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宋史 下章
卷一百四十八
 尤袤 谢谔 颜师鲁 袁枢 李椿 刘仪凤 张孝祥

 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蒋偕、施坰呼为奇童。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寻冠南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尝为泰兴令,问民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厉民。漕司输藁秸,致一束数十金。二弊久莫之去。"乃力请台阃奏免之。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颓毁甚,袤即修筑。已而金渝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后因事至旧治,吏民罗拜曰:"此吾父母也。"为立生祠。

 注江学官,需次七年,为读书计。从臣以靖退荐,召除将作监簿。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秘书丞者,佥以袤对,亟授之。张栻曰:"真秘书也。"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迁著作郎兼太子侍读。

 先是,张栻说自阁门入西府,士论鼎沸,从臣因执奏而去者数十人,袤率三馆上书谏,且不往见。后说留身密奏,于是梁克家罢相,袤与秘书少监陈骙各与郡。袤得台州,州五县,有丁无产者输二年丁税,凡万有三千家。前守赵汝愚修郡城工才什三,属袤成之。袤按行前筑,殊卤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明年大水,更筑之,墉正直水冲,城赖以不没。

 会有毁袤者,上疑之,使人密察,民诵其善政不绝口,乃录其《东湖》四诗归奏。上读而叹赏,遂以文字受知。除淮东提举常平,改江东。江东旱,单车行部,核一路常平米,通融有无,以之振贷。

 朱熹知南康,讲荒政,下五等户租五斗以下悉蠲之,袤推行于诸郡,民无殍。进直秘阁,迁江西漕兼知隆兴府。屡请祠,进直敷文阁,改江东提刑。

 梁克家荐袤及郑侨以言事去国,久于外,当召,上可之。召对,言:"水旱之备惟常平、义仓,愿预饬有司随市价科抑,则人自乐输,必易集事。"除吏部郎官、太子侍讲,累迁枢密检正兼左谕德。输对,又申言民贫兵怨者甚切。

 夏旱,诏求阙失,袤上封事,大略言:"天地之气,宣通则和,壅遏则乖;人心舒畅则悦,抑郁则愤。催科峻急而农民怨;关征苛察而商旅怨;差注留滞,而士大夫有失职之怨;廪给朘削,而士卒有不足之怨;奏谳不时报,百久系囚者怨;幽枉不获伸,而负累者怨;强暴杀人,多特贷命,使已死者怨;有司买纳,不即酬价,负贩者怨。人心抑郁所以感伤天和者,岂特一事而已。方今救荒之策,莫急于劝分,输纳既多,朝廷吝于推赏。乞诏有司检举行之。"

 高宗崩前一,除太常少卿。自南渡来,恤礼散失,事出仓卒,上下罔措,每有讨论,悉付之袤,斟酌损益,便于今而不戾于古。

 当定庙号,袤与礼官定号"高宗",洪迈独请号"世祖"。袤率礼官颜师鲁、郑侨奏曰:"宗庙之制,祖有功,宗有德。艺祖规创大业,为宋太祖,太宗混一区夏,为宋太宗,自真宗至钦宗,圣圣相传,庙制一定,万世不易。在礼,子为父屈,示有尊也。太上亲为徽宗子,子为祖而父为宗,失昭穆之序。议者不过以汉光武为比,光武以长沙王后,布衣崛起,不与哀、平相继,其称无嫌。太上中兴,虽同光武,然实继徽宗正统,以子继父,非光武比。将来祔庙在徽宗下而称祖,恐在天之灵有所不安。"诏群臣集议,袤复上议如初,迈论遂屈。诏从礼官议。众论纷然。会礼部、太常寺亦同主"高宗",谓本朝创业中兴,皆在商丘,取"商高宗",实为有证。始诏从初议。建议事堂,令皇太子参决庶务。袤时兼侍读,乃献书,以为:"储副之位,止于侍膳问安,不外事;抚军监国,自汉至今,多出权宜。乞便恳辞以彰殿下之令德。"

 台臣乞定丧制,袤奏:"释老之教,矫诬亵渎,非所以严宫、崇几筵,宜一切止。"灵驾将发引,忽定配享之议,洪迈请用吕颐浩、韩世忠、赵鼎、张俊。袤言:"祖宗典故,既祔然后议配享,今忽定于灵驾发引一前,不集众论,惧无以厌伏勋臣子孙之心。宜反覆议,以俟论定。"奏入,诏未预议官详议以闻,继寝之,卒用四人者。时杨万里亦谓张浚当配食,争之不从,补外。进袤权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侍讲,又兼直学士院。力辞,上听免直院。

 淳熙十四年,将有事于明堂,诏议升配,袤主绍兴孙近、陈公辅之说,谓:"方在几筵,不可配帝,且历举郊岁在丧服中者凡四,惟元祐明堂用吕大防请,升配神考,时去大祥止百余,且祖宗悉用以易月之制,故升侑无嫌。今陛下行三年之丧,高宗虽已祔庙,百官犹未吉服,讵可近违绍兴而远法元祐升侑之礼?请俟丧毕议之。"诏可。

 孝宗尝论人才,袤奏曰:"近召赵汝愚,中外皆喜,如王兰亦望收召。"上曰:"然。"一论事久,上曰:"如卿才识,近世罕有。"次语宰执曰:"尤袤甚好,前此无一人言之,何也?"兼权中书舍人,复诏兼直学士院,力辞,且荐陆游自代,上不许。时内禅议已定,犹未论大臣也。是谕袤曰:"旦夕制册甚多,非卿孰能为者,故处卿以文字之职。"袤乃拜命,内禅一时制册,人服其雅正。

 光宗即位,甫两旬,开讲筵,袤奏:"愿谨初戒始,孜孜兴念。"越数,讲筵又奏:"天下万事失之于初,则后不可救。《书》曰:"慎厥终,惟其始。""又历举唐太宗不私秦府旧人为戒。又五讲筵,复论官制,谓:"武臣诸司使八阶为常调,横行十三阶为要官,遥郡五阶为美职,正任六阶为贵品,祖宗待边境立功者。近年旧法顿坏,使被坚执锐者积功累劳,仅得一阶;权要贵近之臣,优游而历华要,举行旧法。"姜特立以为议己,言者固以为周必大,遂与祠。

 绍熙元年,起知婺州,改太平州,除焕章阁待制,召除给事中。既就职,即昌言曰:"老矣,无所补报。凡贵近营求内除小碍法制者,虽特旨令书请,有去而已,必不奉诏。"甫数,中贵四人希赏,自正使转横行,袤缴奏者三,竟格不下。

 兼侍讲,入对,言:"愿上谨天戒,下畏物情,内正一心,外正五事,澄神寡,保毓太和,虚己任贤,酬酢庶务。不在于劳精神、耗思虑、屑屑事为之末也。"

 陈源除在京宫观,耶律适嘿除承宣使,陆安转遥郡,王成特补官,谢渊、李孝友赏转官,吴元充、夏永寿迁秩,皆论驳之,上并听纳。

 韩侂胄以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用应办赏直转横行,袤缴奏,谓:"正使有止法,可回授不可直转。侂胄勋贤之后,不宜首坏国法,开攀援之门。"奏入,手诏令书行,袤复奏:"侂胄四年间已转二十七年合转之官,今又超授四阶,复转二十年之官,是朝廷官爵专徇侂胄之求,非所以为摩厉之具也。"命遂格。

 上以疾,一再不省重华宫,袤上封事曰:"寿皇事高宗历二十八年如一,陛下所亲见,今不待倦勤以宗社付陛下,当思所以不负其托,望勿惮一之勤,以解都人之惑。"后数,驾即过重华宫。

 侍御史林大中以论事左迁,袤率左史楼钥论奏,疏入,不报,皆封驳不书黄。耶律适嘿复以手除诏承宣使,一再缴奏,辄奉内批,特与书行。袤言:"天下者祖宗之天下,爵禄者祖宗之爵禄,寿皇以祖宗之天下传陛下,安可私用祖宗爵禄而加于公议不允之人哉?"疏入,上震怒,裂去后奏,付前二奏出。袤以后奏不报,使吏收阁,命遂不行。

 中宫谒家庙,官吏推赏者百七十有二人,袤力言其滥,乞痛裁节,上从之。尝因登对,专论废法用例之弊,至是复申言之。除礼部尚书。驾当诣重华宫,复以疾不出,率同列奏言:"寿皇有免到宫之命,愿力请而往,庶几可以慰释群疑,增光孝治。"后三,驾随出,中外欢呼。兼侍读,上封事曰:"近年以来,给舍、台谏论事,往往不行,如黄裳、郑汝谐事迁延一月,如陈源者奉祠,人情固已惊愕,至姜特立召,尤为骇闻。向特立得志之时,昌言台谏皆其门人,窃弄威福,一旦斥去,莫不诵陛下英断。今遽召之,自古去小人甚难,譬除蔓草,犹且复生,况加封植乎?若以源、特立有劳,优以外任,或加锡赍,无所不可。彼其闲废已久,含愤蓄怨,待此而发,傥复呼之,必将潜引类,力排异己,朝廷无由安静。"

 时上已属疾,国事多舛,袤积忧成疾,请告,不报。疾笃乞致仕,又不服,遂卒,年七十。遗奏大略劝上以孝事两宫,以勤康庶政,察佞,护善类。又口占遗书别政府。明年,转正奉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

 袤少从喻樗、汪应辰游。樗学于杨时,时,程颐高弟也。方乾道、淳熙间,程氏学稍振,忌之者目为道学,将攻之。袤在掖垣,首言:"夫道学者,尧、舜所以帝,禹、汤、武所以王,周公、孔、孟所以设教。近立此名,诋訾士君子,故临财不苟得所谓廉介,安贫守分所谓恬退,择言顾行所谓践履,行己有所谓名节,皆目之为道学。此名一立,贤人君子自见于世,一举足且入其中,俱无得免,此岂盛世所宜有?愿徇名必责其实,听言必观其行,人才庶不坏于疑似。"孝宗曰:"道学岂不美之名,正恐假托为,使真伪相尔。待付出戒敕之。"袤死数年,侂胄擅国,于是锢道学,贤士大夫皆受其祸,识者以袤为知言。

 尝取孙绰《遂初赋》以自号,光宗书扁赐之。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嘉定五年,谥文简。子棐、概。孙焴,礼部尚书。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幼敏惠,记千言,为文立成。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上,抚之乐安多盗,监司檄谔摄尉,条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果解散。金渝盟,诸军往来境上,选行县事,有治办声。

 改吉州录事参军。囚死者旧瘗以鞂,往往暴骨。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帅龚茂良怒,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

 岁大侵,饥民万余求廪,官吏罔措。谔植五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奏减袁州分宜、秀州华亭月桩钱。

 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言于上曰:"《书》,治道之本,故观经者当以《书》为本。"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得事君之道。"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因论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谔曰:"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谔为文仿欧修、曾巩。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周必大荐士,及谔姓名,孝宗曰:"是谓艮斋者耶?朕见其《学渊源》五卷而得之"云。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中,擢进士第,历知莆田、福清县。尝决水利滞讼,辟陂洫绵四十里。岁大侵,发廪劝分有方而不遏籴价,船粟毕凑,市籴更平。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帅陈俊卿尤器重之。召为官告院,迁国子丞,除江东提举。时天雨土,青无光,都人相惊,师鲁陛辞,言:"田里未安,犴狱未清,政令未当,忠未辨,天不示变,人主何繇省悟!愿诏中外,极陈得失,求所以答天戒,销患未形。"上韪其言。

 寻改使浙西。役法敝甚,细民至以豚罂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水籍,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免代输,咸便安之。盐课岁百钜万,本钱久不给,亭灶私鬻,不可止,刑辟繁。师鲁撙帑缗,尽偿宿负,戒官吏毋侵移,比旁路课独最。上谓执政曰:"儒生能办事如此。"予职直秘阁。农民有垦旷土成田未及受租者,豪多为己利,师鲁奏:"但当正其租赋,不应绳以盗种法,失劭农重本意。"奏可,遂著为令。

 入为监察御史,遇事尽言,无所阿挠。有自外府得内殿宣引,且将补御史阙员,师鲁亟奏:"宋璟召自广州,道中不与杨思勖一谈。李鄘为吐突承璀所荐,坚辞相位不拜。士大夫未论其才,立身之节,当以璟、鄘为法。今其人朋为迹,人所切齿,纵朝廷乏才,宁少此辈乎?臣虽不肖,羞与为伍。"命乃寝。继累章论除职帅藩者:"比年好进之徒,平时结权幸,一纡郡绂,皆掊克以厚包苴,故昔以才称,后以贪败。"上出其疏袖中,行之。

 十年,繇太府少卿为国子祭酒。初,上谕执政择老成端重者表率太学,故有是命。首奏:"宜讲明理学,严穿凿,俾廉兴而风俗厚。"师鲁学行素孚规约,率以身先,与诸生言,孳孳以治己立诚为本,艺尤异者必加奖劝,由是人知饬励。上闻之喜曰:"颜师鲁到学未久,规矩甚肃。"除礼部侍郎,寻兼吏部。

 有旨改官班,特免引见。师鲁献规曰:"祖宗法度不可轻驰,愿始终持久,自强不息。"因言:"赐带多滥,应奉微劳,皆得横金预外朝廷会,如观瞻何?且臣下非时之赐,过于优隆;梵舍不急之役,亦加锡赍。虽南帑封桩不与大农经费,然无功劳而概与之,是弃之也。万一有为国制变御侮,建功立事者,将何以旌宠之?"高宗丧制,一时典礼多师鲁裁定,又与礼官尤袤、郑侨上议庙号,语在《袤传》。

 诏充遗留礼信使。初,显仁遗留使至金,必令簪花听乐。师鲁陛辞,言:"国势今非昔比,金人或强臣非礼,誓以死守。"沿途宴设,力请彻乐。至燕山,复辞簪花执。时孝宗以孝闻,师鲁据经陈谊,反复慷慨,故金终不能夺。

 迁吏部侍郎,寻除吏部尚书兼侍讲,屡抗章请老,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泉州。台谏、侍从相继拜疏,引唐孔戣事以留行。内引,奏言:"愿亲贤积学,以崇圣德,节情制,以养清躬。"在泉因任,凡阅三年,专以恤民宽属邑为政,始至即蠲舶货,诸商贾胡尤服其清。再起知泉州,以绍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

 师鲁自幼庄重若成人,孝友天至。初为番禺簿,丧父以归,扶柩航海,水程数千里,甫三登于岸,而飓风大作,人以为孝感。常曰:"穷达自有定分,枉道希世,徒丧所守。"故其大节确如金石,虽动与俗情不合,而终翕然信服。嘉泰二年,诏特赐谥曰定肃。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调温州判官,教授兴化军。

 乾道七年,为礼部试官,就除太学录,轮对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三论士大夫多虚诞、侥荣利。张说自阁门以节钺签枢密,枢方与学省同僚共论之,上虽容纳而不怡。枢退诣宰相,示以奏疏,且曰:"公不与哙等伍?"虞允文愧甚。枢即求外补,出为严州教授。

 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上问袁枢今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小人不可不去"之戒,大哉王言,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佞,致于祸。且曰:"固有诈伪而似诚实,憸佞而似忠鲠者,苟陛下与图事于帷幄中,进退天下士,臣恐必为朝廷累。"上顾谓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迁太府丞。时士大夫颇有为与者。枢奏曰:"人主有偏之心,则臣下有朋之患。比年或谓陛下宠任武士,有厌薄儒生之心,猜疑大臣,亲信左右,内庭行庙堂之事,近侍参军国之谋。今虽总权纲,专听览,而或壅蔽聪明,潜移威福。愿可否惟听于国人,毁誉不私于左右。"上方锐意北伐,示天下以所向。枢奏:"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复陈用宰执、台谏之术。

 时议者制宗室应举锁试之额,限添差岳祠,减臣僚荐举,定文武任子,严特奏之等,展郊禋之岁,缓科举之期,枢谓:"此皆近来从窄之论,人君惟天是则,不可行也。"遂抗疏劝上推广大以存国体。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惇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军器少监,除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赴阙奏事。枢之使淮入对也,尝言:"朋相附则大臣之权重,言路壅则人主之势孤。"时宰不悦。至是又言:"威权在下则主势弱,故大臣逐台谏以蔽人主之聪明;威权在上则主势强,故大臣结台谏以遏天下之公议。今朋之旧尚在,台谏之官未正纪纲,言路将复荆榛矣。"

 除吏部员外郎,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手诏权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

 宁宗登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寻为台臣劾罢,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三奉祠,力上请制,比之疏傅、陶令。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自是闲居十载,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父升,进士起家。靖康之难,升翼其父,以背受刃,与长子俱卒。椿年尚幼,藁殡佛寺,深竁而详识之;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以父泽,补迪功郎,历官至宁国军节度推官。治豪民伪券,还陈氏田,吏才强,人称之。

 张浚辟为制司准备差遣,常以自随。椿奔走淮甸,绥民,布屯戍,察庐、寿军情,相视山水砦险要,周密审,所助为多。

 隆兴元年,诸将有以北讨之议上闻者,事下督府,椿方奉檄至巢,亟奏记浚曰:"复雠伐敌,天下大义,不出督府而出诸将,况藩篱不固,储备不丰,将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练,议论不定,纵得其地,未易守也。"既而师出无功。

 浚尝叹实才之难,椿曰:"岂可厚诬天下无人,唯不恶逆耳而甘逊志,则庶其肯来耳。"浚复除右相,椿知事不可为,劝之去。明年,浚出视师,椿曰:"小人之已胜,公无故去朝廷,踪迹必危。"复申前说甚苦。浚心是之,而自以宗臣任天下之重,不忍决去,未几果罢。

 监登闻鼓院,有所不乐,请通判廉州以归。未上,召对,知鄂州。请行垦田,复户数千,旷士大辟。

 移广西提点刑狱,狱未竟者,一以平决之,释所疑数十百人。奏罢昭州金坑,仕者毋市南物。移湖北漕,适岁大侵,官强民振粜,且下其价,米不至,益艰食。椿损所强粜数而不遏其直,未几米舟凑集,价减十三。每行部,必前期戒吏具州县所当问事列为籍,单车以行,所至取吏卒备使令。凡以例致馈,一不受,言事者请下诸道为式。

 召为吏部郎官,论广西盐法,孝宗是其说,遂改法焉。除枢密院检详。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椿谓:"邕远宜近,故迁之,岂无意?今莫氏方横,奈何道之以中国地里之近?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说怒,椿因求去,上慰谕令安职。

 迁左司,复请外,除直龙图阁、湖南运副。兼请十三事,同报可,大者减桂军月桩钱万二千缗,损民税折银之直,民刻石纪之。

 除司农卿。椿会大农岁用米百七十万斛,而省仓见米仅支一二月,叹曰:"真所谓国非其国矣。"力请岁储二百万斛为一年之蓄。

 择临安守,椿在议中,执政或谓其于人无委曲,上曰:"正得如此人。"遂兼临安府,视事三月,竟以幸不便解去。椿在朝,遇事辄言,执政故不悦。及是转对,又言:"君以刚健为体而虚中为用,臣以柔顺为体而刚中为用。陛下得虚中之道,以行刚健之德矣。在廷之臣,未见其能以刚中守柔顺而事陛下者也。"执政滋不悦,出知婺州。

 会诏市牛筋,凡五千斤。椿奏:"一牛之筋才四两,是屠二万牛也。"上悟,为收前诏。

 除吏部侍郎,又极言阍寺之盛,曰:"自古宦官之盛衰,系国家兴亡。其盛也,始则人畏之,甚则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汉、唐勿论,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则国家免于前之患,宦官亦保其富贵。门宫戒之外,勿得预外事,严士大夫兵将官与之交通。"上闻靖康、明受语,蹙頞久之,曰:"幼亦闻此。"因纳疏袖中以入。最后极言:"当预边备,如保淮,则楚州、盱眙、昭信、濠梁、涡口、花靥、正、光州皆不可以不守;如保江,则高邮、六合、瓦梁、濡须、巢湖、北峡亦要地也。"

 以病请祠,不许,面请益力,乃除集英殿修撰、知宁国府,改太平州,赐尚方珍剂以遣。既至,力图上之备,请选将练习,缓急列舰,上可以援东关、濡须,下可以应采石。

 年六十九,上章请老,以敷文阁待制致仕。越再岁,上念湖南兵役之余,镇安之,谓椿重厚可倚,命待制显谟阁、知潭州、湖南安抚使。累辞不获,乃勉起,至则‮摩抚‬凋瘵,气象一如盛时。复酒税法,人以为便。岁旱,发廪劝分,蠲租十一万,粜常平米二万,活数万人。

 潭新置飞虎军,或以为非便,椿曰:"长沙一都会,控扼湖、岭,镇抚蛮徭,二十年间,大盗三起,何可无一军?且已费县官缗钱四十二万,何可废耶?亦在驭之而已。"未满岁,复告归,进敷文阁直学士致仕,朝拜命,夕登舟,归老野塘上。

 椿年十五岁避地南来,贫无以为养,不得专力于学。年三十始学《易》,其言于朝廷,措诸行事,皆《易》之用。嶷然有守,存心每主于厚,尤恶佛老说。

 淳熙十年,卒,年七十三。朱熹尝铭其墓,谓其"逆知得失,不假蓍","不阿主好,不诡时誉"云。

 刘仪凤,字韶美,普州人。少以文谒左丞冯澥,澥甚推许,遂知名。绍兴二年,登进士第。抱负倜傥,不事生产,于仕进恬如也。擢第十年,始赴调,尉遂宁府之蓬溪,监资州资县酒税,为果州、荣州掾。

 绍兴二十七年,有旨令侍从荐士,起居郎赵逵举仪凤,称其"富有词华,恬于进取。"宰执上其名,上曰:"蜀人道远,文学行义有可用者,不由论荐,何缘知之?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殊可惜也。"自秦桧专权,深抑蜀士,故上语及之。寻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召试馆职,辞以久离场屋,改国子监丞。宰相以其名士,迁秘书丞、礼部员外郎。所草笺奏,以典雅称。

 孝宗受禅,议上"光尧寿圣"尊号册宝,有俟钦宗服除者,太常博士林栗谓:"唐宪宗上顺宗册宝在德宗服中,不必避,备乐而不作可也。"仪凤独上议曰:"谨按上尊号事属嘉礼,累朝必俟郊祀庆成然后举行。太上皇帝为钦宗备礼终制,见于诏书。议者引宪宗故事,考之唐史,自武德以来,皆用易月之制,与本朝事体大相远也。乞候钦宗终制,检举以行,则国家盛美,主上事亲情实称矣。"议者虽是其言,然谓事亲当权宜而从厚,竟用栗议,仪凤复争辨不已。寻兼国史院编修官兼权秘书少监。乾道元年,迁兵部侍郎兼侍讲。

 仪凤在朝十年,每归即匿其车骑,扃其门户,客至,无亲疏皆不得见,政府累月始一上谒,人尤其傲,奉入,半以储书,凡万余卷,国史录无遗者。御史张之纲论仪凤录四库书本以传私室,遂斥归蜀。

 三年十二月,辅臣进前侍从当复职者,上曰:"刘仪凤无罪,可与复集英殿修撰。"起知邛州,未上,改汉州、果州,罢归。淳熙二年十二月丙申,卒,年六十六。

 仪凤苦学,至老不倦,尤工于诗。然颇慕晋人简傲之风,不乐与庸辈接,故平生多蹭蹬,一跌遂不振云。

 张孝祥,字安国,历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皆力攻程氏专门之学,孝祥独不攻。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谕宰相曰:"张栻孝祥词翰俱美。"

 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上郊祀之二,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故事,殿试第一人,次举始召,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

 初对,首言乞总揽权纲以尽更化之美。又言:"官吏忤故相意,并缘文致,有司观望锻炼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又言:"王安石作《录》,一时政事,美则归己。故相信任之专,非特安石。臣惧其作《时政记》,亦如安石专用己意,乞取已修《历》详审是正,黜私说以垂无穷。"从之。

 迁校书郎。芝生太庙,孝祥献文曰《原芝》,以大本未立为言,且言:"芝在仁宗、英宗之室,天意可见,乞早定大计。"迁尚书礼部员外郎,寻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不在庐杞下,孝祥遂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于是汤思退之客稍稍被逐。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复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为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复言:"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上嘉之。

 除中书舍人,寻除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领建康留守,以言者改除敷文阁待制,留守如旧。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论曰:尤袤学本程颐,所谓老成典刑者,立朝抗论,与人主争是非,不允不已,而能令终完节,难矣。谢谔、颜师鲁、袁枢临民则以治辨闻,立朝则启沃忠谏,各举乃职,为世师表。李椿、刘仪凤言论节概,著于行事。张孝祥早负才畯,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

部分译文

 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幼年时努力学习,曾以《修身为弓赋》考国子监,周必大、刘珙都对他的将来抱有很大的希望。袁枢参加礼部的‮试考‬,词赋为第一名,被调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

 乾道七年(1171),袁枢任礼部试官,又任太学录,轮对时上了三疏,一论广开言路以培养忠孝之风气,二论谋划恢复国土的万全之策,三论士大夫多以虚语欺骗上面、以侥幸获得荣利。张说从。。门以节钺升为签书枢密事,袁枢正与学省同僚一起指责他,皇上虽然容纳了他们的意见,但脸色不悦。袁枢退朝后报告宰相,给他看奏疏,并说“:你不以与平庸之辈为伍为吗?”虞允文很惭愧。袁枢就要求出朝补外官,被任命为严州教授。

 袁枢常喜欢朗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于其浩博,于是按类区分又使之贯通,号称《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此书,上奏皇上,孝宗读后很是赞叹,把它赐给东宫,又分别赐给长江域的各位将帅,并令他们读,说“:治国之道全在这里了。”

 第二天,皇上问袁枢现在任何官,茂良告诉实情,皇上说:“可以给寺监簿之职。”于是袁枢以大宗正簿之职被召进宫对话,就根据史书奏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屡有训词,看到诸葛亮论述两汉所以兴衰时,有‘小人不可以不去除’的警告,皇上的话伟大啊,永垂万世。”于是袁枢历陈往事,从汉武帝以降至唐文宗偏听佞,以致祸。并说:“本来内怀诈伪而表面上好像很诚实,阴险、恶而表面上好像很忠诚的人,如果陛下每天与他们在帷幄中策划大事,讨论选拔、辞退天下的士人,我担心必定成为朝廷的祸患。”皇上回头看看说“:我不至于与这些人图谋大事于帷幄中。”袁枢拜谢说“:陛下话说到这样,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呀。”

 袁枢被升任太府丞。当时士大夫中颇有结为私的。袁枢奏道“:人主有偏爱派别的心,那么就会有大臣结为朋之患。近年有人说陛下宠爱任用武士,有厌恶、轻视儒生之心,对大臣们猜疑,亲近、信任左右侍从,宫内的人代行国家大事,近侍参与军国大事的策划。今天即使总揽了大权,专听偏看,还是可能堵明智之言,滋生作威作福的思想。希望皇上对国事的处理只能听取国人的反映,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不对左右近臣有偏心。”皇上正锐意北伐,让天下人看看他的志向。袁枢上奏说“:古代谋图敌人国土的,一定让对方看到自己弱的方面,如果陛下立志报金仇,我希望蓄威养锐,不要轻易暴实力。”袁枢又陈述了用宰执、台谏的方法。

 这时有议事者想限制宗室应举锁试的数额,限制添差岳祠官,减少大臣们的荐举,定下文武大臣任子数目,严格特奏等级,推迟郊礼的年份,延缓科举的期限,袁枢说:“这都是近来不关大局的议论,人君要以天命为准则,不可实行这些措施。”于是上疏抗议劝皇上以大局为重,以保存国体。

 袁枢兼任国史院编修官,被分配修国史传。章。。家因与他是同乡,婉转地请袁枢文饰其传,袁枢说:“子厚这宰相,辜负国家欺骗国君,我为史官,记史不能隐瞒事实,宁愿辜负同乡人,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大家的议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史事,见到袁枢说:“无愧于古代良史。”

 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扬、庐、和四郡。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瓜洲是新城,专门为退保之地,金使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谁为陛下定的这个策略?”

 袁枢被升为军器少监,任命为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到朝廷奏事。袁枢出使两淮回到朝廷回答问题,曾说:“朋互相依附,那么大臣的权力就大,言路被堵,那么人主的势力就孤单。”当时宰相不高兴。到这时又说:“威严、权力在下面,那么君主势力就被削弱,所以大臣逐除台谏以蒙蔽君主的聪明;威严、权力在上面,那么君主势力张大,所以大臣勾结台谏来阻挡天下的公正意见。今天朋的故还在,台谏之官没正明纲纪,言路将又充满棘荆了。”

 袁枢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升为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因为产业之事下大理寺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收取重贿包庇他,袁枢把此事弄清楚上报皇上,人们认为很危险。皇上听后大怒,立即罢免冷世光,以朝臣之职弹劾御史,实是从袁枢开始的。皇上亲自写诏书任命袁枢为代理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袁枢因为论述了大理狱案请求外官,于是有让他赴郡任职的命令,不久贬了二级,前面的旨令停止未发。光宗即位,袁枢被收叙任用为原来的官职,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

 宁宗登基,提拔袁枢为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临大江,每年田地遭到大水冲击,百姓无所依托。楚国故城楚观在这里,袁枢把它作为房舍,移民居住,以备难以预料之患。袁枢率民种树数万棵,以捍卫堤坝,百姓获得实惠。不久袁枢被台臣弹劾罢官,提举太平兴国宫。到这时袁枢三次主管祠观,极力上书请求退休,自比为疏传、陶令。开禧元年(1205),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从此闲居十年,著《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中。

 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父亲李升,起家于进士。靖康之难时,李升为保护其父,以致背部受刺,与长子一起死亡。李椿年纪尚小,他用稻草包起灵柩把它停放在佛寺里,深挖墓而葬并细细地记下位置;李椿侍奉着继母南迁,尝尽了千辛万苦,竭力奉养继母。因为受父亲的恩泽,李椿被荫补为迪功郎,历官至宁国军节度推官。李椿整治豪民利用伪券占田,归还了陈氏的田地,李椿治政才能湛,得到人们的称赞。

 张浚召李椿为制司以备差遣,常常让他跟随自己。李椿奔走于淮甸,安抚民,安排屯田、戍守之事,考察庐、寿二州军情,察看山水险要之处,周密详细、精心策划,对张浚的帮助很大。

 隆兴元年(1163),诸将领有北伐的意见被报告给皇上,此事下到督府讨论,李椿正奉命到巢州,他立即写奏记给张浚说“:复仇伐敌,是最合乎天下人心的,此提议不是出自督府而出自诸将口中,况且我们藩篱不坚固,储备不丰裕,将虽多但无才能,士兵弱而且未训练,意见又不统一,即使夺得了土地,未必容易守住。”结果朝廷派兵出征没有成功。

 张浚曾感叹真正有才能的人难发现,李椿说:“怎么可以严重地诬蔑天下没有人才,只要不讨厌逆耳之言而甘愿退让,那么他们很快就肯来了。”张浚又拜官右相,李椿知道此官不可做,劝他离去。第二年,张浚离开朝廷去视察军队,李椿说:“小人之私已经胜了,你无故离开朝廷,必定危险。”李椿苦苦地重申以前所说的话。张浚决心已定,而自以为宗臣应承担国家的重任,不忍心辞去职位,不久果然被罢职。

 李椿被分配监管登闻鼓院,心中有所不悦,请求回去任廉州通判。未等上任,召他对话,任命他为鄂州知州。李椿请求推行垦田政策,恢复户数达数千,旷土大辟。

 李椿改任广西提点刑狱,对讼事没有结案的,一概加以解决,释放了有疑问的犯人数千人。李椿奏请罢除昭州金坑,止官吏不得买南方来的货物。李椿改任湖北漕官,适遇荒年,官府强迫百姓赈荒卖粮,并低收购价格,结果官府米未收到,百姓更加缺乏粮食。李椿减去百姓被强行卖粮的数额并又不限止价格,不久运米的船汇集湖北,粮食的价钱也降低了十分之三。李椿每次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必定提前警告官吏准备好各州县应当问的事并记在纸上,李椿独自前往,所到之处叫来官吏士兵以供使唤。凡是按惯例赠送给他的东西,他一概不受,言官请求把他出行的方式、做法作为范例推广到各道。

 李椿被召为吏部郎官,他论述广西盐法,孝宗同意他的意见,于是改变了盐法。李椿拜官为枢密院检详官。一小官吏拿着南丹州莫酋表,请求从宜州买马,通过签书枢密院事张说上奏皇上。李椿说“:邕州远宜州近,所以易地购马,难道这里面没有其他用意?今天莫氏正横行,怎能说这事是因为距朝廷地理的远近呢?小吏妄自所为,将会引起边地灾祸,请求按法律论他的罪。”张说大怒,李椿于是请求去职,皇上安慰他要他安心任职。

 李椿升为左司,又请求朝外职,皇上于是任命他为直龙图阁、湖南转运副使。他请求十三件事,同一天得到批准,这些事中大的方面是减去桂军月桩钱一万二千缗,减少百姓以税折银之价值,百姓把此事刻在石碑上以示纪念。

 李椿拜官司农卿。李椿统计大农每年需米一百七十万斛,而省仓观有米仅够一二个月的支用,就感叹地说:“这真是所谓的国将不国了。”于是竭力请求每年储备二百万斛粮食作为一年的储蓄。

 朝廷选拔临安郡守,李椿在候选之中,执政中有人说他对人不会委曲求全,皇上说“:我正想得到这样的人。”于是李椿兼任临安府知府,执政三个月后,最终由于权贵、皇上的亲宠感到不便而去职。李椿在朝廷时,遇到事情就说,执政所以对他不满。等到这次轮到他回答皇上提问时,又说:“国君以刚强、稳健为本而以诚敬为公,大臣以柔顺为本而以刚中为用。陛下得到了诚敬之道,就可用以行刚强、稳健的德行了。在朝廷的大臣中,没有看到能以刚守柔而事奉陛下的。”执政非常不高兴,让李椿离朝任婺州知州。

 正遇皇上诏令买牛筋,共五千斤。李椿奏道:“一条牛的筋只有四两,要买五千斤牛筋,这就要杀二万条牛啊。”皇上顿悟,收回前令。

 李椿拜官吏部侍郎,又极力说宫中宦官太兴盛,他说:“自古宦官的盛衰,关系国家的兴亡。宦官刚兴盛时,开始人们害怕他们,等他们更盛时那么人们憎恶他们,宦官兴盛到了极点就会群起攻之了。汉、唐之事不用说,靖康、明受之祸距今不远,一定要对他们加以制裁、限制,不让他们达到极盛程度,那么国家可以免去以前出现过的灾祸,宦官又保住了他们的富贵。除了朝廷规定的宫廷戒规之外,还不能让他们干预其他事,严士大夫、兵将官与他们交往勾结。”皇上听到靖康、明受之祸的话,皱眉很久,说:“我年幼时也听说过这件事。”于是收起李椿的奏书于袖中进殿去了。最后李椿急切地说:“应当预备边境的储备,如果想保住淮河,那么楚州、盱眙、昭信、濠梁、涡口、花靥、正、光州都不可以不守护;如想保住长江,那么高邮、六合、瓦梁、濡须、巢湖、北峡也是要地。”

 李椿因病请求管理一祠观,未得到批准,李椿当皇上的面更加极力请求,于是被拜官集英殿修撰、宁国府知府,后改为太平州知州,皇上还赐给李椿尚方制造的珍剂。李椿到达太平州后,极力图谋上的防备,请求选将加以训练,准备好船以备急用,往北可以支援东关、濡须,往南可以接应采石。

 李椿六十九岁了,他上书请求告老,最后以敷文阁待制之职退休。又过了一年,皇上考虑到湖南兵役的余波,想加以镇抚,认为李椿忠诚可靠,命他为待制显谟阁、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李椿多次推辞没有批准,于是勉强动身,到湖南后就抚绥凋敝,使其呈现出兴盛时一样的气象。李椿下令恢复酒税法,发放仓中粮食并劝说人们有天相济,不用担心,又蠲免租十一万,卖常平米二万,使几万人得以生存。

 潭州新建飞虎军,有人以为不合适,李椿说“:长沙一个都会,控扼着湖、岭二州,镇抚蛮族瑶民,二十年间,大的变有三起,怎么可以没有一支军队呢?况且已花费县官缗钱四十二万,怎么可以废除呢?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它而已。”李椿任职未满一年,又告老还乡,被提为敷文阁直学士退休,早晨接到命令,晚上他就上船,回到野塘上养老。

 李椿十五岁时为躲避战祸而南迁,贫困无以生存,不能专心于学习。三十岁才开始学习《易》,他在朝廷所说的,以及所作所为,都是根据《易》指导。李椿内心品德高尚有守,以忠诚厚道为本,尤其厌恶佛老之说。

 淳熙十年(1183),李椿死去,终年七十三岁。朱熹曾为他做墓志铭,说他“从反面了解得失,不假借蓍草申占卜”“不阿谀主子的喜好,不求一时的赞誉”等。

 张孝祥字安国,历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乡试中试,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参加廷试考到第一名。当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都竭力攻击程氏专门之学,张孝祥独独不这样做。考官已定下秦埙为士人中之冠,张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高宗读了秦埙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授予张孝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

 开始,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不满意胡寅,况且公布廷试名次后,曹泳在殿廷对张孝祥拱手让礼,请求结为姻亲,张孝祥不答应,曹泳对他很不满意。于是暗示言官诬陷张孝祥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正遇秦桧死去,皇上郊祀的第二天,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过去,殿试第一名者,要次年举荐才被用,张孝祥中第只一年由此得以召用。

 张孝祥首次回答皇上的提问,首先说请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使国家变得更加完善。又说“:官吏违背已故宰相的意见,一同凭借舞文弄法,陷人入罪,有关部门观望不管,任其罗织罪名陷人于罪,请令有关部门立即加以改正。”张孝祥又说“:王安著《录》,把一时政事,做得好的就归功自己。已故宰相的专信专用,并不只有王安石。我担心所著的《时政记》,也如王安石专用自己的意思,乞求把所修订的《历》详细审查加以改正,罢黜私家之说以垂青史。”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

 张孝祥升为校书郎。太庙里长出灵芝,张孝祥献上文章《原芝》,以国家的根本未立为主要内容,并说:“灵芝长在仁宗、英宗的坟墓上,可明白天意,乞求早定下大计。”张孝祥升为礼部员外郎,不久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诚实,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到汪澈为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于是汤思退的门客渐渐被驱逐。

 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州。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又任集英殿修撰、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把海中利润一起装入自己口袋获得暴利,张孝祥派人捕捉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其家谷粟几万斛。第二年,吴中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国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张孝祥既然一向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况且靖康以来只有和与战两种意见,留下无穷的祸害,必须先制定自治之策来对付现在的形势。”又说“:选用人才的路太狭窄,请求广泛征择朝外有识之士以备缓急之用。”皇上认为很对。

 张孝祥拜官中书舍人,不久拜官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不久又兼任建康留守,因为言官的意见改任敷文阁待制,留守之职照旧。遇金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

 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治政有声有,大有作为,又因为言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任潭州知州,治政简明易行,不时以威力佐政,湖南于是平安无事。张孝祥恢复待制,改任荆南、荆湖北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种漕运的粮食。

 张孝祥请求管理一祠观,后因病死去,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进为显阁学士致仕,终年三十八岁。

 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工于笔墨,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不过宋朝南迁之初,朝廷内部主要意见只有和与战二种,张浚主张复仇,汤思退因袭秦桧的意见力求议和,张孝祥出入这二人之门而持二种意见,态度不明朗,人们为他感到惋惜。
上章 宋史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