行军路线。和怎么打权利都在千里之外的枢秘院手里,而枢秘院又直接对皇帝负责。

 因此,李纲虽然是河北宣抚使,名义上可以节制河北、山西诸军。但时间上只能居中协调,却没有直接的军权。

 事权不专,指挥不畅,多路大军虽然总数达二十二万之巨,相互之间却不相统辖。正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第三次太原保卫战就这么在皇帝地授意下,如同儿戏般地开始。

 套用一句用俗套的话来说:历史地车轮又开始滚动了。

 只不过,北宋这辆失去控制地大车滚动的方向是深渊。

 非历史专业出身的杨华还一心以为,只要作好后勤工作,保证前线将士有饭吃,这一仗就能打赢。

 六月十三,隆德府提前征收靖康一年的夏税。杨华也带着龙卫军两千人,曹成乡军一千人马,下到田间地头,帮百姓抢收夏粮。

 PS:最近两天不打算写战争舒缓一下情绪,不知读者有什么意见,可在书评栏留言给我。

 因最近起点卡得厉害,也没怎么上号管理书评栏,还请谅解但每个读者的留言作者还是认真看了的。找时间统一派发华吧

 另:还请继续月票支持,新书期月票真的很重要啊!

 谢谢大家!
上章 宋行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