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
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
入洛。洛水又东得
水,水北出良余山,南
注于洛。洛水又东会于龙余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
入洛。洛水又东至
虚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经》曰:洛水东北
,注于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径于
虚之下。《山海经》又曰:
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河图玉版》曰:仓颌为帝,南巡,登
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
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洛水又东历清他山,东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洛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东北径拒
城西,而东北
入于洛。洛水又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也。东北径获舆川,世名之为舆川,东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源者是也。东北过卢氏县南,洛水径隖渠关北,隖渠水南出隖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
半解,一水西北
,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
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故《他说》曰:熊耳之山,地门也,洛水出其间。是亦总名矣。其一水东北径隖渠城西,故关城也。其水东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王莽之昌富也。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东南
径卢氏城东,东南
注于洛。洛水又东,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山在宜
山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
原隰,易以度身者也。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
注洛水。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水出北山,东南
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
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
南注洛。洛水又东,松
溪水注之,水出松
山,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径黄亭南,又东合黄亭溪水,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昌岭,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
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又东南入于洛水。洛水又东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涧,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其水历谷东北
,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
,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
,穷览洛川,
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水自宜
山南。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得鹈鹕水口,水北发鹈鹕涧,东南
入千洛。洛水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东南
注于洛。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山,北
入于洛。洛水又东径龙骧城北,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行所由,故城得其名。洛水又东,左合宜
北山水,水自北溪南
注洛。洛水又东,广由涧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
径龙骧城东,而北
入于洛。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径屯城。西北
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邑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
县治也。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径金门坞,西北
入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其水二源并发,两川径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洛水又东,黍良谷水入焉,水南出金门山。《开山图》曰:山多重固在韩。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东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
入于洛也。
又东过
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大
谷水南出太
溪,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合白马溪水,水出宜
山,涧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
受名也。溪水东北
注于洛。洛水又东,有昌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
山,而东南
,径宜
故郡南,旧
市邑也,故洛
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其水又南注于洛。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也。洛水又东合杜
涧水,水出西北杜
溪,东南径一合坞,东与槃谷水合,
东南入洛。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
县南女几山,东北
径云中坞,左上迢遰层峻,
烟半垂,缨带山
,故坞受其名。渠谷水又东北入洛水。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
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萧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孙盛《魏
秋》亦言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
。阮氏尚不能动其英
,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又东北过宜
县南,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
,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又东南径宜
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东南
入于洛。洛水又东径宜
县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
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
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壁处。世祖不即见,明
,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
,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又东南
径宜
县故城东,东南
注于洛。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
,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
注于洛。洛水又东,禄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井谷,共水出焉。南
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东南往之,共水又西南与左涧水会,水东出近川,西
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蓁水发源蓁谷,西南
与李谷水合,而西南
入共水。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
注于洛。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涧,西北入洛。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人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东北出散关南,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南
历九曲东,而南
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关,绝惠水,又径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传》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枝渎又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效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北,谓斯亭也。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玉、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
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矣。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枝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西,历郊鄏陌。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枝渎又北入谷,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
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
。东南
与瞻水合,水东出娄涿之山,而南
入惠水。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之山;东南
,又有
触之水,北出廆山,南
,俱合惠水。惠水又南
径关城北,二十里者也。其城西阻
垣,东枕惠水。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五营士屯都亭,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盂津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函谷为之首,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其水又南
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
,而南
注于洛。谓是水也。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扶猪之山,北
注于洛水。之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非山。其山
则峻绝百仞,
则原
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
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记》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又东过洛
县南,伊水从西来往之。
洛
,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浩》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八百里,为千里。《
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马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
,汉高祖始
都之,感娄敬之言,不
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上而
,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长沙耆旧传》云:祝良,字召卿,为洛
令。岁时亢旱,夭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
符感应,滂沱下雨。则县司及河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后,因名司州焉。《地记》曰: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
会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
,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蘸之,天乃甚雨,七
七夜鱼
,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浮丘同游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
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洛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合水坞,而东北
注于公路涧。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袁木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
,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
径刘聚,三面临涧,在猴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
注于合水,合水又北
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洛水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师故县南,与猴氏分水。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
径
山南,而北与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
注休水。休水又左会南溪水,水发大
南山,北
入休水。休水又西南北屈,潜
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
口,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又东届零星坞,水
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鹄斯
,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展,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莫能辨之。刘向《列仙传》云:世有萧管之声焉。休水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
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休水又西转北屈,径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文缺不可复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晋泰始六年立。休水又北
注于洛水。洛水又东径百谷坞北。戴延之《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高为坞,高十余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保也。洛水又北,
渠水注之。《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涧。即此处也。洛水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中,水南谓之南,亦曰上也。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皆聚也,而水注之,水出北山溪,其水南
,世谓之温泉水。水侧有僵人
,
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矣。水又东南,于皆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谷水东入洛,谓之下。故有上、下之名,亦谓之北,于是有南、北之称矣。
又有城,盖周大夫肸之旧邑。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
,蒲他水注之,水南出蒲陂,西北
合罗水,谓之长罗川。亦曰罗中也,盖肸子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罗水又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嵩山北麓,径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西北
,白桐涧水注之,水出嵩麓桐溪,北
径九山东,又北,九山溪水入焉。水出百称山东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仲长统曰:昔密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谓是山也。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
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据嵩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在戌,帝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
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晋元康五年七月七
,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水平元年二月二十
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其水东北
入白桐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
注于罗水。罗水又西北径袁公坞北,又西北径潘岳父子墓前。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岳碑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祸,故门主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太常潘尼之辞也。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
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东南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
秋左传》所谓尹文父涉于巩,即于此也。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黄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黄亭,即此亭也。《
秋》所谓次于黄者也。洛水又东北,涧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也。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
,在泂水东。疑即此水也。又径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盘谷水。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
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状焉,而不能
辨耳。《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也。其水又北入洛,洛水又东北
,人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人河是也。谓之洛欿,即什谷也。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
什谷之口。谓此川也。《吏记音义》曰:巩县有谷水者也。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
书》于洛,赤文绿字。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即沉,荣光出河,休气四
,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沉书于
稷,赤光起,玄
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舜又习尧礼,沉书于
稷,赤光起,玄
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沉,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乌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之书,黑
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
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
川吐地符,王者沉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昔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
伊水出南
鲁
县西蔓渠山,《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伊水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姦水出姦山,北
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世人谓伊水为姦水,姦水为
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又屈径其亭东,东北
者也。东北过郭落山,
水出
山
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
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
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
入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山海经》曰:滽滽之水,出于厘山,南
注于伊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
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
,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駰《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秋》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
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辕、崤、渑,非南望也。京相璠著《
秋土地名》,亦云:山名也。以服氏之说,涂,道也。准《周书》南望之文,或言宜为轘辕、大谷、伊阙,皆为非也。《
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儿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东南
注于伊水。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儿山之东谷,东径故亭南,东
入千伊水。伊水又东北径伏
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刘澄之《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
坂者也。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二十里许,西则非也。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城县之狼皋山西南
下,西南
会于伊水。伊水又东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髆山,东
径孤山南。其山介立丰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方山,即刘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山者也。东历伏睹岭南,东
注于伊。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寻郭文之故居,访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在陆浑县西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地,《
秋》所谓东尽虢略者也。北水东
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
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阶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涓水东南
,左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
,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
注于涓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威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径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宗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
入于伊。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
径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
径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
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
注于伊水是也。伊水又与大戟水会,水出梁县西,有二源,北水出广成泽,西南径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成泽,西
径陆浑县南。《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
。西北
,屈而东,径杨志坞南;又北屈径其坞东,又径坞北。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
入于伊。伊水又北径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
南屈,径其县故城西,又东转径其县南,故蛮子国也。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其水又东北
,庄于伊水。伊水又北径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
城县之大山。《山海经》曰:大之山多琈之玉。其
,狂水出焉。西南
,其中多三足
,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狂水又西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左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径黄城西,又南径纶氏县故城东,而南
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风山,南
径纶氏县故城西,西南
入于狂水。狂水又西得三
水口,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
合舍,故世有三
之名也。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其水西南
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径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
径武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湮
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
入于狂。狂水又西径湮
城南。又西径当阶城南,而西
注于伊。伊水又北,土沟水出玄望山西,东径玄望山南,又东径新城县故城北,东
注于伊水。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
入于伊水。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
径邥垂亭南。《
秋左传》文公十六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存焉。京相璠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
有高都县。余谓京论疏远,未足以证,无如虔说之指密矣。其水又东注于伊水。伊水又北径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东周与郑高都利者也。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
径斌轮城北,西历艾涧,以其水西
,又谓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径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于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
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
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
大雨。即是山也。来儒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又东北过伊阙中,伊水径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
西南五十里伊阙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
,故谓之伊阙矣,《
秋》之阙
也。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
是也。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东岩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
东注,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
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又东北至洛
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
,枝津右出焉。东北引溉,东会合水,同注公路涧,入于洛,今无水。《战国策》曰:东周
为田,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他种,
贫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于君矣。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东北,枝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
注于洛,今无水。伊水又东北至洛
县南,径圜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建之。《后汉书。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
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谴,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皞天上帝于此,今兖冕也。坛壝无复紫矣。伊水又东北
,注于洛水。《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县北有朁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泽北对原
,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其水历泽东南
,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朁亭之处也。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
,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东南
,注于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又东过洛
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
,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
,北
注于谷。世谓是山曰广
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地理志》曰:涧水在新安县,东南入洛。是为密矣。东北
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板。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
径新安县,而东南
入于谷水。安国所言当斯水也。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并未之祥耳。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
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
注于谷,旧与谷水
,南人于洛。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吕忱曰:今河南死水。疑其是此水也。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耳。
译文 洛水发源于京兆郡上洛县的灌举山,
《 地理志》 说:洛水发源于家岭山。《 山海经》 说:发源于上洛西山。还有一说:洛水发源于灌举之山,东
与丹水汇合。丹水发源于西北方竹山的东面,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尸水注入。尸水发源于北方的尸山,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汇合了
水。
水发源于北方的良余山,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汇合了龙余之水,这条水发源于蛊尾之山,东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到
虚山汇合玄启之水。《 山海经》 说:洛水往东北
,注入玄息之水。又说:从鹿蹄之山到玄息之山,共有九座山。玄启也是山名,与灌举山一同构成九山的序列。因此《 山海经》 说:这两座山夹着洛水。可知玄启之水发源于玄息之山,山和水就都得了这个名称了。洛水
经
虚山下。《 山海经》 又说:
虚之山俯临玄息之水,这就是洛呐。《 河图- 玉版》 说:仓领为黄帝南巡时,登上
虚之山,来到了玄肩和洛呐的水滨。一只灵
背着宝书交给他,在红甲上以青文写成。就是在这条水上。洛水又往东
经清池山旁,佳东
汇合了武里水。武里水发源于南方的武里山,往东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门水分支流出。《 尔雅》 所说的从洛水分出成为波水,就指此水。洛水又东
,要水注入。要水发源于南方的三要山,往东北
经拒
城西面,然后往东北
入洛水。洛水又东
,与获水汇合。获水发源于南方的获舆山,俗称备水,往东北
经获舆川,世人称为却川,往东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熊耳山北面。《 禹贡》 说,从熊耳山疏导洛水。《 博物志》 说:洛水发源于熊耳山,是指开通它的源头。往东北
过卢氏县南面,
洛水
经鸥渠关北面,鸣渠水发源于南方的鸥渠山,也就是荀渠山。鸣渠水一个源头分为两条,一条往西北
,折向东北,注入洛水。《 山海经》 说:浮豪之水发源于熊耳之山,往西北
,注入洛水,说的可能就是此水。荀渠山就是熊耳山的别名,正如太行山也叫归山一样。因此《 地说》 说:熊耳之山是地门。洛水从这里
出,所以也是个总名。另一条往东北
经鹃渠城西面,这是个老关城。此水往东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卢氏县老城南面。《 竹书纪年》 :晋出公十九年(前456 ) ,晋韩龙夺取卢氏城,就是王莽时的昌富。卢氏川水在这里注入。川水发源于北面的卢氏山,往东南
经卢氏城东面,往东南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两边汇合三条小溪,这些小溪都发源于卢氏县的南山,往东北注入洛水。《 开山图》 说:卢氏山也通称石城山。适宜种五谷,可免遭水灾。此山位于宜
山西南,其中包括着许许多多的山名。这片丘陵高地和低
地带,是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的。说的就是这地方。又有葛蔓谷水从南山
来,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高门城南面,《 宋书》 所说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县,进抵高门木城,指的就是这地方。洛水又东
,与高门水汇合。高门水发源于北山,往东南
,汇合了洛水的支流,这条支流的上
承接洛水,往东北
经石勒城北面,又往东
经高门城北面,往东注入高门水,
往南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有松
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松
山,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黄亭南面,又往东
,汇合了黄亭溪水。这条溪水发源于鹏鹏山,山上有两座险峰,陡峻地耸入天际,高崖直上云霄,绝无立足之地,即使矫捷如猿猴,轻巧如黯鼠,也难以施展它们飞腾跳跃的本领;到了云气蒸腾,升上山巅,彩霞缤纷,笼罩着峰顶的时候,才能见出它们的高低。因此有大鹊鹏和小鸭鹏之称。溪水往东南
过亭下,称为黄亭溪水,又往东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到了荀公溪口,这里的溪
发源于南山荀公涧,就是庞季明进兵时所经的荀公谷。溪水穿过峡谷往东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檀山南面。这座山四周没有丘陵相连,独自耸立着,山上有个村庄,俗称檀山坞。义熙年间(405 一418 ) ,刘裕西入长安,率领水军驻扎在洛
,命令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乘船溯
而上,考察洛水的上下
,想查明水军船只能到达的地方。戴延之到了这里就回去了,竟没有到达源头。洛水又东
,库谷水注入。库谷水出自宜
山南麓,三条课涧同
而出,汇合成一
,往东北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到了鹑鹏水口。鹏鹏水发源于北面的鹑鹏涧,往东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
经仆谷亭北面,左边汇合北水,北水发源于北山,往东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侯谷水出自南山,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龙壤城北面。龙嚷将军王镇恶,跟随刘裕西入长安,从陆路经过这里,因而得名。洛水又东
,左边汇合宜
北山水。这条水出自北溪,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广由涧水注入。涧水发源于南山由溪,往北
经龙骤城东面,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右边汇合了直谷水。直谷水发源于南山,往北
经屯城西面,北
注入洛水。
文往东北
经鑫城邑南面,
蠢城西面有坞水,发源于北面四里的山上,山高二十五丈。旧时
池县治就设在蠢城,南面与金门坞相望。坞水以南五里是旧宜
县治所。洛水右边汇合金门溪,溪水发源于南面的金门山,往北
经金门坞西面,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汇合了款水。款水有两个源头一齐
出,称为大款水,汇合后往东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黍良谷水汇入。这条水发源于南面的金门山。《 开山图》 说:山上多竹,可制箫笛。建武二年(26 ) ,强弩大将军陈俊回军攻打金门,白马,都攻下了。说的就是这地方。水往东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左边汇合北溪,南
注入洛水。又往东
过
市邑南面,又往东北
过于父邑南面,
太
谷水发源于南方的太
溪,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与白马溪水汇合。白马溪水发源于宜
山,溪中有一块大石,形状像马,所以这条溪涧是因了岩石的形状而得名的。溪水往东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有昌涧水注入。昌涧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宜
山,往东南
经旧时的宜
郡南面,就是旧
市邑。从前洛
都典农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后来才改为郡。水又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一合坞南面,这是一座小城堡,位于洛水北岸的高地上,高二十丈,是一处禾险,南、北、东三面都是极陡峻的峭壁,只要在西面筑一道城墙,就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了,一合之名就是这样来的。刘耀将要攻打河南时,晋朝将军魏该赶到这里,这座城就是旧时的于父邑。洛水又东
,汇合了杜
涧水。杜
涧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杜
溪,往东南
经一合坞,东
与架谷水汇合,往东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有渠谷水发源于宜
县南面的女几山,往东北
经云中坞的左面。这里地势高峻,山
烟雾缭绕,因此有云中坞之称。渠谷水又往东北注入洛水。减荣绪《 晋书》 说:孙登曾经过宜
山,烧炭人见了他,想和他说话,孙登却不答话。烧炭人觉得他神态不同常人,就纷纷传开了。晋太祖听到后,派阮籍前去看个究竟。阮籍向他招呼,他也不答话。阮籍于是高声长啸起来。孙登笑着说:再啸一下看看。阮籍又长啸起来,并请他一起出山,但孙登不肯。阮籍于是和他作别而去。孙登向山顶走去,边走边长啸,有如箫管笙簧齐奏,响声震
着山谷。阮籍很惊奇,去问烧炭人,烧炭人说:那人先前也是发出这样的声音的。阮籍再去寻他,却不知去向了,四处打听,才知道他的姓名。我按孙绰写作《 高士传》 ,说孙登隐于苏门山;又另有一篇《 孙登传》 。孙盛《 魏
秋》 也说是在苏门山,但没有举出姓名。阮嗣宗心有所感,就撰写了《 大人先生论》 ,说我不知道那人是谁。他既神游自得,不与人交往,连阮籍也不能动摇他超拔绝俗的情
,不知道还有谁能得知他的姓名。又往东北
过宜
县南面,
洛水的北岸有熊耳山,双峰并起,样子像熊的耳朵。这与《 禹贡》 所说从熊耳山疏导洛水的那座山不同,而是另一座山。从前汉光武帝大败樊崇的赤眉军,缴获的恺甲兵器堆得与熊耳山一样高,讲的就是这座山。山边有池,池水往东南
,旁边还有一个水池,人们称为绳池。又往东南
经宜
县老城西南,叫西度水;又往东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宜
县老城南面。秦武王以甘茂为左垂相,说:我想打通三川,窥伺周朝王室,这样死了也会不朽了。甘茂请他联合魏国攻打韩国,一战杀敌六万,就攻下了宜
城。宜
原属韩国,后来才设县。汉哀帝将这地方封给息夫躬,立为侯国。城的西门,就是赤眉军首领樊崇与刘盆子以及各大将军等,捧着王印、兵器、玉璧来投降的地方。光武帝不立即见他们,第二天,集合兵士,列队于洛水之滨,才来接见刘盆子等人。他对刘盆子的尽相徐宣说:你不后悔吗?徐宣说:不后悔。光武帝感叹地说:你真是庸夫中的佼佼者,硬汉中的铮铮者。’洛冰又东
,与厌染之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县北傅山一个很大的破湖中。山上不生草木,水自湖中往北
,然后折向东南
去,世人称为五延水。又往东南
经宜
县老城东面,往东南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南
,黄中涧水发源于北
,两个源头合成一
,往东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禄泉水注入。禄泉水出自北面附近的小溪。洛水又东
,共水注入。共水发源于北面的长石山,山上不长草木,西边有个山谷,名叫共谷,共水就在这里
出。共水往南
,到了尹溪口。溪水发源于西北的尹谷,往东南注入共水。共水又往西南
,和左涧水汇合。左涧水发源于东边附近的小溪,西
注入共水。共水又南
,与李谷水汇合、。李谷水出自西北方的李溪,往东南注入秦水。秦水发源于秦谷,往西南
,与李谷水汇合,然后往西南
入共水。共水,人们也叫石头泉,往南
,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黑涧水源出南方的陆浑西山,
经黑涧,往西北注入洛水。洛水又东
,临亭川水注入。临亭川水出自西北附近的小溪,往东南
,与长涧水汇合。长涧水源出北山,往南注入临亭水,又往东南
经九曲西面,南
注入洛水。又往东北
,从散关南面
出,
洛水往东
经九曲南面,那地方十里之间有一条山坡,曲曲折折共有九道弯子。《 穆天子传》 所说的天子西行时登上九阿,指的就是这地方。洛水又东
,与豪水汇合。豪水出自新安县密山,往南
经九曲东,又往南注入洛水。洛水旁有石墨山,山上岩石都是黑的,可以当墨写字,因此称山为石墨山。洛水又东
,左边分出一条支渠,东
出关,穿过惠水,又
经清女墓南面,墓在北山上。据老人们传说:这个女子坚贞纯洁,为古代的精英,她的事迹可作当今和后世的表率。支渠又往东
经周山,山上有周灵王墓。《 皇览》 说:周灵王葬在河南城西南的周山上。因为这位君王生来就有点神异,所以用灵字作为溢号,到他的坟前来祭祀的人络绎不绝。支流又往东北
经柏亭南面。《 皇览》 说:周山在柏亭西北,说的就是此亭。又往东北
经三王陵,往东北
去。三王,有人说是指周朝的景王、悼王、定王。魏司徒公崔浩注《 西征赋》 说:定王应为敬王。子朝作
时,西周政权衰落,人才短缺,悼王、敬王与景王都葬在这里,因此世人称为三王陵。《 帝王世纪》 说:景王葬于翟泉,现在洛
太仓中的大坟就是景王家。可是又有传说以为陵在这里,那就不清楚了。此外,关于悼王和敬王,查考史籍和传记都没有提到所葬何处。现在王陵东面有石碑,载有报王以上各代君主的名号,考证碑记,很清楚,那是周朝的坟墓。支渠往东北
经制乡,
过河南县王城西面,
过郊娜陌。杜预《 释地》 说:县城西面有部娜陌,说的就是这里。支渠又往北注入谷水,但自周朝开始开凿这条渠道以来,久已废弃,没有浚治过了。洛水从支渠分出处又东
出关,惠水从右边注入,世人称为八关水。戴延之《 西征记》 叫八关泽,就是《 水经》 所说的散关。城墙从南山横跨洛水,往北直到黄河,这一带都是关隘要
,是杨仆家的憧仆所筑。惠水发源于白石山南麓,往东南
,与瞻水汇合。瞻水发源于东面的娄琢之山,往南
,注入惠水。惠水又往东南
,谢水发源于北方的瞻诸之山,往东南
;又有
触之水发源于北方的鹿山,往南
,这两条水一齐汇入惠水。惠水又往南
经关城以北。关城西面有关
城墙的阻隔,东边临近惠水。灵帝中平元年(184 ) ,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领五营部队驻扎在都亭,设置函谷、广城、伊阀、大谷、辍辕、旋门、小平津及孟津等八关,都尉官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函谷关是第一关,在八关之列,因此人们就将它作为八关的总称。惠水又南
注入洛水。《 山海经》 说:惠水发源于白石之山的南麓,南
注入洛水。说的就是此水。洛水又与掳水汇合。藐水发源于扶猪之山,北
注入洛水。南边就是鹿蹄之山,世人称为非山。山的北坡异常险峻,绝壁百初,南坡则是平缓的高地丘陵。甘水发源于东麓,北
注入洛水。
又往东北
过河南县南面,
《 周书》 说:周公将把政权
还成王的时候,就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大城成周,南临洛水,北接郊山,作为天下的中枢。《 孝经援神契》 说:天下八方极其广大,周洛则是中心点,称为洛邑。《 竹书纪年》 :晋定公二十年(前492 ) ,洛水在周境断
。魏襄王九年(前310 ) ,山洪暴发,洛水漫入成周城。南面有甘洛城,就是《 郡国志》 所说的甘城。《 地记》 说:洛水往东北
经五零陪尾北面,与涧水及漓水汇合。这两条水往东注入干金渠,旧河道至今仍在。又往东
过洛
县南面,伊水从西面
来注人。
一洛
就是周公时所建的洛邑。因此《 洛浩》 说:我在攘水东岸占卜,也只有洛邑可以定都。洛邑城方七百二十丈,南临洛水。北连郊山,作为天下的中枢。周朝天下方圆六百里,连西部八百里,则是千里。《
秋》 :昭公三十二年(前510 ) ,晋联合诸侯大夫防守成周城,因此又称成周。司马迁《 自序》 说:太史公滞留在周南。挚仲治说:古代的周南,就是今天的洛
。汉高祖开始想在这里建都,听了娄敬的话,不久就动身走了。光武中兴时,才定都洛邑,直到魏、晋也都建都洛
。因此《 魏略》 说:汉在五行中属火忌水,因此将洛字去掉水旁而加佳字。魏朝属土,土是水的依托,水有了土才会
动,土有了水才会变柔,于是又去掉佳旁而加水旁。《 长沙眷旧传》 说:祝良字召卿,他当洛
令时,有一年大旱,天子去求雨却没求到,祝良顶着烈
,赤膊站在阶下的庭院里,诚心诚意地向天公请罪,从早晨直到中午。于是紫云团团涌起,顷刻降下一阵甘霖。有人编了一首歌谣:天公久晴不雨,百姓流离失所,天子亲自出马,祝令更是辛苦,
诚感应上天,降下谤沱大雨。洛
县是司州和河南尹的治所,司隶是周时的官职,汉武帝时,以司隶统领役夫囚犯,巡察京城,后世称司州。《 地记》 说:洛水往东
进中提山里,东
汇合伊水。古代黄帝时,连续三天大雾,黄帝在洛水上游览,看到一条大鱼,于是杀了五牲来祭祀,天就连下七天七夜大雨,大鱼能游动了才得到图书,这就是今天的《 河图- 视萌篇》 。从前王子晋喜欢吹凤笙,招纳道士,与浮丘公一起在伊水、洛水之滨同游。汉高帝的母亲含始也在洛水上接受了玉
衔来的吉祥物,同时这也是洛神毖妃所在的地方。洛水又东
,合水发源于南方的半石之山,往北
经合水坞,然后往东北
,注入公路涧。袁术,字公路,所以山涧是袁术而得名的,但民间口传音讹,称为光禄涧,其实不对。上面有个堡垒,叫袁术固,堡垒四周围绕着深涧,地势险峻,高达百初,方圆四五里;有一条水,积聚不
,因此溪涧也因这座堡垒而得名了。合水北
与刘水汇合。刘水发源于半石东山,往西北
经刘聚。刘聚三面临涧,在缎氏西南面,是周时王瓷以内的刘子国,因此叫刘涧。水往西北
,注入合水;合水又往北
,注入洛水。
又往东
过堰师县南面,
洛水又往东
经计素诸。中朝时,各国计官进京朝贡,途中都要在这里留宿,因而得名。又
经堰师老县城南面,堰师与缎氏二县就以此水为分界。洛水又东
,休水从南方
来注入。休水发源于少室山,往西
经
山南面,北
与少室山水汇合。少室山水源出少室北溪,往西南
,注入休水。休水又在左边汇合南溪水。南溪水发源于大
南山,北
注入休水。休水又往西南
,转向北方,潜入地下,旧河道向北转弯出峡,出口处称为大
口,往北
经覆釜堆东,这地方是因岩石形状而得名的。又往东
到零星坞,地下水
到缎氏原的旁边,又重新冒出地面。缎氏原,《 开山图》 称为缎氏山,又说,有仙人在这里升天。说是王子晋乘鹊停驻在这座山顶,灵王遥望着他却不能接近,他向灵王挥手告别飞升而去了。他的家人拾到了他留下的一双鞋子,民间又把这地方叫做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有人说祠在九山,不在这里,但因年代久远,已搞不清了。刘向《 列仙传》 说:这里时常有箫管的声音。休水又
经延寿城南,缎氏县的治所就在这里;也是古时的滑费,《
秋》 里的滑国在这里建都。王莽时改名为中亭,就是猴氏城。城内有仙人祠,称仙人观。休水又向西转、向北弯,
经城西。休水的西南面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裹庙碑,但碑文已风蚀残缺,无法辨认了。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是晋泰始六年(270 )所立。休水又北
,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
经百谷坞北面。戴延之《 西征记》 说:这座城堡在水南,是利用这块高地的地势而筑的,高十余丈。刘武王西入长安时,水军就驻守在这里。洛水又北
,
渠水注入。《 竹书纪年扒晋襄公六年(前622 ) ,洛水至
断
。指的就是这地方。洛水又往北
经堰师城东面,往东北
过那中,洛水南岸称南那,又叫上那;
经誉城西― 就是司马彪所说的警聚,那水在这里注入。郭水发源于北山的郭溪,水往南
,世人称为温泉水,水边有僵人
,
中有僵尸。戴延之跟随刘武王,作《 西征记》 说:
中确有僵尸,至今仍在。事物没有不灭的道理,魂魄没有不散的理由,然而这具僵尸并无精神和知觉,情况就同木偶差不多,它的变化也不像正常的躯体那样迅速腐朽了。邵水又往东南
,到了警城西北,往东注入洛水。因此京相潘说:现在从巩洛渡水向北去,有那谷水,东
注入洛水,那地方称为下邵,于是就有了上那、下那的地名;这里又叫北那,于是又有了南那、北那的名称。又有邵城,是从前周朝大夫那肚的封邑。洛水又往东
经警城北面,又东
,罗水注入。罗水源出方山罗川,往西北
,有蒲池水注入。蒲池水源出南方的蒲破,往西北
,与罗水汇合,叫长罗川,又名罗中。那是胖子邵罗的故居,水也因他而得名了。罗水又往西北
,白马溪水注入。白马溪水发源于篙山北麓,
经白马坞东面,往北注入罗水。罗水又往西北
,白桐涧水注入。白桐涧水出自篙麓桐溪,往北
经九山东,又往北
,九山溪水注入。九山溪水发源于百称山东谷,这座山孤峰
秀,高峭峻险,不与众山相连。仲长统说:古代密县有个叫卜成的人,他身在九山上游览,精神则在无拘无束的境界里驰骋,说的就是这座山。山边有九山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碑文说:九显灵府君,是太华山的长子,
九列名,号称九山府君。南方凭依着篙岳,北方环绕着洛噬。晋元康二年(292 )九月,太岁在戌,皇上派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缎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命颁布诏令,建造祠庙殿宇。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文说:将军姓伊,名益,字馈鼓,是高
帝的二子伯益。晋元康五年(295 )七月七
,顺人吴义等建立庙堂。永平元年(291 )二月二十
,刻碑立颂,以示后世贤者。溪水往东北
,注入白桐涧。白桐涧水又往北
经袁公坞东,因为袁公路开始筑堡时占有这地方,所以有袁公坞之名。涧水北
,注入罗水,罗水又往西北
经袁公坞北面,又往西北
经潘岳父子墓前。墓前有石碑,潘岳的父亲名花,做过琅娜太守。但碑石破败,文字已残缺了。潘岳碑的标题是: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碑文说:先生惨遭孙秀陷害,以致全家被杀。门下学生追思惨祸,倍加悲痛,因而立碑记述这一事件。碑文是太常潘尼所写。罗水又在警城东北注入洛水。又往东北
过巩县东面,又北
注人河水。
洛水又东
,明乐泉水注入。泉水发源于南原下,五道山泉并
,因此世人称为五道泉,就是古时的明溪泉。《
秋》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 ,军队驻扎在明溪。洛水又往东
经巩县老城南面,此城为东周王室所居的地方,原是周时王瓷以内的巩伯国。《
秋左传》 说,尹文父在巩涉水,指的就是这里。洛水又东
,浊水注入,这就是古时的黄水,黄水发源于南原。京相潘说:警城以北三里有黄亭。指的就是此亭。《
秋》 说在黄屯宿,就指这地方。洛水又往东北
,字回水发源于南溪石泉,世人也把它叫做石泉水。京相播说:巩东有个地方名叫坎歌,位于
水以东,可能就指此水。
水又
经盘谷坞以东,世人又称为盘谷水。按司马彪《 郡国志》 :巩有坎
聚。《
秋》 :僖公二十四年(前636 ) :襄王出走,到了坎歌。服虔也以为巩东是城名。如今考证这条记载,情况倒有点相符,但还不能精确地分辨清楚。《 晋太康地记》 、《 晋书- 地道记》 都说在巩西,这是不对的。
水又往北注入洛水。洛水又往东北
,注入河水。《 山海经》 说:洛水从成皋以西
入河水。汇
处称为洛油,就是什谷。因此张仪游说秦王说:向三川进兵,把什谷之口封锁起来,就指此山。《 史记音义》 说:巩县有那谷水。黄帝到大河一带东巡,经过洛水,他修筑祭坛,沉璧入水致祭,在河上得到《 龙图》 ,在洛水得到《
书》 ,有红色的纹理,绿色的文字。尧帝又在河水、洛水修筑祭坛,选了个吉
,商议沉璧致祭。那天河中现出一派五
祥光,四周瑞气弥漫,白云升起,旋风上扬,龙马衔甲从河中出来,红的纹理,绿的颜色,里圆上平,宽达九尺,上有各星座的分布,治理天下的大法,以及关于帝王的记载和兴亡的定数。龙马就把这件神物交给尧。尧帝又往东来到
樱,将刻了字的玉璧沉入洛水中,于是水中升起一道红光,一只黑
背着图出来,甲上红纹理组合成字,于是就将帝位禅让给舜。后来,。舜又遵照尧的礼仪,在
樱沉下刻字的玉璧,于是红光升起,黑
背着图卷出来,游到樱下,五
祥光灿烂夺目,黄龙卷甲,在坛畔把图展开,上有红的字,绿的花纹,把它交给舜。于是舜又将帝位禅让给禹。殷汤往东去洛水视察,仿效尧设坛祭祀的礼仪,连续将三块璧玉沉入水中,但没有五
祥光升起,只见一对黄
的鱼成双跳跃,出水跳到坛前;还有一只黑乌鸦入水沐浴,也随着那鱼飞上来,化作一块刻着红字的黑玉和题着红文的黑
甲。于是汤就凭着这些讨伐夏架。因此《
秋说题辞》 说:河因与乾相通而推出天的秘藏,洛因在坤
动而吐出地的符命。所以帝王沉璧为祭礼。《 竹书纪年》 说:洛伯用因而与河伯冯夷相斗。这洛伯就是洛水的神灵。古时夏朝太康不理朝政,为界所驱逐,他的五个兄弟来到洛呐等着,在这里作《 五子之歌》 。
伊水发源于南
郡鲁
县西面的蔓渠山,
《 山海经》 说:蔓渠之山是伊水的发源地。《 淮南子》 说:伊水源出上魏山。《 地理志》 说:出自熊耳山。以上诸山山麓相连大致相同,不过峰峦互有区别而已。伊水从熊耳山东北
经莺川亭以北。墓水发源美山,往北
,沿着城东往北注入伊水。世人称伊水为莺水,墓水为
水,因此将这条川
称为莺川。伊水又东
,积成深潭,潭水
涌如沸,也不知道深浅。伊水又往东北
经东亭城南,又转弯
经亭东,往东北
去。
往东北
过郭落山,
水发源于
山的
溪,世人称为太阳谷,水也依此取名,东
注入伊水。伊水又往东北
,鲜水注入。鲜水发源于鲜山,北
注入伊水。伊水又与蛮水汇合。蛮水发源于卢氏县的蛮谷,东
注入伊水。
又往东北
过陆浑县南面,
《 山海经》 说:墉墉水发源于厘山,南
注入伊水。如今这条水出自陆浑县西南的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因此人们就把这条溪叫王母涧。水往东
,注入伊水,就是墉墉之水。伊水
经崖口,这里是个山峡。山峡两侧是很高的削壁,就像门户一般。崖上有一座城堡,伊水从下面
过,穿过山峡往北
― 这就是古时的三涂山。杜预《 释地》 说:三涂山在县南。阐胭《 十三州志》 说:山在县城东面。但实际上三涂山位于陆浑县老城东南八十多里。《 周书》 载,武王间太公道:我将承袭夏朝的旧都,朝南可祭三涂山,朝北可祭大河。《
秋》 :昭公四年(前538 ) ,司马侯说:四岳、三涂、
城、太室、荆山、中南,这些都是九州险要的地方。服虔说:三涂、太行、辑辕、蜻、绳都不能朝南望祭。京相潘著的《
秋土地名》 也说三涂是山名。根据服虔的说法,涂就是道路。照《 周书》 朝南望祭的话看,有人就说应当是辑辕、大谷、伊网三条路,其实这都不对。《
秋》 载,晋攻打陆浑时,先在三涂致祭,可见分明是山了。有七谷水在这里注入伊水。七谷水出自西方女几山以南的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水往东南
,注入伊水。
伊水又北
,蚤谷水注入。蚤谷水出自女几山东谷,往东
经老亭南面,东
注入伊水。伊水又往东北
经伏
岭东面,岭上有昆仑祠,人们至今还到这里来祈祷。刘澄之《 永初记》 说:陆浑县以西有伏
坂。但实际上这座山却在县南崖口以北三十里左右,说在县西那就不对了。伊水又北
,与温泉水汇合。温泉水发源于新城县狼皋山西南的山下,往西南
,与伊水汇合。伊水又往东北
经伏睹岭,左边接纳了焦涧水。焦涧水发源于西面的鹿膊山,往东
经孤山南,此山顶上很宽广,孤峰秀丽而独立耸峙,因此世人称它为方山。就是中书刘澄之所讲的县内有孤山。涧水往东
经伏睹岭南麓,东
注入伊水。伊水又往东北
,有涓水注入。涓水发源于陆浑西山,就是陆浑都。寻觅郭文的故居,探访胡昭的遗迹,但都因年代久远,不知究竟在什么地方了。涓水有两个源头并
,往东
到貌略,貌略位于陆浑县以西九十里。司马彪《 郡国志》 说:县西有貌略地区,《
秋》 所说的东到藐略为1 匕,就指这地方。涓水北支往东
,汇合侯涧水。侯涧水出自西北的侯溪,往东南
,注入涓水。涓水又往东
经陆浑县老城北面。周平王东迁时,辛有到了伊川,看见一个人披头散发在郊野祭祀,于是说;不到一百年,这里将是戎人的地方了吧?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 ) ,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一带的戎人迁到伊川,因此县也就以陆浑为名了。涓水往东南
,左边汇合南水。南水源出西山七谷,又称七谷水,由于水
受阻,因而往东
经县城南面。又往东南
,左边汇合北水,
左边汇合禅诸水。禅诸水上
承接陆浑县以东的禅诸,这是一片沼泽,位于高地上,方圆十里,鱼类和芦苇很多。《 山海经》 说,南望禅清,就是禹的父亲变化的地方。郭景纯《 注》 说:禅,音暖,鲸是在羽渊化为黄熊的,可是又说是在这里,但既已变成
怪,那就不论到哪里都会变化了。世人把这片沼泽称为慎望破。泽水南
,注入涓水。涓水又往东南
,注入伊水。古代有萃氏的姑娘,在伊川采桑,在空心桑树
中捡到一个婴儿。传说婴儿的母亲在伊水之滨怀了孕,梦见神告诉她说:看见石臼里漫出水来,你就向东走。第二天母亲果然见到石臼里漫出水来,告诉邻居后就跑了,回头一看,自己原来的家园,已成为一片汪洋了。母亲也就化为一棵空心桑树,婴儿就在树
中。姑娘将婴儿抱回献给国王,国王把他交给厨子抚养,孩子长大后很有贤德,殷汤就任命他为尹,名叫伊尹。
又往东北
过新城县南面,
马怀桥长水发源于新城县西山,往东
经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宗均碑南面。宗均字文平,新城县人。碑是泰(太)始三年( 267 )十二月所立。长水又东
,注入伊水。又有一条明水发源于梁县西的狼皋山,俗称石涧水,往西北
经杨亮垒以南,又往西北
,汇合了康水。康水也发源于狼皋山,往东北
经范坞以北,与明水汇合。明水又往西南
,注入伊水。《 山海经》 说:放皋之山是明水的发源地,南
注入伊水。伊水又与大戟水汇合。大戟水发源于梁县西面,有两个源头,北边一条源出广成泽,往西南
经杨志坞以北,与南边的一条汇合。南支出自南面的广成泽,往西
经陆浑县南面。《 河南十二县境簿》 说:广成泽位于新城县境内的黄
,往西北
,转弯往东
经杨志坞南面,又向北转弯
经坞东,又
经坞北,注入老倒涧,俗称老倒涧水,西
注入伊水。伊水又往北
经新城东,和吴涧水汇合。吴涧水发源于新城县的西山,往东
,折向南方
经新城县老城西面,又向东转弯,
经县城南。这里原是旧时的蛮子国,县内有郧聚,现在叫蛮中的就是那地方。汉惠帝四年(前191 )设县。吴涧水又往东北
,注入伊水。伊水又往北
经当阶城西,大狂水注入。大狂水发源于东方
城县的大悲山。《 山海经》 说:大悲之山多产璋浮之玉,狂水发源于山的南麓,往西南
,水中有很多三足
,人吃了就不会生大病,也可以消肿。狂水又往西
经纶氏县老城南面。《 竹书纪年》 说:楚国吾得率领军队和秦军一起攻打郑国,包围了纶氏。狂水向左
与倚薄山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北方的倚薄之山,往南
经黄城西面,又往南
经纶氏县老城东面,然后南
注入狂水。狂水又西
,八风溪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北方的八风山,往南
经纶氏县老城西面,往西南注入狂水。狂水又西
,汇合三
水口。这条水有三个源头,各自从一条溪涧
过,出山后南
合为一条,因此有三
之名。这一带有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葛蒲,一寸有九节,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长期服用可以成仙。水往西南
,注入狂水。狂水又往西
经击高山以北,往西南
与湮水汇合。湮水发源于东北方的湮谷,往西南
经武林亭东北,又转弯
过亭南;湮水又往西南
经湮
亭东,亭是因水而得名的。湮水又往东南
,注入狂水。狂水又往西
经湮
城南,又往西
经当阶城南,然后西
注入伊水。伊水又北
,土沟水源出玄望山以西,往东
经玄望山南面,又往东
经新城县老城北面,东
注入伊水。伊水又北
,板桥水注入。板桥水出自西山,东
注入伊水。伊水又北
,汇合了厌涧水。厌涧水出自西山,往东
经郊垂亭南面。《
秋左传》 :文公十七年(前610 )秋,周甘敬在郊垂大败戎人。服虔说:郊垂在高都以南。杜预《 释地》 说:河南新城县北面,有个郊垂亭。司马彪《 郡国志》 说:新城,县有个高都城。现在此亭在城南七里,遗址还在。京相播说:照旧的说法,郊垂在高都南面,而现在上
却有个高都县。我认为京说不够填密,不能引以为证,不如服虔的说法正确。厌涧水又东
,注入伊水。伊水又往北
经高都城东面。徐广《 史记音义》 说:现在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七年(前353 ) ,东周把高都给与郑国。又有来儒水发源于半石之山,往西南
经斌轮城以北,西经艾涧,因为这条水往西
,又称小狂水。来儒水又往西南
经大石岭南面,就是《 开山图》 所说的大石山。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于汉灵帝中平六年( 189 )八月戊辰
在山堂立碑,碑文肤浅
俗,已模糊不可辨认了。魏文帝在山上打猎,一只老虎跳上文帝的乘车,孙礼拔剑刺死老虎,就在这座山上。山在洛
以南,但刘澄之却说在洛
东北,他搞错了。山弯里有魏明帝的高平陵。王隐《 晋书》 说:惠帝派了校尉陈总仲元到洛
山求雨,陈总把山上所有的小神、庙一概废除,只留下一块大石,向它祈祷,七天以后果然下起大雨。说的就是此山。来儒之水又往西南
经赤眉城南面,又往西
到高都城东面,西
注入伊水,称为曲水。
又往东北
过伊阔中间,
伊水
经前亭西面。《 左传》 :昭公二十二年(前520 ) ,晋国的箕遗、乐征、右行诡渡过伊水,夺取了前城。京相潘说:现在洛
西南五十里,伊网外面的前亭,就是前城。服虔说:前,读作泉,是周的领地。伊水又往北
入伊网。古时大禹在这里疏浚河道通水,两座山峰两边相对,望去就像门网一般,伊水通过两山之间往北
,因此称为伊网。这就是《
秋》 所说的阀
。昭公二十六年(前516 ) ,赵鞍派女宽防守网
,就指这里。陆机说:洛
有四网,伊网是其中之一。东西两边的山岭上,凿石开出窗户,在山峰高建起窟室。西侧灵岩下,有一条泉水往东注入伊水。傅毅《 反都赋》 说:通过龙门来发扬教化,开启伊网来通达听闻。伊网左边石壁上刻着;黄初四年(223 )六月二十四
辛巳,涨大水,水位升高了四丈五尺,与此线相平。这是水位涨退的记录。右边石壁上也刻着:元康五年(295 ) ,河南府尹遵从大禹治水的法度,率领督邮辛耀,新城县令王馄,部监作椽董琦、李褒,开凿两岸岩石,使伊网水
畅通无阻。石上的文字都还在。
又往东北
,到了洛
县南面,往北注人洛水。
伊水出了伊网往东北
,右岸分出一条支渠,引水
向东北灌溉农田,东
与合水汇合,一同注入公路涧,
进洛水。现在这条支渠已经断水了。《 战国策》 说:东周想种稻,西周不肯给下
放水。苏子去见西周国君说:现在不给下
放水,正好富了东周,那里的农民就都种麦,不种别的东西了。若要叫他们贫穷,不如放下水去进行破坏。这一来东周必定又会种稻,待他们种了稻,我们又不给他们水,那东周就会听您摆布了。于是西周就放水。水就是经过这条水的旧渠放的。伊水又往东北
,一条支渠从左岸分出。水积成湖,北
注入洛水。现在已断水了。伊水又往东北
,到洛
县南,
经圈丘东面。这是大魏祭天的地方。是依照汉朝的旧例建造的。《 后汉书- 郊祀志》 说:建武二年(26 ) ,开始在洛
城南七里划定郊坛界址,修筑成一座圆形祭坛,共八道台阶,中央又建了双层祭坛,上面安放着天地的神位,都是坐北朝南,外层坛上是五帝的神位。坛外是围墙,围墙共两层,都涂成紫
,象征紫宫。按照礼制:天子身穿大皮衣,头戴冠冕,在这里祭祀昊天上帝。如今穿戴的是龙衣和冠冕,祭坛的围墙也不再是紫
的了。伊水又往东北
,注入洛水。《 广志》 说:貌鱼的声音很像小儿啼哭,有四只脚,形状像穿山甲,可以医治牛的瘟疫。这.种鱼产于伊水。司马迁称它为人鱼,因此他撰著《 史记》 时说:秦始皇下葬时,用人鱼膏做蜡烛。徐广说:人鱼像站鱼,有四条脚,就是鱿鱼。
瀍水发源于河南郡毅城县北山,县北有个誉亭,瀍水出自亭北的梓泽。梓泽是地名。梓泽北面朝向山丘高地,裴氏的坟墓就在那里,墓碑和墓网都还在。瀍水经过梓泽往东南
,西岸有一片高地,上面开阔平坦,就是古时朁亭所在的地方。潘安仁《 西征赋》 中所说的走过街的邮差。
东
与千金渠汇合。
《 周书》 说:我在瀍水西岸占卜,说的就是这条水。往东南
,水的西南面有帛仲理墓,墓前有一块石碑,题着:真人帛君墓表。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302 )十一月立。瀍水又往东南
,注入谷水。谷水自千金竭东
,称为千金渠。
又往东
过洛
县南面,又往东
经堰师县,又往东注人洛水。
涧水发源于新安县以南的白石山,
《 山海经》 说:白石之山,惠水发源于它的南坡,往东南注入洛水,涧水发源于北坡,北
注入谷水。世人称山为广
山,称水为赤岸水,又叫石子涧。《 地理志》 说:涧水在新安县往东南注入洛水,说得很正确。涧水往东北
经函谷关东坂的东面,这道山坡称为八特坂。
往东南注人洛水。
孔安国说:涧水发源于绳池山。现在新安县西北有一条水,发源于北方的绳池县境,往东南
经新安县,往东南
入谷水。孔安国所说的应当就是这条水。然而谷水出自泥池,下游与涧水汇合,可以通称,于是有的人也就把它叫做涧水了,却没有搞清楚。现在孝水以东十里有一条水,人们称为慈涧,又叫涧水。照《 山海经》 ,那么应是少水,而不是涧水了,那是习俗的误称。又按河南有离山水,也称为涧水。这条水发源于西北的离山,往东南
,在毁城东面,
经郊山,然后南
注入谷水。从前与鼓水
,往南注入洛水。现在谷水往东
入千金渠,涧水就和它一起注入洛水。有人认为这条水也是周公来考察和占卜过的。吕忱说:现在河南的死水,可能就是这条水。然而倒底没有搞清楚,所以这里都记下来存查罢了。