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湘城
湖南,史称“潇湘”、“三湘”、“芙蓉国”,简称“湘”,其名字来历之多可谓广矣,地域传说之多可谓博矣,湖南之名就源于其地处
庭湖以南。
唐代安史之
后置湖南观察使,辖区包括
庭湖以南,湘资二水
域七州之地,湖南之名故此得来,揣想其渊源
长的历史文化,辉煌无比,令人心神向往,悠然前行。
列车从四川境内出发,顺着大巴山的脊梁一路北上,望秦岭,入陕西,转而向东,再过湖北,沿着常德、益
南下,第二天傍晚时分抵达湘省会长沙。
接连两天都是大雨伴随,雨脚从四川一直追到湖南,因此,此次无缘得见
庭湖,错过名闻天下的
庭
,略有遗憾,却也为铁路两旁乍现波光的小湖而不断惊喜连连,平地风景与西南腹地的群岭峻峭大不同,再朝东,就是华东地区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地带,湖南就处于云贵高原到东南山丘、南岭山地汉平原之间的
替过渡区。
初到长沙,并没有感觉不习惯,湖南人嗜食辣椒,较四川有过之而无不及。
言语上也似曾相似,我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华盛花园,临下车时,的哥对我说“你泊粥你泊粥”,听着就象“你不走你不走”,愣了一下,我不走打劫么?随即反应过来,他是跟我客气呢,其实是说“你慢走你慢走”
长沙人讲话鼻音重,多是平调,爱在末尾用“哒”,好象我们常用的“嘛”,没有特别的含义,估计是语气助词,看来四川人对付湖南话应该不成问题哒。
朋友昨夜玩通宵游戏刚刚睡下,我起个大早,独自出门溜达。
长沙不大,而且还偏小,没有大都市喧嚣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嘈杂声,一切都是静静的,因为城市小,所以很容易就熟悉了,不用担心迷路,也不用担心黑
的数人头,长沙自顾自的生活,象小家碧玉一般娴雅着,温静着,友爱着。
一连几天的雨,把这座城市清洗得格外
净,耿耿皎洁的还有路边的大香樟树,那是长沙的市树,非常漂亮,油亮碧绿的叶子伸展开来,亭亭冠盖,走在下面一身清凉。
从住地长岭去市中心要经过一座立
桥,桥头目即处就是一株大香樟,
拔的树身直冲而上,与桥面平,冷漠的公路从此起,似乎即将进入碧碧森森的原始森林,上桥下桥都能看见它,出城入城从桥上来来去去,心里乐不可兹。
长沙临水,所以称为“潇湘”,连续数天都在雨里度过,晚上再伴着雨声入眠。
据考证“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
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为何称为“三湘”?说法甚多。
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
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
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
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
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
多雨而水厚的长沙被一分为二,湘江滔滔南来,穿城而过,再汩汩北去,过昭山而入城,经三汊矶又转向西北,至乔口而出望城县,再过岳
入
庭,
经长沙市境约25公里,整座城因此而呈对称分布。
天气好的时候,站在著名的岳麓山上可以把长沙城一眼望遍,想象当年武汉失守前夕,长沙被烈火焚城,在岳麓山上观望那场长沙大火,心惊胆战,大火是如何焚毁了这座古城,真是心痛之至,再见如今重建之后的城市,美丽而秀气,不免对身边的湘人们敬佩三分,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呵。
岳麓山上,主人一个不察被我带迷路,只有硬了头皮朝前走,两人在密林里钻进钻出,爬坡翻岭,错过岳麓书院,错过爱晚亭,错过许多本该拜访的长沙风物情景,倒是拣了无数遗憾在心里,五个小时的跋涉以后,终于从山里走了出来,
面撞上湘江,安慰自己说,地球是圆的,一直走一直走,总会走到哒。
沿江正筑路,路面泥泞不堪,阻了归路,加上方向相反,自己又跟橘子州擦肩而过,遗憾倍深,那座美丽的小岛只来得及从车窗里遥遥望一眼,听说岛上民众生息繁衍,自成乐园,路筑成后,湘江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这般景象只有留待我再到长沙时。
夜里,大雨倾盆,我坐电脑前,那厮在客厅里忽然问我:“阿巫,你知道长沙又叫芙蓉国吗?”
他不是雅人,却来考我
白雪的问题,瞪他一眼,不忿的说,咱只知道蓉城是成都。后来才明白“芙蓉国”确是湖南别称,来自“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大概因为当时湘江
域多植芙蓉,所以有芙蓉国之称,自那句“芙蓉国里尽朝晖”问世后,湖南就被普遍称为“芙蓉国”哒。
关于湘地,有一联写道: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
应识九歌心。
三户地,指楚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联中的意思看得不大明白,猜想那是励人心志的,到得离开长沙时,几个人一起送我上机,飞机在长沙近郊盘旋了几分钟,从空中鸟瞰长沙,状似芙蓉,阡陌交通,山水灵秀,娇媚万般,忽忽有点明白屈原愤投汨罗江的心境,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
,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