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哲学
尼采的哲学观有一个根本出发点,就是认为任何一种哲学与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的个性不可分离。他说:“人只要有其个性,就必定有其个性的哲学,然而其间有明显的区别。在一人是他的缺陷化为哲学,在另一人是他的富足和力量化为哲学。前者需要哲学是为了作为支撑、镇静、物药、解
、升华、自我疏远;在后者哲学仅是一种美丽的奢侈,至多是一种得胜之感激的
欣,终于要以宇宙的大楷写在观念的天上。”哲学或者作为个性缺陷的补救,或者作为个性丰
的庆祝,总之是发于个性又是体现个性的。
在这里,尼采将哲学化为两类,我暂且这样称呼它们:一类缺陷哲学;一类是富足哲学。
前者以庄子、苏轼为代表;后者以孔子为代表。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极深,而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
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
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这是一种自我解
,也是自我疏远。同样苏轼一生仕途沉浮不定,壮志难酬,
受苦难,他唯以乐观豁达支撑自我,解
自我。现实中的不自由、不得志,化为二人超脱豁达的人生观。这种人生态度是对他们个性缺陷的补救。
圣人孔子带着他的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时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
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在当时无人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但都没得到重用。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只好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但是他把政治主张融入到自己整理的文献及著作之中,如《尚书》《
秋》。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书》以道事…《
秋》以道义。拨
世反之正,莫近于《
秋》。《
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
秋》。”所以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也成为几千年来封建正统思想。孔子的富足和力量化为哲学,这是对他个性丰
的庆祝。
他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不幸和所需都有一番深刻体验和认识,并且从中追寻出抚慰他们个性的良药,寻求出自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