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暗地纯白文集 下章
在沉默中禁声————《thepia
  这是一个疏离的灵魂。在它的笼罩之中,她可以拒绝整个世界,让内心的孤独沉默…   

  6岁那年的失声是她宿命的超脱,从此便与钢琴为伴。说不清是谁控制着谁,她把自己的灵魂锢在那架钢琴之中,但在琴声响起的那一瞬间,对她却似乎又像是一场释放。

 她叫爱达。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携着九岁的女儿和她的钢琴飘洋过海,为完成这一场换式的婚姻。素未谋面的丈夫斯图尔特是美国殖民者,在第二天的清晨,带着当地的土著,接他的新娘。

 同行者中,还有一位叫做贝因的男子。

 由于路途艰难,斯图尔特断然决定舍弃钢琴。静寂孤独的海滩上,爱达痛苦的望着渐渐远去的钢琴。在那一刻,她的心便已永远无法跟随着那个叫斯图尔特的男子前行…

 庸俗的小岛生活让她不安。钢琴似乎时刻在召唤着她的回归,无奈之中,她沿着乔木丛中泥泞的小道来到了贝因住所…

 双手伸进木板的罅隙,泻着孤独却骄傲的微笑。当琴声再一次响起,她轻柔而足的闭上了双眼。她从黎明演奏到了黄昏,他只是默默的聆听。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的一个女子,沉默之中,似乎有着莫大的力量在她的体内暗涌。

 第二天,他以土地作为条件向斯图尔特换那架钢琴,千心万苦且小心翼翼的把它搬到了自己的家中,并向斯图尔特要求爱达做他的钢琴教师。她极力反对却又无能为力,她恨那个连字都不识一个的俗男子。但当她发现他已找人为她调试好了钢琴时,她接受了这个学生。

 但他拒绝她教他钢琴,他说他只想听到她的琴声。

 她惊异的望着他的脸,开始他们的第一堂“课”

 每,在她或晴或的琴声之中,贝因渐渐爱上了这个独特的女子。他要她用身体来换本属于她的钢琴,27个黑键是他们这场契约的终结,他让她把裙子掀起,用手指轻轻‮摩抚‬着她袜子上的一个破口,那是她灵魂的出口,身体微微的随之一颤,她的眼中似乎多了许多以往不曾有过的光亮。

 在一次之后,他开始对这种爱情的表达而痛苦。

 爱的确需要方式,他告诉她,如此,你像个女,所以,我并不快乐。他叫人把钢琴搬回她的住处。他说这场换就如此终结吧!

 她愤怒的看着他沮丧的脸,在她转身离去以后,他便大病了一场。

 第二天,她再次推开了他的家门。

 他终于明白她爱着他。但他需要她的证实,他告诉她,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明天请你依旧前来…而偷窥者斯图尔特终于发现一切,他把爱达母女囚在了屋中。

 “我爱你,贝因”

 她在出的白色琴键上刻下了对他的承诺,虽然他只字不识。她让女儿替她传达,但小女孩却选择了通往父亲土地的山路,愤怒之中,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她的食指。

 她恍惚的望着雨瓢泼天空,努力向着他的住处前行,终于她倒在了淤泥之中,黑色的礼服像一朵张扬的鲜花颓败的绽放然后枯萎…

 在一个夜里,斯图尔特端着来到了贝因的木屋。

 “你是害怕我的。”

 斯幽暗的说,微笑掩不住他心中的脆弱。

 “听过她的声音吗?我听过,她反复的告诉我,让贝因带我离开这里。”

 斯终于放弃了最后的希望,成全了爱达和贝因。

 离开的时候,他体贴的为她安置好了她的钢琴,船行至在海中央的时候,她却决定抛弃这载满她痛苦记忆的钢琴。

 在钢琴坠入海中的那一瞬间,她被捆绑钢琴的绳索牵带到了海中。这或许是她过去灵魂的选择,但她毅然决定和那段岁月告别,终于在下沉之中,丢掉了那只满绳索的鞋子,只身游回海面,和他重逢。

 当金属的假指与钢琴键相撞时,她已经成了当地的钢琴教师。金属与琴键的碰撞发出了一种奇特的声响。它融入了这美妙合谐的音符之中,创造着另一种完美的旋律。 

 她决定重新学习开口说话,在寂静中,他微笑着抱住了她的身体…

 离氤氲,丝丝婉裂。 

 1993年,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编剧并执导了这部名为《钢琴课》的电影,由不甚美丽却魅力非凡的女子霍利·亨特担纲主演。

 唯美感的剧情,恬淡清冷的调,整个影片彷似一个完美女子的身体,如此抒情却动人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如果以一个男人的方式去欣赏如此一部纯女化影片,那么两情感的差异势必会带来某些根本的误解。或许女化题材的电影永远都不适合用评论文字或者语言加以描述,这种形而下的感意识只能用来默默地感受升腾,而任何理性和现实化的事物只会是变成误解的源。

 似乎没有任何的象征现实的意义,一切的剧情只凭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展开,美丽、平静,却有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

 《钢琴课》便是这样一部让人不敢轻易去碰触的女电影。

 霍利·亨特并不是一个貌美的女子,甚至在她的脸上你能读到一种岁月堆积起的无奈。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真正的女:熠熠发光的眼睛,柔软抒情的双手,动情优美的姿态…在她每一处细微的肢体表达之中,无不折着她那颗温润而细腻的心。同时她又是坚强的,对情夫爱,对丈夫恨,都是如此的鲜明且又执著。

 大雨滂沱的丛林之中,丈夫用斧头砍断了她的手指,她倔强却又踉跄的奔向情人的住所,神情恍惚却无比清醒,死也不肯出她那只被毁灭的右手,作为女人,她相信自己是一个艺术体,手指的坠地,是这件艺术体的破碎,也是对她尊严的亵渎。

 断指前的爱达对于女这个概念在意志里是有超越的,说她超越是因为她的疏离,她理想化的诠释,这是一个注重精神的女子,世俗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伤痕却没有刻下印记。

 她似乎更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直有某种坚持存在于她的心中,或许是对沉默姿态的坚持,对单纯清澈以及矜贵的坚持。

 而对于这种单纯的坚持,却正是女电影永远想要表现的主题,如《黑暗中的舞者》,如《人鬼情》…中途如果有人欣赏,那么这个女子会获得幸福,否则坚持的后果便只有死亡,死于纯真的静。贝因是爱达的幸福,左手的食指换来了她的另一次重生,从与钢琴分离的时刻,那段苍白的生命便永远的与她分裂而开。

 音乐需要让人付出灵魂,说不清遭遇钢琴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我想,真正锢爱达的不是钢琴却是世俗的肮脏,音乐为她隔绝开了这些的细菌,从此她便学会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

 而爱人是她的抗体,让她重新获得了回到地面之上的勇气,决定开口说话,勇敢去面对这个一直陌生世界。

 这个女人从此完整。

 贝因。爱达的情人,一个糙且又生硬的男子。有着深深的法令纹路与猫似的双目。他原始的像一只小兽,野郁、雄。有着自然般野的力量,同样纯粹的坚持。他把钢琴从空无一人的海滩搬到了他的家中,从此她高贵的灵魂在安静温和的小木屋中,终于开始逐渐变得暖温情。

 而她不过也只是一个女人,同样需要爱。而她一直游离的太久,惟有生活才可以予她所要,在贝因的爱抚之中,很自然地,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坠地的路径。

 女力量觉醒之时,必是强大且美丽的。充满着超越理性的神奇和幻妙。在那个夜里,斯图尔特愤愤的告诉贝因。

 “我听过她的声音,她告诉我,她要离开这里,和贝因一起。”

 看到这里的时候,幽幽的笑,以男人的身体来呈现女人的意志,似乎是女导演对大男子主义的嘲讽。能拥有这样独特的表达,坎皮恩的确是一位奇异的女子。

 爱达是为自己而活的女人。

 某种意义上,她不是一个现世的女子,非现实在她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女儿,她不象是一位母亲,既没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又不懂得掩饰,和女儿恣意的呈现她与情人快乐的姿态并让女儿为她和情夫传递爱意,对丈夫,她不象是一个子,背叛的时候毫不犹豫亦从不让丈夫碰触她的身体…

 对于世俗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亵渎。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她是有超越的,但她毕竟活在地面之上,必须和其他人同样受到应有惩罚。

 所以,我不同意把斯图尔特当作影片中的一个恶人,对于他对爱达的暴行,是可以原谅的,他不过只是一个“人”而已。与爱达和贝因不同,这是影片中的一个现实人物。他代替世俗惩罚了自己的子。

 对于这场偿还的对错,我们早已失掉了评价的意义。

 很多人认为,让爱达在海中选择死亡,或许才是电影最好的蓝本。

 但敢于面对世俗,并坦然的接受。正是坎皮恩优于其他女导演的地方。一个真正高贵的灵魂,不一定这会属于天堂。真正意义上超脱不一定是一种最完美的结束,而对于女人,生命的幸福才是她们最美的结局。

 于是,我们很坦然的理解了在海水之中,在钢琴和爱人之间,爱达选择了生还的原因。

 对于她,这的确是一场分裂。从此,她幻化做另一个女子来到了爱人面前,依旧美丽,依旧清澈…

 当他与她的灵魂第一次真正相见的时候,在孤寂空旷的海边琴声为伴;当他第一次为她把灵魂释放而出的时候,她的身体不住轻轻的颤抖;当她的手指被无情砍下的时候,她记得找他的路;当钢琴要她在它与他之间作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她奋力游回了海面;当他为她戴上那只金属假指的刹那,她决定从此勇敢的面对生活…

 沉湎于一个人的世界,孤独的起舞的女人。当她的灵魂被一个男子唤醒的时候,她才真正拥有了一个美丽的身体。

 沉沉的琴声,幽幽的清冷,让我们轻轻的捂住自己的眼睛,静静的微笑。默默等待着那场幸福的到来,在这场沉默之中共同声。
上章 暗地纯白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