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献帝新传 下章
第二章 草庐夜谈
 (吼吼,明天真的要冲榜了啊,兄弟们帮忙啊,明天0点30一章,看完世界杯决赛,无论法国还是意大利胜了都再发一章,明天晚上6点继续发一章,谢谢大家支持,请大家0点以后开始大投票,能拉朋友的票更好!)

 刘协继续说道:“对于翼军的扩充要也要快速进行,赵云虽勇,但并不适合担当镇中军将军,可以调整皇甫嵩大人任大将军,兼中军将军,统调楚军六军。令赵云从丁原五万并州骑兵中抽调出六千人的龙翼军,翼军要渐渐扩充到八营,江军要扩编到六营,卫军扩编到六营足够了。诸位大人回去后设置统帅台,处理楚军六军统调事宜,严格执行军政分开的策略,这也是我设置楚军的目的,以后政务大事由治略台负责,军机事务由统帅台负责。”

 “最后我要说的是,待扬州、益州、州安定下来,楚王治地有四州之地,就将治略台升为治略府,统帅台升为统帅府,楚王府则保持府级不变!”

 众人听到这里都是大喜,年仅十岁的楚王刘协已经开始准备为称帝进行调整了。楚王府的升上去就是楚皇宫,那不就是称帝了吗,先把两大权利机构调整到府,后时机成就可以将楚王府升到楚皇宫。

 大家看看这个落魄简陋的草庐就是未来的楚皇宫,会心地哈哈大笑。

 众人离开草庐后,只有荀彧、陈群和徐庶留了下来。

 刘协和荀彧自京城一别已经三年未见,两人感吁不已。

 荀彧道:“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仇恨接的太深,臣周旋两人之间数年也只能略有缓解,如果我料的未错,我走后两人之间矛盾无人调停必然会有争斗,到时候幽州难保”

 刘协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以至此只能再想他策。由于我的失误,新野舞、育两县虽然花费巨资建起大汉最好的马场,但那里气候不适合战马生长,现在出生的战马虽是以纯血大宛马为本,以凉州河西宝马改良的马种,但成长起来以后并不是特别好,使马种的效果大大打折,若要平定中原和北方,必须靠骑兵,我向赛单部落、驷骨部落擅长育马的人求教,他们认为拢西、北地、上郡三地是最适合牧马的,我本来想以河西马为种,但赛单人都认为纯血大宛马虽然具有神马之资,而且数量过千,血质都非常纯,以此为种,纳河西马部分血统,所产的马将比大宛马更擅长负重,又能保持大宛马步急轻快,耐力绵长的特点。大宛马虽然神韵,其实未必适合战场,但血统纯正,最适合作为马种。唯一可惜的就是缺少马场,我之所以让你们三人留下就是要商量这个事情!”

 荀彧道:“如今董卓留在长安,西凉空虚,韩遂和马腾留在凉州,两人各有所图(PS:现在两个人还没有结拜,是在这个后面一段时间结拜)。马腾曾受殿下大恩,臣愿意去游说,以粮草、兵甲为,令其压制韩遂。后再图良机。刘备此人我在幽州多有接触,虽有皇叔之名,实则出身低微,待人宽厚,实则皆有所图,权之心极重,董卓虽悍,未必是其对手。我观他多推崇汉高祖,实则心中有汉未必有帝尔,大有白手起家、称帝得汉之志,若是被他除去董卓,必会夹天子已令诸侯。长安远离并州,他肯定还会重迁都与洛,以并州为依托,然并州无粮,南产粮却是殿下之地,他暂时还不会和汉室皇子相争以落口舌,必然北冀州,公孙瓒与他甚为好,相合一处,冀州难保。有此三州,他必然称雄北方与殿下南北相争尔。”

 刘协笑而不答,道:“卢公去,备必夺宛城,否则洛无安,除非他迁都回冀州!”

 几人谈笑风生,晚则留宿草庐,留在水镜学府与学子们连交谈,共商大计,其时刘协已经很少言语了,主要是荀彧和陈群在说,石韬(广元)、徐庶(元直)、汝南孟建(公威)、汝南崔浩(州平)四人时有争论,周瑜和杨修则是以听为主。

 几后,庞德公带侄子庞统前来,司马徵见他年纪已有十余岁,正是求学之时,遂收下为学子。

 庞统年纪比刘协大两岁(与司马懿同年,吼吼),只是看起来为人朴钝,并无长处。

 半月之后,孙坚已经从长沙黄忠处调到一万五千人马,整顿好钱粮,徐庶见自己也该辞去了,便和众人一一道别。

 徐庶是水镜学府第一位出仕的学子,司马徵颇为重视,对他道:“元直兵法之道已有大成,遇小寇弱兵,三千可胜一万;然天下大才众多,后若遇强敌,务必谨慎。”

 徐庶称是,只带了一份刘协的任命孤身一人前往孙坚大帐。

 刘协正准备安心读书,而奔波数年的荀彧也想在此静心看看书,一个坏消息传来,卢植病重,这些年的荆州政务让这位老人累垮了。

 刘协突然知道自己错了,让一个老人背负了这么多年的政务,自己在一个月前就该看出来,卢公已经是强弩之末。

 心中一阵心酸和自责,这几年来,他一个人躲在这里读书清学,却让最衷心呵护自己的老师累垮了。

 他带着荀彧连夜披星赶月赶路来到襄城,奔进荆州治中府邸的时候看到长沙太守张机,急忙问张机:“到底怎么样了?”

 张机摇头道:“半年前就开始病重了,一直在苦撑,上次见殿下的时候恐怕只是回光返照。”

 刘协心如雷轰,几乎将自己打下十八层地狱!

 怎么可以这样,为何卢公不可以更长寿一些,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为国为民的长者就要离开人世,离开自己了吗?

 天道不公啊!
上章 汉献帝新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