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之安居乐业 下章
第二十一章 火烧大营
 草原人天生臣服于强者,只要你比他强大,那么他就会臣服于你,而且会对你付出忠诚。

 但是如果他认为你不够强大的话,背叛也不过只是分分钟的事。

 从这一点上来说,草原人跟后世的日本人极为相似。不过草原人比日本人强的是,草原人以勇武为荣,他们自认是勇士,而勇士自然有勇士的尊严,他可以臣服于你,但你不能将他的尊严当鞋垫踩而日本人,一旦他们臣服于你,你可以把他们当狗看,他们不会有什么意见。

 韩卫将乌古大领和若干部落领以及贵族的尸悬挂于巨母古城门,将投降的各乌古部落老弱都留在巨母古周边区域,却带着这些部落的战士随大明羽林继续出征。

 下一个目标是敌烈人。

 敌烈人和乌古人世代为盟,连游牧地都在契丹人有意无意地控制下而靠在一起。呼伦贝尔草原属于乌古敌烈两部,乌古人以海勒水为中心,占据了大草原的东部和南部,而敌烈人则以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为中心,据有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

 此时敌烈人已经从西逃的乌古人那儿知道了明军到来的消息,敌烈大王迅反应,下令召集各部骑兵汇聚在一起,不过明军势大,敌烈大王不敢轻举妄动,遂派人向西边辽人的乌古敌烈统军司求援。

 乌古敌烈统军司此时哪有什么援军可派啊!辽帝耶律延禧召集全国兵马拱卫国都,乌古敌烈统军司在耶律延禧看来属于大后方,遂将其兵抽调一空,甚至要乌古部和敌烈部也派兵助战。只不过大战未起,甚至契丹人派出求援的使者还在达达人那儿没回来,乌古人和敌烈人的兵马还未开始聚集此时的乌古敌烈统军司可是无兵可用,河董城(乌古敌烈统军司治所)重镇还没人守呢,敌烈人向他们求援?

 不过河董城地契丹镇守使也慌了,明军都打到草原上来了。乌古人完了,说不定过个十天半个月的明军就能出现在河董城下,河董城现在可是没兵啊!契丹镇守使连忙派快马向更西边的西北路招讨司求救,南面的黑车子室韦和白达达那儿也派了人去借兵,不过西北路招讨司本身就要防着达达人,镇守在那儿的耶律大石估计不敢分兵东向,而室韦人和白达达人则离得太远了。即使他们肯借兵也赶不及,也就是说,他求援的三路之中一路也靠不住。

 不过,让契丹人喜出望外地是,在明军打过来之前居然真的来一支援军。而且人数不少,足足有十五万骑。

 来的是蒙古人,领头的叫哈不勒(哈不勒这个时候也差不多崛起了,再过个几年,也就是历史上金国开始大规模对南宋用兵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向周围疯狂扩张,意图统一整个大草原,不过被回过神来的金国和南边的塔塔尔人联败。大草原西边地乃蛮人也趁火打劫了一番,蒙古的第一次扩张以惨败告终,并与女直人、塔塔尔人和乃蛮人结下深仇。直到铁木真出世蒙古才再次崛起。哈不勒是蒙古人的第一位大汗,以前也有汗,不过没称大汗。汗和大汗就像汉人的王和皇帝的区别。)

 哈不勒不是专门来支援乌古敌烈统军司地,他是打算带兵去辽人的国都,以帮其对抗明人,蒙古大军之所以这个时候来到河董城,纯粹是刚好路过。

 此时的哈不勒可谓是雄心万丈。经过在他以前的蒙古历代汗的努力,蒙古现在可谓是兵强马壮。足有十万帐。马匹成群,牛羊充河谷。实力极其强劲,而且,趁着这些年契丹人的注意力没在北方的时候,哈不勒兴兵征讨周边草原,并了不少达达部落,前不久趁着辽军大规模内撤,他更是一次并了茶扎剌部的七万帐,原本实力与蒙古不相上下地茶扎剌部现在却一路东逃,对蒙古退避三舍。

 哈不勒怎一个得意了得,这个时候他会出兵帮助辽人?

 原来哈不勒却是有自己的小算盘。辽人没落已经可以肯定了,两百年来辽人可是一直着草原上的达达人打,可现在辽人却向达达人他们地手下败将借兵,还说什么允许达达人独立!!!

 辽人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那么,取代了辽人的明人肯定也会是草原上新的霸主。哈不勒此次之所以出兵帮助辽人,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明人的实力,若是明人太过强盛而蒙古无力抗衡的话,那么哈不勒会第一时间向明人表示恭敬,蒙古也会重新潜伏下去,不再这么嚣张地四处并别的部落,若是明人不够强地话…哼哼!

 而且,哈不勒还想着趁着这次大战好好地削弱一下明人地实力,若是明人和辽人拼了个两败俱伤那就最好,合该蒙古崛起。

 听了辽人的苦求,哈不勒一惊,明人已经出兵草原了?那么他们地野心就比他想象中的要大多了。

 “他们有多少人?”

 “具体的不知,不过听逃过来的乌古人说,明军至少有六万人,加上他们降服了许多乌古部落,此刻他们恐怕有不下十万骑。”

 这个数字跟明军的实际兵力也差不了多少了。

 “十万骑?”虽然己方多了五万骑,加上敌烈人也能凑个五万骑出来,合起来己方算是有二十余万之多,但哈不勒却不敢因此而轻视明军。明军那是什么人呐?辽国号称带甲百万,可是却被明军一败再败;契丹国都大定府有三十万大军据坚城而守,却被七万明军一战就攻陷,辽国皇室勋贵大多被俘,辽帝只以身逃。

 其实哈不勒却不知。辽军的战斗力已经是腐朽不堪了,就是让他的蒙古军队去攻打辽国,蒙古人也能连连打败辽军,只要给他们配上一些攻城兵器,他们也可以攻下大定府。哈不勒却是以草原上驻守的那部分辽军地战斗力来衡量全部的辽军,那批辽军常年与达达人作战。那可是辽国最后的兵了,耶律大石就以那只有不到三万人的军队建立了西辽。

 不过那个时候蒙古人还只有几万人马,连乌古敌烈统军司这一关都过不了,更别说打到大定府了,从蒙古打到大定府比之从辽东打到大定府可不止难上一点半点。

 不过么,即使明军再善战,但现在可是相差一倍的兵力。哈不勒还是有信心打败这股明军的。

 蒙古探马疯狂地往胪朐河东边跑,敌烈人也全民动员,能骑马跨刀地都征入军队。

 可明军仿佛凭空失踪了一样,蒙古人的探马一路往东,胪朐河周边别说明军。就是明军的探马都没碰到一个,继续往东查探。

 再东面就是栲栳泺了,那里现在可是明军的地盘,蒙古人不敢嚣张,小心再小心地打探,自然更加难以搜集到情报。

 这个时候,从敌烈人那儿传来消息:根据最近逃过来的乌古人的消息,明军正护卫着投降的乌古人往东边迁徙。一共几十万人,连绵数十里,很多乌古人不想离开家乡。所以现在每天都有人逃跑,还有一些部落和牧民开始反叛。

 哈不勒确认再确认,终于可以肯定,明军确实在迁徙乌古人,蒙古探马都能看到那绵延数十里地迁徙大军,拖家带口的,而且确实如逃过来的乌古人所说,乌古人不肯离开家乡。每天都有人逃跑或者是反叛。明军现在又要驱赶那些乌古牧民,又要镇反叛。忙得是团团转,那里的情况有些混乱。

 哈不勒终于大喜,当即带着他的蒙古骑兵和敌烈人联军蜂拥往东去追赶明军。

 联军轻骑倍道,生怕明军跑了,渡过胪朐河之后,哈不勒更是一再下令大军增加度,当然,探马那是少不了地,哈不勒赶得越急就越是多派探马搜索大军周围。

 到了栲栳泺,果然,这里只有一些零散的乌古帐户,据这些人亲口所说,明军果然是押着乌古牧民东迁。等到巨母古城一看,这里已经空了,不但没有明军的踪影,连乌古人都没几个。

 哈不勒终于放下心来,开始全力追赶明军。

 几后,根据探马回报,明军的迁徙大军就在前面不到二百里了,而且看样子明军已经现后面有兵马追赶,明军已经逐渐放弃对乌古人的控制,军队开始聚集,看样子是准备作战了。

 “如此正好,我倒要看看传说中善战无双的明军是怎么个善战法。”哈不勒不惊反喜,连连下令:“大军停止前行,今就驻扎在这里,将士们养蓄锐之后,明让那些敌烈人把马匹让出来,从蒙古军士中挑选十万人,一人双马,我们明来个急袭,定当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连着赶了十来天的路,蒙古敌烈联军也是累了,于是军士们都准备好好休息一下。

 是夜,月光还比较明亮,算不上月黑风高。

 蒙古联军的将士睡得正香,他们可是派了很多探马哨兵地,加上已经打听清楚了明军的情况,当不会被明军回过身来袭击,于是各自放心大睡。

 可就在这时候,低沉的号角四面响起,震天地马蹄声仿佛就离营寨不愿,刚响起没片刻就听起来很清晰了。

 哨兵声嘶力竭地大喊:“敌袭!”

 蒙古联军纷纷惊醒,忙不迭地寻找兵器披挂战甲。

 明军急而来,在前面的骑兵拉倒寨墙之后,后面的骑兵跃马而入,一个个还都牵着另一匹或者两匹马,马背上都驮着不少东西。

 马背上驮着的那些都是陶瓷罐,都是韩卫下令从乌古人那里收集起来的,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轻油此时的石油提炼技术实在太差,提炼出来的很难说是汽油,只能以轻油称之明军从辽东出地时候可是带了不少大铁罐装地轻油,此前倒入容易携带的小型陶瓷罐里用来袭营,这次准备一次全用掉,恐怕还不够。

 明军一手举着火把,一边从马背上将油罐丢向一个个营帐,再点火。

 很快,蒙古联军地营地里火光四起。联军足有二十万人,连人带马加上辎重,大营连绵十数里,明军分成几个方向突入联军大营,四处纵火。

 轻油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知道,这是用水越浇越旺的火,可蒙古人和敌烈人不知道,他们用衣服打,用兵器砸,取水浇,可这火是越少越大,见东西就着,碰到人更是直往人身上窜,怎么弄都弄不熄。联军军士本来已经拿上了兵器穿上了铠甲,准备厮杀的,可这火实在门,扑不灭啊,更离谱的是在很短时间内就烧成一大片。得了,蒙古人和敌烈人也用不着厮杀了,先顾着灭火吧!

 花容带着五千人直奔放粮草的地方和马厩而去,趁着最开始的蒙古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冲上去就放火,烧着一个粮仓之后继续奔下一个而去。

 谭破虏则带着五千骑找到一个马厩,开栏放马,将蒙古人的战马都给放跑,放跑几个马厩的战马之后更是驱赶其中一个的马匹去践踏那些组织起来反抗的蒙古人,疯的马匹在营地里横冲直撞,撞死踩死不计其数的蒙古人,更是撞到了不可计数的营帐。

 放了一把火,烧了大批粮草,再放走大部分战马之后,明军却不与蒙古联军厮杀,而是呼啸而去,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留下火光通天的大营,还有遍地哭号的蒙古伤兵。

 焦头烂额啊,真是焦头烂额。费了老半天时间蒙古人才以沙土扑灭了这该死的大火,这个时候天都亮了,清点一下伤亡,哈不勒可是哭无泪。
上章 大宋之安居乐业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